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勞民傷財

bookmark

泰山在天下羣山中的名氣,歷來是很大的,作爲齊魯大地的擎天一柱,也因爲自古以來這座實際稱不上高峻的名山身上被賦予的特殊意義。

即便是五嶽之首,岱宗名勝,也沉寂多年了,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 雖然不乏遊人墨客登高望遠,但那只是過客。

在泰山周邊,是居住着一些村落的,依靠着山林,也守護着。不過,山裡山外,分佈比較零散,就是官府收稅,有的地方都需要跑個上百里, 傳達政令。

一直到開寶十年,在知州張齊賢到任之後,迫於身上肩負的特殊使命,目光首先便投向了泰山地區。

親自走了一圈,察其弊端,即書文表奏,請示在泰山之陽,新設一個行政區,將周遭幾十個村落都囊括其中,級別不算高,只是一鎮,名爲岱嶽鎮, 並直屬兗州府。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大漢的“城鎮化”趨勢是大跨步向前,在過往節度軍鎮的基礎上,於州縣治下設立了無數市鎮, 這大概也是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變化。

這些鎮級官府, 不只體現在行政區劃上,更突出的還是蘊含的經濟屬性。當然,新成立不久的岱嶽鎮,其身上的政治意義顯然要更濃厚些,或者說,就是張齊賢爲了完成政治任務而展開的舉措。

在過去的一年中,除了近半年的抗災救民以及災後重建事宜之外,自知州張齊賢以下,整個兗州府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泰山地區的治理上。

當然,行政上的整頓只佔其中一小部分,最最要的,還是兗州政府對泰山進行了一次“美容”。

在開寶十年的秋冬季,在河南、河北受災州縣忙着善後安民重建事宜時,與之比鄰的兗州同樣是一派熱火朝天,忙着開山修路,壘土築壇,總之,大興土木。

三四個月的時間內, 兗州府徵調了七千餘民勞力,進行工程建設。對於兗州府來說,這樣規模的民力征發,已經是大動干戈了,甚至可以肯定地說,耽誤了正常的民生建設,乃至農事。

但是,有些事情,是不能僅從經濟民生價值的角度上去看待,政治優先前提下,一切都得讓步,而在這帝制社會下,皇權則更大於天。

泰山那久未經營的古舊狹窄的山道進行大規模的擴寬,整齊地鋪上石階,開闢出一條直通岱頂的通天之途來。

在山頂,建立一座登封壇,寬九丈、高五尺,四面設陛。同時,打造了一作高九尺、寬五尺的石碑,當然,宣傳中是天然發掘的一塊原石,其作用便是記敘劉皇帝那一系列的豐功偉績。

在山下,背靠汶水,正面泰山,居中之地,建立了一座封祀壇,以五色土砌就;在與泰山隔汶水相望的樑父山,同樣開通山道,于山頂興建一座降禪壇。

同時,從岱嶽鎮到泰山、樑父的道路,也經過修整,道路的質量標準,也達到直道的要求,甚至超過之。清一色的白石板,平整筆直,而自建成之後,就沿途設有巡路使,不許任何人車牲畜踐踏。

這幾處關鍵建築,也幾乎涵蓋了天子具體的封禪流程,可以毫不避諱地說,這幾乎是個大雜燴,不論從工程建設準備,還是從後續具體制定的典禮流程,都大規模地借鑑前人,能從中找到太多歷代帝王在封禪上的舉措,很多東西都是照抄。

但是,突出一個宏達,一個全面,其中主要貫徹的,則宰相趙普以及他領導的封禪籌備禮儀使團的意志。用趙普的話來說,就是劉皇帝的功業已經遠蓋以往所有的帝王,那麼在封禪典禮上,也全方位地覆蓋。

