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兩廣運動

bookmark

開寶十三年(975),夏六月。

自泰山封禪西歸後,劉皇帝選擇在開封歇腳,這一“歇”就是兩年多了。而開封,又自然而然地成爲了大漢事實上的首都,畢竟,朝廷的權力核心都在,所有的軍政命令也都發自於汴宮。

這對於東西兩京,自然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朝廷所在,往往帶着巨大的經濟需求,對於開封這樣的商業城市而言,是有極大促進作用的。

因此,在這兩年間,開封的經濟、文化又迎來了一次騰飛,甚至,帶動了一波人口迴流。當然,規模不像當初西遷洛陽時那麼龐大。

當年,因爲朝廷的搬遷,有不少士民工商,都追逐着權貴的腳步,向洛陽扎堆,也導致早早便突破百萬人口的開封城,人口在幾個月間,降低到不足八十萬。

根據洛陽府原始而不完全的統計,在那場朝廷西遷中,有超過三十萬的人口是隨之填充到洛陽地區,也使得千年古都再度恢復了盛世王朝帝都過去的風采。

而這一回,民間的反應倒顯得理性了些,沒有望風而動,因爲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劉皇帝又會選擇回到洛陽。

到目前爲止,大漢兩京並重,但仍舊以洛陽爲主,開封爲輔,再加上搬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普通的士民工商,也沒有跟着朝廷折騰的實力。

在過去的兩年中,劉皇帝完全遵從了當初的反思,絲毫不折騰,安安穩穩待着,約束着自己,一切以穩定國內爲前提,休養生息,持續發展。

效果自然是不錯的,從開寶北伐之後,困擾了朝廷達六年的財政拮据,終於得到了緩解,這來源於大量商、鹽鐵、酒茶、絲布的稅收進項。

當然,國內治安保持安定,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民間活力與日俱增,在這個大環境下,有事滋擾的,還得屬諸邊。

兩廣地區,在朝廷的強力支持下,當地官府進行了一場針對南粵時期遺留問題的整飭運動,持續了三年之久。

在鍾謨、範旻、秦再雄、田欽祚等軍政文武的主導下,大量南粵時期的官僚、豪強、地主遭到了清算。

前前後後,抄了數百家,逮捕了數千人,死了數萬衆,當然,上報到朝廷,只是一串串數字罷了。

這並不是一場致力於和諧穩定的政治出擊,相反,因爲朝廷強硬乃至粗暴的行動,引起了大量動亂。那一串串數字怎麼來的,就是因爲感受到了地方的反彈,反抗地越激烈,朝廷鎮壓地也就更加不留情,因爲這恰恰證明了朝廷的擔憂,過去對兩廣的統治是不牢靠的。

有長達兩年的時間,兩廣對外的交通斷絕,在得到中樞授權之後,兩廣地區,關起門來,清掃庭院爐竈,兩年之後,方纔重新開門迎客。

當然,發生在兩廣的這場動亂,其聲勢並沒鬧起來,與當年的吳越大叛亂無法相比,同當初的川蜀之亂更難相提並論,從頭到尾,都被限制地死死的,官府的準備太充分了,手段也足夠強力。

相比之下,還是當地的蠻族,與那些“叛逆”份子勾結起來,造成了不小破壞,這也是當地駐軍的重點打擊對象。

對於兩廣地區而言,這三年間,發生了一場社會性的大變革,沿襲於南粵時期的權力、財富結構,被大漢朝廷從外部徹底摧毀,那是翻天覆地般的變化。

然而,真要說有什麼變化,其實並沒有。大量的舊官舊吏被打倒了,又有源源不斷的新人接替,舊的地主豪強被清算了,新一批的勢力也在重新醞釀,區別只在於,除了上層人士在吃肉喝湯之外,大量底層百姓也分到了一些殘羹冷炙,比如土地。

但是,如果從加強朝廷對兩廣地區統治的角度來說,目標是達到了的,至少在過去的三年中,兩廣的行政效率空前提高,上情下達,沒有絲毫滯澀與拖延,新的利益獲得者,也更加靠近朝廷,更受掌控。

