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聲勢浩大

bookmark

毫無疑問,封禪出巡乃是劉皇帝歷次出巡中聲勢陣仗最大的一次,不論從人員規模來看,出行規格,還是物資消耗,都是冠絕其帝王生涯。

僅從隨駕人員來說,內外宮人、貴族、官僚、軍隊、職吏便超過了七萬人,而這七萬多人中,除了宿衛僕侍,大部分都是大漢的精英階層,囊括了幾乎整個上層統治階級。

可以說,如果這一支隊伍出了什麼意外,那麼大漢帝國必然傷筋動骨,畢竟帝后、太子、諸王、宗室,以及幾乎所有貴族、朝廷大臣,都在隨行之列。

這些人,都是大漢帝國真正的基石,如果出現問題,那於整個帝國而言,縱然不是山崩地摧,那也將陷入風雨飄搖之中。因此,此番出行的安全保障等級,也是無限拔高。

隨衆之中,還包括至少一半的地方軍政大員,除了了西南、西北、東北等特殊地區的少數軍政主官脫不開身外,其餘道級乃至州府級別的官僚,都是主動上表請示,意圖共襄盛事。

當然,獲得批准的,是少之又少。不過,即便如此,各地的官僚們也是想方設法,削尖了腦袋想要往上湊。

就拿開年崇元殿大朝來說,選擇親自來京述職道賀的地方大吏,比往來翻了兩倍有餘。而這些人,都是早早地便收到消息的,到了開封后,也都逗留不去,趕都趕不走,就等着御駕起行,他們好順勢隨駕。

而對於大漢帝國來說,也是難得似此次這般,內外大臣齊聚,這本身就是一場難得的盛會了,過去沒有,未來大抵也很難再重現。

鑑於此情,政事堂還專門下達政令,要求諸道州官府在治安上加強管控,各地駐軍在值守上提高戒嚴,務必保證封禪期間各地軍政正常運轉,尤其不能耽誤農事。

至於大漢諸邊,尤其是北地,更是進入戰備狀態,邊境管控進一步提升,大張旗鼓,鄭重其事,畢竟,自西向東,也有不少戍邊大將進京,在邊事上難免出現一些疏漏,靠這種強勢的態度與舉措震懾不臣以及宵小。

雖然在各地軍政方面,朝廷已經有預見性地做了些針對安排,但不可避免的,封禪之於地方還是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的。

即便如此,還是阻止不了的各地官僚,尤其是那些有資格的官僚,在此事上的積極。原本,這或許只是劉皇帝的一次政治作秀,但不知覺間,已然成爲了大漢朝廷內外臣工們的一次狂歡。

對於很多官僚,尤其是地方官僚來說,參與封禪,觀禮盛會,已然成了一份難得的政治資歷,是地位的體現。

甚至於,就連封禪之時,所有人的站位次序,都引得了一番競爭,給具體負責的趙普帶去了不小的壓力與麻煩,想要從中取得一個平衡,着實不容易。

眼瞧着動靜越搞越大,事情也越來越複雜,甚至性質都有所變味,劉皇帝心裡都不免泛起些嘀咕,認爲有些過於張揚招搖了。

不過,心中的少許遲疑,也只小小地體現在行動上,除了發表一份不痛不癢的示諭聲明之外,也沒有再多的動作了。

一切,都交給趙普他們去操辦,事實上,封禪大典前前後後籌備了那麼久,已不是過程中的些許波折就能夠影響到的。

詔書早已頒佈,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引發怎樣的影響,咬着牙也要進行下去。至於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只能後面再吸取教訓,該整便整,該改便改。

