第112章 兄弟

bookmark

十四子的出世,劉皇帝的心情又好轉了幾分,很多宮人都發現,他臉上重現了幾個月未曾見到的笑容,這也讓侍候的宦官宮娥們鬆了一口氣,不再那麼地戰戰兢兢。在漢宮之內,皇帝心情如何,就是一張晴雨表。

“啓稟官家,雍王殿下求見!”喦脫靠近稟報。

“宣!不,你去迎他進來!”劉皇帝擡眼吩咐着。

“是!”

沒一會兒,劉承勳步入,面色沉穩,步伐從容。其內,劉皇帝正盤腿坐在一臺食案後邊,案上擺着的,是一盤餃子,還冒着熱氣......

“參見陛下!”

“叫二哥!”擡了下眼皮,劉皇帝故作不悅。

見狀,劉承勳嘴角也不由揚起些微的笑意,輕喚道:“二哥!”

“坐!”劉皇帝伸了下手,說道:“你我兄弟對案而食!”

“謝陛......二哥!”面對劉皇帝,劉承勳還是有些侷促的,哪怕此時的皇兄表現得如此溫良和善。有些敬畏,已成習慣。

案上,已然添了一副碗筷,劉皇帝將自己調好的蘸醬推至劉承勳一側,嘴裡說着:“快冬至了,我提前吃一頓餃兒,你來得正巧,來,嚐嚐味道!”

“是!”應了一聲,劉承勳動筷子,夾起一隻包得已極具形態之美的餃子,蘸了些宮廷秘製醬料,一口吞下。

有一說一,雖然沒有刻意去改變,但在飲食方面,劉皇帝帶來了一些影響,也有些“發明創造”。

“豬肉餡的!”劉承勳道。

“香菇豬肉!”劉皇帝說。

看着自己嫡親的弟弟,年過三十的劉承勳,已無絲毫不見當年青蔥意氣,眼中所見到的,是沉穩持重,貴族氣質,豁達風度。

“二哥,我此來,是向你辭行的!”吃了幾個餃子,劉承勳談起來意。

“這便要走了啊!何不多留一段時日,眼下也是寒冬,出行多不方便!”看着劉承勳,對其來意,劉皇帝倒也不是特別驚訝的樣子。

劉承勳默然。他現在擔任的職務,仍是河北安撫使。這本是個臨時差遣,與當年的東南情況不同,象徵意義更大,雖然什麼都能管一管,但實權並不大。反不如當年坐鎮長安之時,那時年紀雖輕,卻還能辦些實事。

如今,有時候劉承勳自己都覺得,只能做些沽名釣譽的事情了。留在開封,劉承勳心裡,總歸是樂意的,不過這還得看劉承祐這個皇兄的意思。

打量着他,劉皇帝輕輕一嘆,說道:“我將你放在河北,是欲你代表天家,以親王之尊,坐鎮安撫。而今,數載過去,新政運行良好,一切都已入正軌......”

沉吟了一會兒,劉皇帝又道:“先待在東京吧,過完此冬,明年再做安排!”

“是!”聞言,劉承勳拱手應道。

“娘雖然去了,但還有我,還有阿姊!”劉皇帝喟然一嘆,說:“當年六口之家,如今也只剩我們姐弟三人了,也該好好聚一聚!”

劉皇帝的話,顯然牽動劉承勳的心緒,面目之間,亦露悲傷,顯然是又想起了李氏。

“劉淳也十一歲了吧!”劉承祐表示關心。

“快十二了!”劉承勳略露笑意。

劉淳是劉承勳的長子,從小聰明伶俐,很受他喜愛。比起劉皇帝,劉承勳可要專一得多,除了雍王錢妃,對其他女人,幾乎不屑一顧。也正因如此,他膝下子女自不如劉皇帝那麼旺盛,一直到今夏,錢氏才生下他們的第四個孩子。

