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幽燕事了(續)

幽州的局勢,隨着遼軍的勢力的收縮,短時間內陷入了一種詭異的平衡,哪怕耶律朔古領軍南來支援,也沒有貿然向幽州發起進攻。不過,雖不攻薊城,一干蕃將卻發起了一波對漢人臣民的清洗,既作爲對燕軍殺胡的強硬迴應,同時也是掠奪財貨以充軍需。

就如劉承祐此前心中預想的那般,戰火蔓延開來,幽燕百姓將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在遼軍的掠殺之下,大量的難民逃向幽州,一路血途,也只有到幽州城下了,趙延壽方有餘力庇護他們。在這樣的形勢下,趙延壽被動地盡得幽燕民心,率燕地豪傑,以抗契丹。

在西南的涿、易兩州,相繼歸附。或取幽州,或下涿、易州,而抗契丹,就這樣,劉承祐此前與幕佐討論的兩個結果,實現了。趙延壽,則在一條沛然難當的歷史洪流中,辛苦地操縱着船舵,逆水行舟,身不由己。某些最初的意願與小心思,在短時間內,是不敢想了。

到這個局面,遠超劉承祐此前的預期,不管接下來如何發展,至少在接下來的不短的時間內,劉承祐是不會投入太多的精力了。

而契丹國內的內戰,並沒如劉承祐所期盼的那樣持續很久,反而結束得很快。在彰德泉之戰後,耶律阮徹底放開了顧忌,急行軍北上,而至潢水。

而在上京的老太后述律平,雖然年紀一大把了,但性格強硬,將上京及其周邊僅剩的宮帳軍、部卒、奴隸給集中起來,親自出馬,與耶律阮隔岸對峙於潢水。

在這場皇室戰爭,將進行一次決戰之前,有一個人站了出來。擔任北面宗族官的惕隱耶律屋質親自於雙方之間說和,講道理,擺事實,明大義,費了老大的勁兒方纔勸出點效果。

太后述律平平,這是個強悍的女人,聰明的女人,當然看得清局勢,知道強打下去也不會是耶律阮的對手。嘆息着給幼子耶律李胡說了句“非我不欲立汝,汝自不能矣”,然後表示願意和談。

於耶律阮而言,他對述律平這個祖母,自是又恨又懼,十分忌憚。當初,若不是述律平偏私,帝位本當由他父耶律倍繼承,結果遭其迫害流亡,客死南朝。

而當年在扶立耶律德光的過程中,述律平以爲太祖“殉葬”爲由,將他們父子的扈從、支持者屠殺了數百人,政敵爲之一空。

在輪到漢臣趙思溫的時候,此君一句反問將了述律平一軍:“先帝親近之人莫過於太后,太后爲何不以身殉?我等臣子前去侍奉,哪能如先帝之意?”

然後契丹歷史上十分經典的一幕誕生了,被逼到死角的述律平直接拔出金刀,斬下右手,命人置於耶律阿保機棺槨中,算作“伴駕”。

斷腕太后,由此誕生。

這個女人,是真的狠,對別人狠,對自己更狠,自那以後,可以說契丹滿朝都對述律平感到畏懼,不敢反抗。有這麼個強悍的母親鎮壓,耶律德光對契丹的二十年統治,實則很順利,由他發揮文治武功的才能。

耶律阮,自然也是活在述律太后陰影下的,若有機會,他當然更願意將述律平徹底消滅了。但是,考慮到契丹國內的形勢,考慮到代價,再加上幽州的變故,耶律阮還是選擇了和談。

祖孫倆當面會談,雙方預期大異,自是撕逼不斷,但是實力懸殊的談判,還是以述律平的妥協告終,畢竟形勢比人強。當然,述律太后顯然不甘讓這個忤逆的孫子篡得江山,之後會不會搞事情,那就要看將來了。

“橫渡之約”達成,於契丹而言,消弭了一場血戰內耗,給本已不容易的契丹國保存了實力,穩定了人心。於耶律阮而言,得到了太后的“認可”,他這個帝位的繼承在法理上便站穩了。

雖然這段時間,尤其在南征敗歸之後,契丹國內的局勢有些不穩,但是,只要上京這邊沒亂,便足以彈壓一切。耶律阿保機與耶律德光這父子兩代帝王,近半個世紀打造的大契丹,還是很有底蘊的。只是如今這個崛起於北方的草原帝國,還了耶律阮來領袖。

內鬥結束,耶律阮成功入主上京,正式繼位,接受宗族、南北兩院大臣朝拜。而後論功行賞,安撫人心,等一切既定,將目光再度投向幽燕。

不管是從軍事、經濟戰略上考慮,還是爲了穩固他的地位,提升威望,他也要重新奪取幽州。

......

