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喜訊

bookmark

瓊林苑那晚父子翁婿之間的夜談,對劉皇帝還是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或者說加深了他對胡人治理、邊境安全、國家財政、大漢兵制以及軍需供饋的思考。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劉皇帝自身心裡已經十分清楚,有些問題是不得不着手進行解決,拖得越久,就越嚴重,爆發之後可能造成的破壞也就越大。

不得不說,劉皇帝近來是有些心浮氣躁的,哪怕面上表現得很冷靜平和,但心情總是帶有一種焦慮。

原因無他,只是不喜歡如今的治國狀態罷了,過去,尤其在乾右時代,可以說是劉皇帝長風破浪在前,引導着、帶領着大漢帝國前行。

那時候,劉皇帝是充分發揮着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精力充沛,不知疲倦,一往而前。但進入開寶年之後,那種主動能力卻似乎隨着歲月的流逝,隨着帝國的穩固,逐漸喪失了。

過去,劉皇帝往往能夠料事於先,有備無患,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今,卻只能被動地等待問題出現,然後再尋求解決的辦法,而整個過程,也不似當初那般高效,顯得拖泥帶水。

大漢帝國強大了,再度成爲雄踞東方的龐然大物,同樣的,這份強盛與龐大也逐漸禁錮住了劉皇帝,一舉一措,都無法像過去那般得心應手。

劉皇帝覺得,這一切的一切,都透露着一個問題,他對帝國的掌控力是在下降的,當然也可以說他的顧慮正越積越多。這種感覺,很不好受,對劉皇帝這樣的君主來說,尤其難受。

不過,當劉皇帝下定決心要辦一件事時,還是沒有人能夠阻止的。當然,與以往不同,這一次,他完全得到大臣們的擁戴,尤其是軍費一項,中樞的大臣們可是齊齊整整地同劉皇帝站在一起。

當君臣一志、上下同心之時,那麼一切改變與革新都將不成問題,唯一的阻礙,或許只在於劉皇帝態度了。不知覺間,劉皇帝也越發趨向於一個守成之主了,打造了一個偉大帝國的同時,也將自己束縛其間,不願輕易做出改變。

當然,進入狀態的劉皇帝,也再度收穫了熱情,哪怕只有幾分,並且短暫。他有了動力,繼續去改造大漢,去維持他的帝王大業,就像一個外科醫生,在診斷出他的帝國存在一些毛病後,開始操刀手術。

三伏天未過,劉皇帝便從瓊林苑返回汴宮,緊接着便是一系列的商討,不管是單獨接見,還是御前羣策,劉皇帝都穩步有序地推動着新一輪的改革。或許用改革來形容並不恰當,改良應當要更爲貼切些。

回京的李繼隆,有些出人意料地,也與一干中樞大臣同列會議,共同商討着軍政大事,並且有作發言。

對於這個女婿的看重,可想而知。當然,也沒有厚此薄彼,仍在京中任職的楊延昭,也被欽點列席,哪怕只是忝居末座,至於二女婿柴宗訓則沒這個優待了,畢竟不善軍務。

除此之外,在劉皇帝的單獨會見中,李繼隆也是隔天就被劉皇帝叫進宮中,就他對兵制改革的想法向劉皇帝進行更進一步的彙報。

這樣的榮寵,惹人矚目,令人豔羨,同樣的,也給李繼隆帶去莫大壓力。於李繼隆而言,劉皇帝既是君王,又是岳父,雙重身份壓制,單獨面聖,感受到的壓力也是與衆不同的。

沒有人敢把劉皇帝的恩寵看作理所應當,過於優握的寵信,也是容易把人壓垮的。當然,李繼隆是沒那麼脆弱的,只是在面對劉皇帝時,多陪了幾分小心。

入伏之後,天氣也開始多變起來,不時有陣雨、雷雨發作。才過未時,東京城再度籠罩在疾風驟雨之中,天地爲之變色,豆粒般大的雨珠洶涌地滴落在殿瓦御道間,濺起陣陣水霧。

雨水雖然惱人,卻也驅散了不少盛夏的炎熱,崇政殿門扉大開,殿外大雨如注,不時有雨點飄入,沾溼殿內的帷幕。

雨聲作幕,殿內劉皇帝、李繼隆這對翁婿正在弈談,當然,下的是五子棋。只不過,比起棋盤,劉皇帝的注意力更多的還是放在這女婿身上,自回京以來,他已經觀察此人許久了,不知是父親的早逝,婚後的成熟,抑或是長時間的鍛鍊,如今的李繼隆比起當初實在沉穩太多了。

那份面對自己的小心翼翼,那下意識的察言觀色,都讓劉皇帝頗覺好奇,這份謹慎與謙懷,毫無年輕人的驕氣與浮躁,也不知是跟誰學的,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絕非來源於李處耘。

“官家,蕭院丞、王使君殿外求見!”喦脫小步近前,躬身行禮。

“哦?”劉皇帝偏過頭往外看,晦暗的天色襯托着殿內燈火的明亮,殿外仍舊是風雨飄搖,不由得心生好奇,揮了揮手,吩咐道:“宣!”