“這樣吧,讓他進宮,也到文華殿修習!”劉承祐說道。

對此,劉承勳自是表示感謝,這可不像那些入宮侍讀的貴族子弟,至少在明面上,是把劉淳當皇子對待。

兄弟兩人,難得暢談,一盤餃子顯然不夠,又喝了些酒,方纔相別。

劉承勳對劉皇帝是敬畏,劉皇帝呢,對這個弟弟,實則還是很重視的,至少,在早年國勢艱難之時,劉皇帝完全是把他當作繼承人來看待的。

雖然從未有明詔,但上下實則都清楚。不過,隨着國家向安,劉皇帝的兒子們也陸續長大了,此事自然也就當作沒發生過了。

當初讓劉承勳坐鎮長安,完全是爲了培養他,他也不負期望,闖出了一個“賢王”的名頭。要說對這個弟弟一點戒心都沒有,那也不現實,畢竟劉皇帝就是這麼個人。

不過,那點戒心,只是作爲一個多疑皇帝的本能罷了。認真地來說,這麼多年下來,劉承勳的表現還是讓他比較滿意的,賢明的口碑遠揚,卻不足以讓他忌憚,畢竟,名聲大者,也往往容易爲其所累。

在劉皇帝的期許中,他希望今後劉承勳能成爲“宗室之長”,比起徐王劉承贇,他的優勢要大得多,皇室血脈也更近。

劉承勳退下後,劉皇帝也不由認真地琢磨起來,將之調回朝廷,當付以何職?開封府尹?拜相?分管部司?或者還是給一個有實權的封疆大吏?

到劉承勳這種身份地位,職權安排,還真是不怎麼容易。

......

“柴榮上表辭官,又要請辭,這回是什麼原因?”冬至日前,劉皇帝收到了來自洛陽的一封辭表,表示意外。

如果仔細地觀察,就會發現,劉皇帝面容間流露出了少許的不悅。似這等事,也自然是要上報劉皇帝聽從指示的,太子與宰臣們都沒有做決定的權力。

聞問,前來奏事的竇儀稟道:“英公之父卒逝,因有此表!”

這個理由一出,劉皇帝表情恢復了常態,甚至流露出少許同病相憐的情緒,低聲呢喃道:“我亡母,他卒父,老人之殤,唉......”

“陛下,不知當如何回覆英公?”竇儀請示道。

“朕也不忍奪情,詔允!”劉皇帝深吸了一口氣,應道:“另外,着禮部遣一官員,代表朝廷前去弔唁一番!”

“是!”

柴父死,柴榮要暫離官職,西京留守的位置一下子空了出來,劉皇帝是一下子想到了劉承勳。似乎,正合適,但要不要讓他去呢。

在竇儀退下後,劉皇帝又對喦脫吩咐道:“你親自走一趟,傳詔劉煦,柴府治喪,讓他去洛陽走一趟,代爲祭奠。”

說着,劉皇帝則迅速地手書一封,用印之後,交與喦脫。禮部派人是代表朝廷,讓劉煦去,則是代表他本人。

又考慮了一陣後,劉皇帝命人傳喚武德使李崇矩,他有些不滿,柴父喪訊,竟然是通過奏表,走部堂呈抵他面前,武德司竟然沒有提前反應......

當然,如果硬要以此事責之,理由是有些站不住腳的,只是劉皇帝,有心要敲打一下,或者說鞭策一下。

武德司從無到有,也二十年了,如今也算是個龐然大物了。而這一壯大,又安穩了這麼多年,也難免出些問題,懈怠、瀆職,哪怕李崇矩勤勤懇懇,也是難以兼顧周全的。

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第16章 軍中俊才第17章 附議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141章 雌威第77章 安陽之殤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471章 勞民傷財第132章 向訓爲帥第30章 滿堂春宴第56章 腹心之談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234章 南口大戰3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133章 面聖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134章 回府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2章 父母兄弟第53章 兵臨刪丹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126章 冬至宴2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17章 附議第102章 絕境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90章 老將可用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137章 終於埋了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2146章 世宗篇21 康王絕唱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456章 遺澤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38章 湖南無戰事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284章 虛了第410章 剋制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98章 軍心可用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169章 王溥的補充第28章 澧陽之戰第119章 難審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348章 文武並舉第29章 請纓第196章 橐駝兒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296章 缺人了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38章 濮州案(1)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120章 折家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94章 汝公出山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344章 劉規改革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442章 矛頭直指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第74章 萬歲呼聲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480章 “新對策”第98章 溫柔鄉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