至少,朝堂諸公們是這樣感覺的,劉皇帝也覺得此前籠罩在兩廣上空的那層迷霧消散了,彷佛見到了一片嶄新的澄澈天地。

但不得不說的是,發生在嶺南的動盪,對兩廣的打擊異常巨大,尤其以廣州府爲中心的的經濟發達地區,因爲政治運動,導致經濟上的嚴重衰退。

陸路上的商道被斷絕了近兩年,而大量走海路的外蕃、海商,也因爲畏懼、遲疑,而選擇過港不入,多走幾百上千裡,到福建、兩浙去經商,無他,只因爲那邊更安定。

對於兩廣的實際情況,朝廷自然也有所瞭解,因此,當秦再雄於廣西將最後一股敢於對抗的蠻叛消滅之後,對於整個嶺南的恢復發展,也提上了日程。

就從人事調整開始,鍾謨被調離廣東,進京主管宣慰司,這個南臣,通過多年踏實肯幹的忠臣表現,身上“降臣”的標籤早就摘掉了,進京擔任實權部司的一把手,也算一種蓋棺定論式的肯定與接納。

www▪ттκan▪¢ 〇

範旻留了下來,這個範質的兒子,確實是個幹才,能治民,能平亂,官聲口碑還不錯,得知其表現,劉皇帝很是讚許。

因爲當年曾擔任過邕州知州,劉皇帝直接點將,又把他調回廣西,擔任廣西布政使。而廣東的政務,則由宰臣王溥外放主持。

田欽祚也被調走了,並且是飛調,被派去東北,擔任海東巡檢使,主持對渤海故地的進討與剿滅,這種事情,很適合他。

此人在朝中的名聲已經壞得差不多了,就因爲好殺、濫殺,當初在安南之時也就罷了,沒人會同情那些土着,把他們當人看。

但廣東不一樣啊,這裡的可都是國人,其手段一樣不改,在指揮麾下兵馬,進行逮捕、戡亂的過程中,除了殺,就沒有一點其他更靈活的處置手段,說他是個劊子手,是一點不冤枉他,廣東地區矛盾的激化也有他一份“功勞”。

不只好殺,還有些貪財,趁着機會,在廣東可是官囊鼓鼓。因此,在田欽祚任廣東都指揮使的三年間,針對他的彈劾就一直沒斷過。

一直到兩廣事情進入收尾階段了,劉皇帝方纔有一個明確的態度,調往東北就是結果。比起溫暖富庶的廣州,那什麼渤海故地、海東盛國,完全就是窮僻苦寒、原始不毛之地,周遭都是未開化的野蠻人,可謂是貶斥了。

但是,田欽祚大概也知道,自己過去的作爲有些過分,比起言官們奏章上的“罪大惡極”,這樣的調動,可是十分寬容了。

因此,雖然有些鬱悶,但還是感激涕零地北上赴任,更何況,在廣東“賺取”的財富,朝廷也沒有清算的意思。

似田欽祚這樣的人,用得好了,的確是一把好刀,用在東北,也正可一展其能,對付土着蠻夷,他太有經驗了......

在那裡,按捺了一年多以後,漢軍終於兵出黃龍府,向整個東北地區展開攻略。比起兩廣地區的轟轟烈烈,在東北,漢軍的行動,則要顯得穩定得多,也乏味的多。

從頭到尾,困難的不是攻佔土地、城池,而如何在佔領之後,建立可靠的統治,並進行鞏固、維護。

第74章 根由在朝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7章 小張探花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240章 家宴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375章 少林寺第77章 吏職變動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69章 東出太行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144章 趙家父子第41章 西域戰況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71章 兵臨壽春第139章 銀州叛亂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33章 兩廣運動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12章 令人陶醉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49章 南國風起第77章 安陽之殤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88章 秋後算賬(續)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336章 橐相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225章 光靠水軍也不行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114章 大朝會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32章 郭氏之慮第148章 教誨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311章 爲太子劉皇帝也是操碎了心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12章 方略第349章 邊情第59章 不知死仁宗篇2 正統六年第53章 有詩云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98章 溫柔鄉第21章 黃袍加身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269章 愛將第368章 榮寵第361章 “龍宮”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378章 遼國近況第1757章 勳貴子弟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65章 開封府尹的問題第36章 奉宸營第17章 輕取江陵1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443章 板子來得毫無徵兆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35章 東歸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2146章 世宗篇21 康王絕唱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143章 夔州大捷第138章 回宮第55章 山上山下第129章 叔父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80章 進攻第37章 國舅劾郭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