十五日自開封出發,沿着廣濟河東進,二十五日方抵兗州,日行不過三十里。一直到二十八日,行營方抵岱嶽鎮。

行營都部署,此番劉皇帝點名雍王劉承勳,由他全權負責行程安排及宿衛,還特地給他找了兩個副手,楊業與潘美。

按照劉承勳最初的計劃,御駕東巡,是要走水路的,經廣濟河一路向東,過樑山泊轉汶水,是可以直抵岱嶽鎮的。

不過,被劉皇帝給否了,倒也不是因爲劉皇帝不愛坐船的原因,也不是不知道走水路的便利性與舒適性。

而是根據劉承勳的彙報,如果走水路,要滿足這七萬人及各項輜重的順暢成行,船隻倒是小問題,關鍵在於,那麼每一段路都需要徵召上萬的民夫備着,用以拉縴。

那這一路走下來,雖然只不到四百里水路,雖然同樣可以出錢、出糧,但是對於民力的損耗,可是避免不了的。

尤其還是在緊要的春耕時節,更重要的,這讓劉皇帝聯想到了隋煬帝......雖然有些說一套,做一套,有些口是心非,沽名釣譽,但是劉皇帝還是決定儘量節省民力,不要驚擾了民間的正常秩序,尤其耽誤了農事。

哪怕,劉皇帝自己心裡也清楚,怎麼可能會沒有影響,但是,能讓他心裡稍微好受些,心中的憂慮感釋放一些,便足以。

而改走陸路,旅途辛苦,耗時日久且不說,而實際上的消耗支出,要遠大於水運。要備更多的車馬牲畜,沿途的人吃馬嚼,都不是一筆小數字,只是,比起從沿途徵調個幾萬百姓,專門爲天子行船拉縴,看起來要好聽一些。

人往往爲聲名所累,作爲皇帝,則更甚之。

當然,樂觀點看,七萬多人的旅行團,這沿途所耗,還能稍微帶動一下當地的經濟。歷來劉皇帝出巡,都有專款公餉作爲日常支出,至於地方進獻,是嚴令禁止的。

而七萬人,也不是此番封禪與衆的最終人數,隨着御駕東行,一大批的官民也都自發地向泰山趕去。

官吏之中,尤其以中原道州爲主,至於士民百姓,更是聞風而動,或許他們並沒有直接參與其中,但並不影響他們就近感受一番這大漢立國二十多年來的第一盛大事。

當然,底層的平民百姓,忙於生計,是沒有這等閒心的,真正積極踊躍的,是來自四海八方的士人、地主、商人。

同時,接受邀請的,還有一批人,那便是諸國使節及大漢內外諸族各勢力代表。顯然,封禪不只是大漢的盛事,不只是劉皇帝和他的朝廷關起門來自己玩,還需要諸國鄰邦的共襄盛舉。甚至於,漠北契丹的使者都受到了邀請。

到三月初一,齊聚於兗州的各色人等,已然超過十萬人,而泰山已經有兩百多年沒有這麼熱鬧過了。

在鼎沸與紛擾之中,在萬衆期盼之下,屬於劉皇帝的封禪大典,也按照原定的計劃,有序進展,走向高潮。

只是,事到臨頭,劉皇帝反而有些後悔了......

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174章 帝崩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49章 醫政第129章 叔父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29章 請纓第21章 西巡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342章 殺肥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391章 暗箭第430章 劉皇帝弄孫第160章 魏王病篤第74章 萬歲呼聲第284章 影響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429章 向南!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3章 舉城同歡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132章 向訓爲帥第384章 反響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9章 寫得不錯!第3章 臺懷之事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186章 賜死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121章 父子異見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17章 鼓譟第195章 遼帝第480章 “新對策”第139章 崇政殿聽政1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120章 折家第20章 威臨荊南278章 軍務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55章 拉開序幕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264章 孺魏王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336章 橐相第1756章 海豐號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443章 板子來得毫無徵兆第47章 誘其北上第34章 驚陶谷第400章 晚節不保第236章 母、妻、子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90章 安全脫身第78章 火油彈第70章 大禮第475章 趙盧之間的齟齬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118章 查抄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308章 新貴第295章 難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第14章 武夫軍閥第97章 擴*整頓第51章 詔令西進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12章 如此安慰第1704章 崇政殿內第117章 機會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111章 動心第56章 腹心之談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