不管嶺北塞南接下來如何風雲變幻,代表着新朝勢力的劉承祐這邊,已然能穩坐釣魚臺。

真定城頭,徹底換了新顏,揚在城垣上的是一面面“漢”旗。中原那便,劉知遠入東京已有一個多月,兩京舊臣,中原方鎮,爭相歸附,劉家江山大勢鼎定。

本月(六)十五,劉知遠御崇元殿,接受文武朝拜,大赦天下,將被耶律德光貶爲汴州的大梁復改爲東京,改國號爲漢,年號不便,仍稱天福,還是“不忍忘晉”那套說辭云云......

消息傳到真定,城頭立刻變幻大王旗,對這些跟着劉家打天下的將士而言,也是一種激勵安撫。就劉承祐個人而言,創立江山,經綸新朝,卻要打着前朝的旗號,難免彆扭,這下大河南北之軍,可以堂堂正正地稱“漢軍”了。

在這段時間,劉承祐對成德鎮與幽燕之南的諸州進行了一次梳理,邊防佈置,軍政官員任命。

以慕容延釗爲莫州防禦使、馬步軍指揮使,率龍棲第四軍駐於莫縣。李筠爲泰州巡檢,領兵兩千,駐守容城。這二者是劉承祐構建的南易水防線,監視幽燕。

何福進仍鎮河間,羅彥瓌率第五軍鎮祁州,二者隨時策應莫、泰州。

劉承祐在安排邊防,劉知遠也在安排鎮州。復鎮州爲恆州,以張彥威爲順國軍節度使,節度恆、深、冀、趙四州。至於劉承祐,則被召還東京,所幸,他做的那些佈置,劉知遠都一併應允了。

委趙延壽北伐之議,傳到東京的時候,在漢廷還是引起了一陣爭議,哪怕表面看來,是兩個皇子做的決議。劉承訓順利到京,也是本着君子之風,替劉承祐背書,然後頭一次受到了劉知遠的訓斥,說他擅作主張。

在這樣的情況下,新生的漢廷中,突然掀起了一股針對劉承祐的風潮,自專、跋扈、戀權、任人唯親......給他貼上了不少標籤。顯然,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等燕兵北伐成功,攻下幽州後,一干朝臣又異想天開了,竟然向劉知遠建議,發兵北上守備,替代趙延壽。所幸,在郭威等少數保持着冷靜頭腦的文武的勸諫之下,劉知遠息了那心思。

受到召赴東京的制書之時,劉承祐的心情還是很平靜的,畢竟他也是不願長期外鎮的,也不能遠離權力中心太久。

在真定,整裝收拾之後,在盛夏將終之時,劉承祐率衆南行,向東京進發,他要看看新生的漢廷,究竟是怎樣一副光景。

第146章 驕將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2146章 世宗篇21 康王絕唱第260章 論婿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289章 大漢宰相不好做第361章 “龍宮”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215章 手忍不住顫抖第1676章 慘重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133章 納了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134章 回府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188章 後續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136章 趙都帥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243章 不自知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33章 兩廣運動第28章 封疆大吏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126章 冬至宴2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452章 皇孫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57章 朝堂的風波第79章 滏陽之捷第333章 養子、南征在即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119章 難審世宗篇終 駕崩第20章 屯務廢改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78章 召還二郎?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44章 聽政湖湘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129章 叔父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374章 善待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1674章 爆發第77章 吏職變動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216章 馬政第311章 舊識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1771章 襄陽王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271章 青年驍將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難欺第169章 王溥的補充第372章 封王第25章 擬一份名單第344章 劉規改革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7章 恩賞問題第150章 聽政第400章 柴榮死了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漢伊六次大戰第33章 真正目的第18章 侯益第471章 另起爐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