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遼帝之死

bookmark

春風拂過潢水河,東北亞的高原草場,大多煥發生機,臨潢府內外的山水也多增添綠意。在這充滿生機的時節裡,遼上京城卻沉浸在一片哀傷的氛圍中,哀傷之中,不乏緊迫與壓抑。

上京城已然戒嚴了快一個月了,仍舊看不到重新開放的兆頭,只不過城上白幡高豎,城內素帶密佈,大量的遼國宗室、貴族、將帥、首領在畿外趕回,也都被限制在城中,許進不許出......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很簡單,遼國皇帝耶律璟死了,死得很突然,也很意外。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皇帝與首腦的去世,都是重大事件,往往伴隨着政治動盪,稍有不慎,就是一場變亂。

對遼國而言,情況要更加嚴重些,因爲皇帝耶律璟屬於非正常死亡,並且死於刺殺。秉政遼國近二十載的耶律璟,也算這個時代的翹楚了,身上籠罩着權勢與榮耀的光芒,屬於那種能夠攪動歷史風雲的大人物,死法卻很憋屈,甚至顯得荒唐。

至於死因,尋根究底,還在於他個人的性格與作風,對於內侍等親近之人,太過嚴苛、殘暴,視之爲奴隸。

執政後期的耶律璟,由於長年酗酒,再加承受的內外壓力,使得精神狀態極不穩定。一方面,堅持秉政近二十年來體恤臣僚、愛護百姓的作風,另一方面,對於身邊的內侍也越發苛刻暴虐,動輒打殺

當初,連劉皇帝知道這些情況的時候,都有些不解,耶律璟的兩面性反差太明顯了,對外人都能寬容和善,爲何對隨駕甚至貼身伺候的侍從,那般嚴刻。思來想去,除了他本身的精神與心理問題外,大概就是真沒把那些內侍當人看了......

當然,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劉皇帝能夠做出冷靜客觀的判斷,甚至評頭論足,乃至嘖嘖稱奇。但他自己或許沒意識到,伴君如伴虎,他的近侍之人對他的畏懼又何曾少過,這麼多年,劉皇帝身邊因爲各種原因獲罪的人同樣不少,丟了性命的更不知凡己。只不過,劉皇帝不像耶律璟那般狂躁,不興無名之怒,纜開殺戒......

而耶律璟呢,在與劉皇帝在白水濼會見返回上京後,表現得更加癲狂了,對身邊的內侍也更加不信任,三兩月間,身邊伺候的人,又換了一遍。而被替換的人,非死即殘,要麼獲罪流放,基本沒有善終的。

這就使得,待在耶律璟身邊,就像在進行一場恐怖遊戲,隨時隨地都可能獲罪,遭遇生死危機。內侍們人人自危,精神壓力同樣大,這樣會導致什麼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於是,在長久的壓抑之中,爆發了......

開寶七年12月23日郊祭那一夜,耶律璟就如往常一般,飲酒享樂,宿醉而眠,或許是心情好,頭一次沒有責斥內侍,還特意賜了一些酒肉,以示恩賞。

但是,就在隔夜清晨,耶律璟醉倒後不久,受賞的兩名近侍,善德與奴裡,在收拾好殿帳事宜後,拔出耶律璟的貼身金刀,行刺殺事。

醉得深沉的耶律璟,根本沒有任何防備,也沒有任何反抗的能力,被連刺三刀,刀刀致命,稀裡糊塗地就告別了人世。死得還算安詳,至少沒有感受到多少痛苦......

那把金刀,耶律璟用它親手處決過內侍,最終也是它,被兩名內侍用以弒君,其間因果輪迴,也着實令人唏噓。

善德與奴裡兩名內侍,屬於契丹後四部人出身,曾是皮室軍卒,參與過漢遼大戰,事發半月前,不幸地被選拔爲御前侍從。

兩個人算得上是激情殺人,弒君之後,冷靜下來,自是惶恐不已,趕忙出逃。倉皇之際,難免不露馬腳,被飛龍使女裡撞見,感覺到不對勁,攔下察問情況。發現二人身上殘留的血跡後,二者悍然發難,被女裡以及幾名衛士拿下。

其後至御帳請見,才發現皇帝耶律璟已然作古,鮮血染紅了胡牀。女裡只是一個小小的飛龍使,但面對這種驟然發生的變故,卻起了大作用,也覓得一個上進的機會,緊迫之間,他與負責宿衛的殿都點檢耶律夷臘商議應急安排。

