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安東都督府

bookmark

開寶十三年的六月,處在半年總結之際,大漢也有別往年地進入了一種忙碌狀態,多事之秋。一項項關乎大漢穩定的決策進入到定論落實與討論階段,從東北開拓,到邊疆蠻夷歸化,這是近幾年朝廷最主要的工作方向。

關於北疆“被歸化”部族胡民的治理政策,劉皇帝的那番指示,也迅速地形成書面詔制,發傳諸邊,也明示朝朝堂。

雖然其中有一些過於強烈、過於鮮明的意見,給主治官員們的壓力太大,要求太嚴,但充分體現着劉皇帝的態度與意志,但沒人敢提出異議。

朝廷的大臣,不管是伺候了劉皇帝多年的老臣,還是初豋高位的新人,都不敢有所置喙,只當切實履行,按照劉皇帝意願去做。在這方面,作爲首相的趙普太有經驗了。

而針對的,也不僅是山陽、漠南,包括燕山北道、榆林、河西、關內、山南諸道,也是這般,這是一個總體性的指導意見、治胡方針。

同時,在六月下旬,經太子劉暘牽頭,宰相趙普、樞密使曹彬等大臣輔助,關於大漢安東都督府的構建與設立,終於拿出了一套方桉。

這是大漢第一次第一次設立一個正式的、特殊的對偏遠地區的治理機構,僅從都督府這個名稱便可知其特殊性。

其架構設置、官吏配屬、軍事職能,顯然是參考了唐時的安東都護府。不過,所轄屬地,要小上不少,基本以黃龍府及長白山脈爲界,以內屬遼東道,以外屬安東都督府,其治理重心,顯然是要向北推移的,這大概也是數百年來中原帝國向東北開拓進程的一種體現,只是稍顯緩慢,不那麼明顯罷了。

另外有所創新的便是一些職位的設立,比如指揮使、巡檢使、糧料使、監察使、城寨使等等。當然,也只是名義、權限上的區別,具體的職能相差並不大,都屬於都督府下的左官屬吏。

都督府下軍隊,兵額定在一萬七千五百人,其中騎兵五千,分設靜遠、綏遠、懷遠、撫遠四軍駐守。人員從遼東駐軍及僕從部卒中抽調,這個兵力,已然不算少了,沿着鴨子河、納水、黑水等幾條主要河流以及綏化、鐵力、靜遠等城鋪開,以此掌控東北地區。

至於安東都督府駐地,則設在綏化城,當然,到開寶十三年六月還停留在輿圖上,屬於新標註,只待新建。

此地處於鴨子河南,靠近黃龍府,可以隨時得到遼東支援,更爲特別的,此城會建在完顏部的地盤上,而完顏部的部卒,將成爲安東都督府下的第一批治民。

折騰了這些許年,完顏女真不要說擴張了,黃龍府沒他份,鐵驪地區得而復失,部族死傷慘重,實力嚴重萎縮,到了,連族地都被侵佔了。按照這個趨勢下去,在安東都督府的眼皮子底下,完顏女真顯然是看不到未來了,關鍵是,也沒有任何反抗的實力,除非冒着身死族滅的風險,暴力反抗朝廷。

在權力方面,比之唐時的安東都護府,大漢的安東都督要小得多,受到的限制也更多,需要在朝廷的監控之下。

劉暘最初的擬定,是由安東都督府總管軍政的,這也是方便行事,需要一定的自主權。但報到劉皇帝這兒,立刻讓他眉頭緊鎖,認爲不妥,只覺得軍政大權集一身,是取亂之制。

劉皇帝的態度在這兒,劉暘等人也沒法,只能跟着做更改。經過新一輪的商討,決定彷照內地道州制置,設立安東都指揮司,統帥安東諸軍,不過這一條仍舊被劉皇帝拒絕了,理由是安東不同內地,不具備直接統治的條件,需要有所區別。