但劉皇帝那不時附在自己身上的目光轉移之後,坐在對面的李繼隆不由起身道:“陛下有要事相商,臣先告退了!”

聽其言,劉皇帝兩眼微瞪,指着席位:“坐!急什麼,怕朕吃了你嗎?王寅武與蕭思溫聯袂而來,所爲必是漠北契丹之事,你一起聽聽!”

劉皇帝這麼說,李繼隆哪敢推辭,只得再回座位,默默地坐着。

蕭思溫這兩年中,日子好過不少,蕭綽嫁給太子之後的好處也日漸顯露出來,他是真正開始融入大漢的上層社會,爲公卿大臣們所接納,那種當初無時不在的針對與戒備明顯少了很多。哪怕是此前讓他深爲憂慮的新附契丹部族的叛逃事件,最終也是平穩度過,沒有受到攻訐。

職位也有了明顯的變化,兵部侍郎的虛職被拿掉了,調任爲理藩院承,作爲東平王趙匡讚的副手,管理民族關係與胡民藩部事物。

同時,武德司那邊仍舊留職,協助對漠北契丹情報消息的整理與分析。由虛到實,便是這兩年間蕭思溫最大的收穫,至少大漢朝堂真正有了其一席之地。

不只如此,隨他南來的兒子們,也開始在大漢任職,雖然職銜都不高,但這也是蕭家真正融入大漢的一個標誌。

而在不久前,太醫檢查出蕭燕燕懷有身孕後,蕭思溫的幹勁則更足了。

還是讓劉皇帝等了會兒,蕭思溫與王寅武方纔一起進殿,二人都有些狼狽,畢竟冒雨而來,身上還殘留着明顯的溼痕,浪費的時間大抵就用在整理儀容上了。

“免禮!”見二人匆匆下拜,劉皇帝彷佛厭惡這麻煩的規矩一般,澹澹地揮了揮手,直接問道:“二卿聯袂而來,所謂何事?”

二人對視了一眼,由王寅武稟報道:“陛下,喜事!”

事實上,從二人的表情就能看出些東西,蕭思溫是一臉嚴肅,王寅武雖然努力剋制着自己,但眉宇間卻帶着點明顯的雀躍之色。

再聽其言,居然敢對自己賣起關子,那必然是喜事,否則王寅武也不敢如此篤定。

心念一轉,劉皇帝輕輕笑道:“何喜之有?總不是契丹主死了吧......”

聞言,王寅武明顯愣了,注意到劉皇帝那漫不經心的模樣,立刻反應過來,當即拱手開舔:“陛下聖明,燭照萬里,足不出戶,已知天下大事。臣下收到漠北探事彙報,契丹主耶律賢已於二十日前去逝!”

“嗯?”劉皇帝顯然對這突如其來的消息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也不免露出少許詫異,確認道:“此時屬實?”

王寅武一臉的肯定,說:“臣前後收到了三波不同小隊的奏報,皆言此事。奏報上講,契丹主於今夏五月西巡,視察西部部屬,東歸之時,病逝於途中!臣想,縱然消息有誤,處處皆誤,今三隊上報,皆言其事,應該可信,更多詳盡的情況應當還會陸續上達京師!”

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411章 政治危機第96章 戰損與戰果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2章 登聞鼓響第59章 元臣多鄙第106章 再臨大江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47章 誘其北上第117章 機會第284章 虛了第442章 矛頭直指第317章 劉皇帝還是那個劉皇帝第176章 接風洗塵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483章 南巡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21章 禍從口出第41章 高麗國王第195章 遼帝第79章 “撫遠之戰”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412章 結局早已註定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14章 腹黑之謀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76章 王峻用兵第95章 掘地求生第393章第387章 就國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1790章 憂勞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170章 御宴第375章 少林寺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138章 回宮第85章 異心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489章 不好收場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230章 主動出擊世宗篇23 官錢糧鹽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1章 何謂開寶第51章 以鎰稱銖第261章 大捷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28章 封疆大吏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31章 進軍令第50章 打他一仗第389章 分封與否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408章 蠢兒子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獵敵第49章 南國風起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497章 重拾第1714章 百姓苦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8章 巡視第77章 嚇人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132章 做媒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462章 一地雞毛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3章 取士不公第1748章 應急機制第48章 處處矛盾第80章 一意孤行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