皇帝遇刺身亡,耶律夷臘責無旁貸,正自驚惶,心神無屬,竟被一區區女裡拿捏得死死的,全無意見,聽其安排。

二人商議,御營戒備,封鎖消息,同時通知有威望的貴族大臣,前來主持事務。正常情況下,通知越王耶律必攝,是最合適的人選。他不僅是耶律璟的親兄弟,還素有賢名,且十分被倚重。

但是,女裡卻通知了另外三個人,齊王耶律賢、北府宰相耶律賢適以及侍中蕭思溫。這就有些講究了,當下遼國的權力中心,有四貴,分別是越王耶律必攝、南院大王耶律斜珍、北樞密蕭護思、北府宰相耶律賢適。

即便要找人收拾局面,怎麼都輪不到耶律賢適的,縱然耶律必攝、耶律斜珍都不在,還有北樞密蕭護思在。但女裡恰恰只通知了上述三人,用心可見一斑。

耶律賢的身份,就天然具備敏感性,再加上被封齊王不久,聲望正處上升階段。蕭思溫因爲當年檀州之戰的慘敗,喪師失地,又因爲同太平王耶律罨撒葛、趙王耶律喜隱這兩名宗室叛臣的翁婿關係,一直不受耶律璟信任,頗爲排斥,蹉跎了好些年,纔有所起復,擔任侍中,也基本是虛職,沒有太多實權。

至於耶律賢適,文武雙全,被譽爲有匡國之才,這些年深受耶律璟信任,與耶律賢不只是名字只差一個字,私下裡關係向來親厚......

而齊王耶律賢,當時並不在行營,而是在上京北面的雲門寺禮佛,得知劇變,沒有絲毫猶豫,只帶了十幾名護衛,冒着風寒,直奔行營所在的黑山。

等耶律賢趕到行營時,那裡已是一派緊張氣氛,耶律賢適入駐御營,第一件事,就是解除了那種高壓的戒備狀態,以免人心猜測,但對皇帝駕崩的消息,卻加大了封鎖範圍。同時,將隨駕的右皮室蕭烏里只喚來控制住,解除其兵權,另由蕭思溫前去接替。

因此,整個行營很快就被耶律賢適等人控制住了,而耶律賢的到來,更使所有人有了主心骨。幾人秘密商議,繼續隱匿消息,控制行營,火速還京,維持局勢,以免騷亂。

接下來的事情,進展很是順利,回到上京城,仍秘不發喪,假皇帝命,使包括宮城在內,全城戒嚴,淨街淨市,連帶着諸貴族文武大臣,一概不得擅自出入。

待一切事務,基本料理得當,最重要的,軍隊的掌控權全部落入手中之後,方纔由耶律賢適出面,召集諸宗室、貴族、大臣,告之以皇帝遇刺崩殂的消息。

這個消息,對於遼國的大臣們而言,無異於晴天霹靂。畢竟是統治了遼國近二十年的皇帝,雖然有各種荒唐,各種令常人費解的行爲,秉國這麼久,突然死了,還是被刺身亡,這造成的衝擊,自然是巨大的。

消化這個消息,並不困難,也不需要多少時間,但緊隨其後,就是各種猜疑。聯想到耶律賢適等人的那一系列作爲,以太平王耶律罨撒葛、安平王耶律敵烈爲首的一干宗室還有耶律璟的心腹臣僚們,自然大加質問了,句句誅心,就差直指耶律賢適等人弒君謀逆了。畢竟,皇帝耶律璟的死太過突然,也太過蹊蹺了,陰謀論在任何時代都是有市場的。

雖然大局已然在握,但面對這羣情洶涌,耶律賢適等人,也大感壓力,尤其是被推到檯面上主持的耶律賢適。他們所倚仗的,乃是取得了先機,控制了大部分的軍隊,但是這種控制,只是亂中取便,實際並不牢靠,這種情況下,人心各異。

第412章 二王第79章 大獲全勝第100章 關中蜀亂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67章 滿廷反對亦無效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66章 商業互吹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1704章 崇政殿內半島史話終 極限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28章 下獄第151章 聽政2第126章 近臣之殤第100章 關中蜀亂第296章 缺人了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247章 視察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40章 潞州三傑第73章 道府之爭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亞風雲(中)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1675章 血戰第43章 “梳理”、“優化”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283章 降將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44章 聽政湖湘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92章 金陵冬寒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456章 遺澤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47章 應對第1723章 秦王的請求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67章 劉煦娶親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185章 趙礪案第1690章 拼圖第1689章 高規格第26章 潘美守城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5章 天子尤愛楊業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368章 榮寵第170章 河東改制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95章 效果已顯第440章 又借錢?不借!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144章 東宮家事,接連凋零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389章 分封與否第76章 大才蒙塵第145章 了結第22章 荊南既定第65章 開封府尹的問題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119章 賭博式北伐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第108章 先取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