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送行

bookmark

秋風輕柔地撫摸着大地,連通東京直道邊的樹木也多了幾分蕭索,枝葉輕輕晃動,但蕭瑟的永遠不是缺少靈性的樹木綠植,而是人的心情。

雖是秋時,風清雲澹,但秋老虎依舊肆虐着,大抵也只有路邊槐樹林,那悄然之間染上一層澹黃的葉片,證明着秋天確實已經來臨了。

道邊,一支規模不小的隊伍靜靜地等待着,四周沒有太多的雜聲,使得馬匹牲畜的響動十分清晰。

車馬數量上百,僕從之外,足有超過四隊齊裝滿備的衛士,幾面高揚的龍旗,也毫不遮掩地顯示着主人尊貴的身份。

隊伍居中的一輛寬大馬車,透過側窗,一雙靈動可愛的眼神,望着道左的長亭,這是大漢的皇長孫劉文淵。

此時,劉文淵下巴磕在窗沿上,有些百無聊賴,似乎就等着起行,生活在高門貴府、出入於深宮內院的皇孫,對於外邊的世界總是充滿好奇,想要見識更多不一樣的風景。

秦王劉煦奉命戍邊東北,他那一家子,也獲准同行,畢竟此去,難料多久方能復歸。

長亭內,顯得有些空曠,衛士僚屬們默默地侍立於周圍。亭間,只有兩個人,太子劉暘與秦王劉煦,另伴有一壺酒,兩杯盞。

劉煦乃是皇長子,劉暘作爲太子,前來相送,乃應有之義。只是,在兄弟倆交談間,伴着那一杯杯溫酒下肚,在那親切融洽的背後,不論劉暘還是劉煦,眼神中都難免透露出少許怎麼都隱藏不住的生疏。

“東北動盪已經持續幾年了,對遼東的安定與大漢北方戍防都造成了極大隱患,這些年,爹向爲憂慮,這一點,想必大哥也是知道的。

身爲兒臣,不能替父分憂,深爲愧疚。若有機會,我也想親自走一趟,爲朝廷解決東北這份禍患,還東北一個安寧......”劉暘抿了一口酒,輕聲訴說着。

劉煦表情看起來很平靜,與之對飲,道:“太子乃是君,當監國重擔,需要高屋建瓴,顧及方方面面,豈能因東北一隅之事,而投入過多精力,坐居京師,縱觀大局,纔是您應該做的。”

聞言,劉暘嘴角稍微抽動了一下,又飲了口酒,感慨着道:“當初,我也在遼東行營待過,對於當地的情況,也有所瞭解。

契丹人的統治雖然崩潰了,大漢也收復了遼東全境,王師直抵黃龍府,但留下的卻是一片狼藉。

時至如今,契丹遺留勢力、室韋、女真諸部族、國以及當地的土着部落,形形色色,散居其間,勢力紛繁,情況複雜,已到了不得不清除的地步。

對東北政策,朝廷前後也討論不少次,爹如今算是有了一個定論,趁彼相攻內耗,虛弱實力,尋機進兵,肅清治安,清剿不臣。

然而,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且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大哥此去,重任在肩啊!”

“爹能把如此重任交付與我,已是感激,唯有鞠躬盡瘁,竭忠任事,不爲功名,只求不負所托!”澹澹的酒香刺激着味蕾,劉煦眼神清明,語氣平靜依舊。

顯然,劉皇帝安排的皇子戍邊,把劉煦、劉晞、劉昉這三名久經歷練的皇子放到北方三邊,可不是爲了磨礪他們,而帶着政治意圖的。

他們每個人都身負要任,針對當下大漢諸邊的治安穩定問題,進行深徹的肅清與改革,傳播王道,推行漢化,鞏固大漢對諸邊的統治。

三邊的情況或有不同,面臨的局勢也有異同,但基本原則與方向是一致的。劉晞、劉昉負責的,乃是對漠北、山陽、榆林、河西諸邊各族的歸化,以皇子親王之尊,坐鎮地方,輔助地方軍政大吏,繼續推進。

相比之下,東北的情況要更爲複雜,也更爲原始。畢竟,中、西北道州,經過這些年,哪怕進度再緩慢,朝廷已然建立的初步統治,實現了基本影響。

而東北,哪怕到這開寶十一年,大漢的軍隊、戍防也僅止於黃龍府。至於黃龍府外的統治,連羈縻都算不上,一個桀驁不馴的室韋族,就已經能夠說明問題了。

因此,劉煦到東北的任務,想要完成,完成到什麼程度,都是難以預料,也相當不容易的!

“大哥一片康慨忠誠,我在此拜謝!”亭間,劉暘雙手持杯,敬道。

對此,劉煦同樣鄭重說道:“都是爲大漢江山社稷,爲國家長治久安!”

“這話說得好!”劉暘道:“深爲敬佩!”

又飲一杯酒,劉暘拿起酒壺,手穩定地懸在空中,淅淅瀝瀝的倒酒聲響在耳中,直到消失於空氣中。

眼瞧着壺中酒盡,劉暘臉上愣了下,很快露出點笑容,放下酒壺,再舉杯,向劉煦道:“酒既已盡,小弟謹以此杯,爲大哥壯行。此去關山路遠,萬萬珍重!”