再經過一輪討論後,最終決定,以安東副都督掌那四軍兵馬,直接對樞密院負責,而副都督也在安東都督府下屬,承擔着維護治安、征討不臣的職責,卻不受都督轄制,多少有些不倫不類。

並且,所有的軍需供給,也從遼東、燕山二道協調供應。說到底,劉皇帝在給予安東地區一定自主權的同時,手中仍舊要緊握着繮繩,不肯開任何口子,給地方軍政財權集中的可能,哪怕只是偏僻的安東地區。

駐軍如此處置,在財權上的定製,就不足爲奇了,雖然朝廷也不打算在安東那旮沓獲取多少財稅,但還是要求明確稅收,並依制向朝廷上繳,只不過數額調整爲一半。

而因爲東北需要錢款物資進行開發,維持都督府及下轄州縣城鎮的運轉,這一筆財稅還是會返還安東。

這一條,倒不是劉皇帝在作妖,而是財政使王着提出的,雖然有些脫褲子放屁,但用他的話來說,這就是制度。對於這一點,劉皇帝也十分認同,他是最喜歡規矩與法度的了。

當然,最後的結果是,安東的財稅不用事實上的上繳中樞,只是需要賬目清楚,隨時接受朝廷的查驗審覈罷了。

同時,按照劉皇帝的授意,每年朝廷還當撥款一百萬貫,用以安東都督府對轄地的治理開發。

可以說,雖然朝廷設立了諸多的限制,包括對軍權、財權上特殊關照,但安東都督府一成立,仍舊是大漢諸多地方政府中自主權力最大的一處,除了軍、財二權,其他什麼都能干涉。

用劉皇帝的話說,整個安東地區的開發、發展,只要不違背漢統,不逆朝廷意志,哪怕是設立地方性了一些規制政策,只要對東北的開拓發展有利,都可以任意施爲。

至於第一任安東都督的人選,沒有太大的爭議,選定秦王劉煦,這一點,在劉皇帝的屬意下,也沒有人提出異議。

而更爲關鍵的掌軍的副都督,精挑細選,劉皇帝選定了襄陽王安守忠,田欽祚、侯仁矩、馬懷遇等將領同爲下屬,可以說,這第一套安東都督府的軍政領導班子規格是足夠高的,也足夠豪華。

至於坐鎮東北多年的馬仁瑀,也終於得以調離,入京,晉侍衛司副都指揮使,算是暫時被束之高閣。事實上,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禁軍三衙中的正副統帥手中實權已經很小了,只是佔據一個名義上的統兵權,其核心權力也逐漸下放到下屬各軍的都指揮使。

馬仁瑀被安排到侍衛副帥的位置上,倒不是養老,只是做一個過渡階段,至於要過渡多久,就看情況了。

當然,劉皇帝是不會虧待這樣的功勳大將的,念其勞苦功高,劉皇帝特晉馬仁瑀爵爲樂陵侯。

伴隨着安東都督府定製發往遼東的,是劉皇帝的一封親筆信,信上的內容,可比冷冰冰的詔制要真實地多,劉皇帝對劉煦大家鼓勵,讓他放手去幹,替大漢開拓出一個新東北來。

第148章 最後一仗第1759章 生財之道第111章 動心第348章 文武並舉第218章 進兵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120章 北伐進行時第35章 楊村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364章 過韓府第66章 請辭?不許!第60章 “暴斃”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142章 公堂之上第89章 破財贖罪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483章 南巡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148章 還京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134章 回府第68章 婚宴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50章 喜訊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136章 迎奉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398章 虞美人第53章 遁第35章 東歸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166章 一座莊園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240章 城塌了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389章 分封與否第1750章 《桃蘭賦》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410章 剋制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9章 新官上任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456章 遺澤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6章 進士樓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180章 過鄴都世宗篇終 駕崩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慶,巡幸西南第321章 合理避稅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65章 決議南征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206章 武德司獄第112章 兄弟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1740章 農民苦第239章 進退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1713章 機遇第296章 反響第86章 鬚髮花白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10章 老將出馬第48章 處處矛盾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