雖然劉皇帝正式下詔封禪,是在開寶十一年的崇元殿大朝會上,但具體的工作,早就從各方面落實展開了。

不論是開寶十年冬全國各地祥瑞涌現,還是東京上萬百姓到皇城下請命封禪,還是全國各地官員聯合上表陳情。

原本就是一件政治意義重大的典禮,經過這麼一番造勢,更給其增添了一份神聖性,也導致負責其事上上下下的官僚以巨大的壓力。

在兗州,張齊賢更是表現出一種求全責備,也事必躬親,哪怕是御道上一棵樹的位置都要仔細比對。

最初還打算專門修通一條岱嶽鎮通往州城的新路,不過,在衡量規模以及修築成本後,放棄了。

畢竟,超過一百二十里的道路,即便忽略汶水阻隔的問題,這樣的工程,也不是僅靠兗州府就能夠實現的,還是在有時間限制的情況下。

總得來說,兗州府在封禪準備的事宜上,是盡了全力的,沒有任何保留,府庫倉廩爲之一空。簡單得總結一下,也只有勞民傷財了。

當然,這背後自然不可能僅僅依靠兗州府之力,那也不現實,除非不顧一切地壓榨民力,這畢竟與大漢的治國理念相悖。

關鍵在於,以趙普爲首的朝廷,對兗州府這邊的工作很是支持,尤其體現在錢糧及各種建築資源的支持上。

過去的一年,財政司不論是在廷議還是在劉皇帝面前,都不只一次大吐苦水,抱怨財政拮据。但在兗州府展開的這些工程上,一次性便調撥了上百萬貫錢,沒有任何折扣。

錢,畢竟得花在刀刃上,顯然,對於財政司的宰臣而言,封禪就是刀刃上的大事,政治正確的事情,容不得一點質疑與怠慢。

因此,同樣是勞民傷財,至少在兗州府內進行的諸多工程中,倒也沒有造成民怨。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與尋常時期的勞役、兵役負擔不同,這一次是勞有所得,口糧、被服、工具都由官府提供,被徵召的勞役們只需要提供他們最有價值的勞力,並且每個人都能根據勞動成果獲得錢糧、役期上的獎賞。

按照朝廷的指示、兗州府的解讀,那就是封禪大典是陛下與朝廷的大事,在這其中,體現的是皇帝的功業、朝廷強大、國家的富足,不能以壓榨百姓以達目的,相反,要在這個過程中,展現出順天應民,恩澤於民。

上百萬貫的款項及各項資源揮灑下去,對於兗州當地的官民而言,也確實算得上是一份福音。

而在過去的開寶十年冬季中,兗州府也明顯成爲了中原州治中最具活力的一地,顯然,由於封禪的影響,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哪怕只是一時的。

在過往大漢展開的諸多工程中,哪怕是河工直道、兩京重建這樣的重點工程,都難說是一片風清,否則後面也不會爆發出那麼多的貪腐弊案。

但在兗州府內進行的各項工程,則可以用清澈透明來形容,除了張齊賢近乎變態的監督落實之外,也在於事情的嚴肅性。

這種政治任務,辦好了是功績,辦不好就是罪過,哪怕是些客觀因素,都難贖罪,而若因人爲因素出了岔子,那就要人命了。

一直到開寶十一年二月十五,在會和了自洛陽東來的皇后、太子、宗室、公卿及百官之後,御駕正式自開封出發,東向兗州,目的泰山,進行封禪。

同樣一件事,在開寶十年,就不合時宜,到了開寶十一年,就是人心所向,萬衆推戴。

第462章 一地雞毛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100章 梁山濼第77章 安陽之殤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2章 父母兄弟第55章 燕王病故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357章 宮廷與宗室第85章 異心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9章 公府密議第96章 壽春城內第69章 夫妻密談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313章 晉王一家子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1797章 吸血的拍賣會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295章 難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182章 邢州有變第235章 南口大戰4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81章 下蔡大捷第144章 兩個選擇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172章 太子妃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50章 下定決心第480章 “新對策”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177章 同榻臥談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44章 聽政湖湘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85章 浮雕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133章 捷報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187章 北疆流犯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37章 覆滅在即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38章 殿議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30章 收穫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329章 陽翟大地主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417章 輕狂第138章 回宮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395章 大商人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90章 老將可用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60章 都安心了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