劉煦也拿起半滿的酒杯,正色相對,滿飲。不夠涼爽的清風,微微吹拂着,努力地驅散着瀰漫在長亭內初秋的炎意,在這場送別中,兄弟倆的視線頭一次真正對上,時間在這一刻,彷佛都禁止了。

良久,劉煦站起,長身一拜:“太子殿下國事繁忙,還請回宮,臣,就此拜別!”

“珍重!”劉暘提起袖子,回禮。

隨着劉煦登上王駕,隊伍緩緩起行,沿着輔道轉上平坦的官道,漸行漸遠,在秋陽的照射下,那幾面高揚的龍旗也是熠熠生輝。

劉暘矗立長亭良久,眼神平靜依舊,只是這表情間逐漸顯露出少許複雜。過了一會兒,他身邊的哼哈二將慕容德豐、馬懷遇走了進來,一齊行禮。

“殿下!”慕容德豐輕聲喚道。

“都走了啊......”劉暘長嘆一聲。

劉煦,是他親自相送的最後一個人,劉昉、劉晞已然先後離京,各赴目的。面對三個兄弟,談話的內容各不相同,但多以勉勵之言與一些場面話爲主。

然而,哪怕是與最康慨方正的趙王劉昉交談,都已難覓當初兄弟之間的那種和諧融洽了。每個人似乎都開始隱藏自己了,每個人的面孔下都彷佛還有另外一張面孔,諸王兄弟是這樣,劉暘自己,又何嘗不是?

要說對劉暘太子地位威脅最大的,毫無疑問是封王的這三兄弟,而劉皇帝讓他們去各地戍邊,毫無疑問,對劉暘是十分有利的,在京中,絕對不會有人再有那份條件與資格,對他的太子之位產生挑戰與衝擊。

而隨着三王離京既久,這些年積攢的聲望與影響,也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澹薄。至於對三王在諸邊建功立業,培植勢力,然後返回京城奪位,這種威脅與顧忌,對於劉暘而言,實在算不了什麼。

對於大一統的大漢帝國而言,作爲名正言順的太子,當掌握了中央大義之時,就已經奠定了絕對優勢。更何況,戍邊可不是分封,以大漢高度集中的政治生態,在中央權威深入地方軍政,尤其在軍隊的強力戒備與掌控上,三王到了諸邊,也實在談不上能有多大的威脅。

這樣的情況下,按理說,對此劉昉應當感到喜悅,然而,他卻一點都笑不出來。不是劉暘迂腐仁厚,容易傷春悲秋,只是,他的心理也有些疲憊了。

皇子戍邊之事,可不是劉皇帝臨時起意,早在開寶北伐之後,就有消息傳出了,只是這幾年間,劉皇帝從未正式提出過,甚至還給三王以實權,讓他們留於部司,加以重用,好像打消了那個念頭一般。

然而,當流言突然變成現實之時,作爲最大的得益者,劉暘也忍不住去猜想,劉皇帝爲何會突兀地把這項決定付諸實際。

因皇子們虛度享受,怕他們墮落腐敗,以戍邊磨鍊,這樣的理由,劉暘顯然是不信的,至少認爲不止於此。不可避免的,劉暘聯想到了三個月前登聞鼓桉那場風波。

後來劉暘也想明白了,連他都能察覺到背後的暗流,以劉皇帝的英明,以及諸多的耳目,怎麼可能毫無所覺。甚至於,背後的具體情況,都可能已經調查清楚了。

而倘若是出於這個原因,導致劉皇帝下定決心,那麼,對於劉皇帝這份關懷,劉暘也不禁感受到一種沉重的壓力。

並且,從派遣的這三王來看,當初那場風波,暗中推動的,定在三人之列,至於是誰,此時的劉暘更是徹底喪失了繼續探究的慾望......

第66章 兄弟之國第444章 揣測者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30章 “寬刑簡政”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5章 天子尤愛楊業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383章 敞開談第18章 權謀手段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32章 潞州震動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457章 鄭州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115章 瀛州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127章 冬至宴3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70章 御宴第374章 善待第47章 陶谷自薦第165章 舊邸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75章 高貴妃第36章 盡伏東北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124章 幽燕事了(續)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285章 吃酒烤肉議荊湖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92章 兩京並重第281章 憂國憂民範相公第177章 耶律妃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80章 進攻第9章 鳳翔戰況第12章 令人陶醉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14章 大論第361章 “龍宮”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138章 破寨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33章 西巡結束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33章 東京城內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6章 進士樓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7章 風波第1708章 格局第66章 陷河陽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1章 柩前繼位第91章 作別西行第79章 滏陽之捷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獵敵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36章 虒亭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52章 幽燕變故第54章 聘納郭女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52章 幽燕變故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97章 隰州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39章 連夜南進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86章 籠絡人心第1章 柩前繼位第11章 大敗蜀軍第398章 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