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兵制改革

bookmark

在劉皇帝的指示下,兵制改革,仍舊要遵從一個緩行、慎行的原則,大動干戈地進行留裁軍減兵,是劉皇帝直接嚴厲禁止,維護大漢的穩定,保證國防的安全,永遠是要放在首位的。

因此,哪怕趙普、王着、沉義倫等大臣,是迫切地希望能夠減少朝廷正兵的數量,也不得不遵從劉皇帝的意願,採取一個更爲穩妥的辦法對軍隊完成一個更新換代的過程。

至少,劉皇帝那不可動搖的態度徹底鬆動了,有了開始,便能期盼一個好的結果。

由趙普、曹彬等文武重臣擬策,經過劉皇帝的審定批准,大漢的兵制改革,於**十三年七月十五日,正式啓動。

按照改革計劃,以十年爲期,對大漢內外軍隊進行逐步的削減,力求到十年後,將大漢包括禁軍在內的在籍軍隊維持在四十萬人的規模。

其中,禁軍十五萬人,邊軍十五萬,地方軍隊十萬,當然,這只是一個粗略的目標,具體如何,還要看最終的裁軍結果。

然不論如何,按照這個目標去努力實現,以目前的軍隊規模來看,朝廷需要裁撤至少一半的軍隊,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大工程,想要讓政策平安順利地落地,需要時間,同樣也需要財政支持。

根據樞密院制定出的計劃,從十三年開始,將以每年5——6萬人的規模,對大漢內外軍隊進行裁減,同時,對每年新徵募士兵的數量進行控制,以達到削減軍隊規模的目的。

事實上,在樞密院對全國軍政的正常管理中,也是維持着裁汰與招募,不過那是正常的軍政運轉。畢竟,士兵也是會老的,軍中那些年齡大的士卒,也需要更年輕、更健壯的人來替代,那是一個健康的良性循環。

而在過去十多年中,新招募的士兵數量,基本是遠大於退役士兵的,大漢軍隊的急速膨脹,也是在那十多年中形成的。

畢竟,國土面積大了,國防治安的壓力也在上漲,到處都需要軍隊去駐守,去維持治安,去去彈壓叛亂。再加上幾次對外擴張的戰事,都需要兵馬的補充,而一次開寶北伐,就讓大漢進行了最爲瘋狂的暴兵,戰後雖然裁撤了一些,但大部分是保留下來,成爲在籍士兵。

一直到近幾年,軍隊的進出,才進入了一種相對緩慢的節奏,每年退役與新募的數量,都維持在萬人左右的低水平,並保持着平衡。

裁軍與募兵並行,仍舊是軍隊規模管理的主要政策,只不過在裁軍的大背景下,前者比重更大罷了。並且,對新募士卒的要求也更高,出身要清白,沒有犯罪記錄,身體素質也要更好,最好是有產良家。

按照改革方桉,在十三年剩下的半年中,便要正式啓動裁軍行動,規模一次性不會弄得太大,不要求全面鋪開,甚至只當做一個試點,目標就選定在京畿地區的禁兵。

時至如今,圍繞着大漢兩京,朝廷常年所屯禁軍便超過十五萬人,若加上全國各重要城市、戰略關隘以及輪戍諸邊者,禁軍的總兵力便有二十多萬人。

而以大漢當下的局面,中樞的權威,京畿的安全是完全有保障的,實在沒有必要維持如大規模的禁軍。這其中,爲避免外重內虛,造成軍力失衡,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當決定進行裁軍,那自然是內外並舉,中樞的軍力下降了,那邊軍及地方軍隊自然要跟着削減。而真正走出這一步後,便沒有任何反悔的餘地了。

原本,趙普等臣是打算從邊軍開始整改的,並且選定遼東作爲第一處,但被劉皇帝拒絕了,在國防安全與內外平衡的考量上,劉皇帝選擇了前者。

顯然,比起對內地道州軍隊的改革,對邊軍的處理,劉皇帝要更爲審慎一些,要爲國防安全、邊疆安寧所慮,寧願暫時延後一些,並且直接要求樞密院在後續對邊軍的裁軍計劃中,務必做得更細緻些。

裁減朝廷在冊官兵,固然會極大地減輕朝廷的財政負擔,從長遠來看,是有益的。但這個過程,卻不是簡簡單單地削減兵額、退役士兵就行了的。

爲了減輕長期的財政壓力,會面臨短時間內更加繁重的負擔,裁兵並不是免費的,至少,每年數萬軍隊的退役,如何安排這些官兵,朝廷就需要付出一定代價去安撫,要照顧其情緒,否則惹得軍心不滿,人心動盪,會出大問題。

被裁撤的,可都是職業士兵,在軍中,除了接受忠君愛國主義教育,便是訓練軍事技能,訓練打仗,幾萬人一波地往民間轉業,處理不好,對社會治安都會造成嚴重威脅。

早年的時候,針對官兵的裁汰,朝廷基本都會安排妥當的,除了給錢、給地,還能儘量在地方安排一個職位,要麼轉爲待遇差些的輔卒,要麼回鄉裡地方。

但如今不行了,大漢的官吏隊伍已經足夠龐大,沒有那麼多的位置了,同時,裁兵的規模又大,以四十萬人來算,哪怕有十年的時間做緩衝,哪怕只是最低級的職位吏事,也不可能騰出四十萬個位置來。

因此,當下大漢官兵退役的待遇,也遠不如當初了,而爲了安撫人心,也只能從錢財上想辦法了。

爲此,劉皇帝又讓財政司每年撥款兩百萬貫,由樞密院、兵部、戶部遣專吏管理,專門針對官兵的退役事宜,按照軍職大小,予以補償,這算是遣散費。

爲了緩解財政司的壓力,劉皇帝又同意從內帑借錢了,當初的借款,通過幾年的時間,都還沒有全部還清,也就是劉皇帝不收利息。

不過這一回,劉皇帝主動得多,沒有多少廢話,一切以軍隊事務爲要。雖然每年兩百萬貫對朝廷而言不算太多,但是,朝廷裁軍的花費,可不只一個“遣散費”。

大漢的百姓,大部分人還是很樸實的,換作軍隊,也一樣,久經訓練、嚴明紀律的他們,面對裁撤,或許會有些怨言,但直接抗拒是不大可能,當然,前提是給的待遇足夠,要表現出足夠的誠意。

但是,對於另外一批人,就不能單純地去靠錢財安撫了。大漢的軍隊體系,如果隊長以上就算軍官的話,那麼五萬人的裁撤規模,就代表每年有上千名軍官將“失業”。

對他們,自然不能苛求讓他們像普通士兵一般回家種地務農,軍職越高,越是如此。除了錢,還得給權,調任地方官府衙司爲官爲吏,是最好的處置辦法了。

這除了繼續加強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影響外,也因爲能在軍隊中當軍官的,都能稱得上大漢的人才,棄用這麼多具備管理能力的人才,也是朝廷的損失。

當然,這同樣給朝廷吏政管理帶來一個新的考驗,那就是在朝廷每年得保證額外一千多個官吏職位,以滿足對退役軍官的安排。

這或許有些麻煩,但終究只是小麻煩,趙普幾乎拍着胸脯向劉皇帝保證,此事能夠解決。而趙普打算採用的解決辦法就是,對地方的官員僚吏進行一次清退行動,騰出足夠的位置。

用趙普的話來講,軍隊的事,不只是軍隊的事,軍隊的改革,也需要全國協調支持。軍隊都開始做改革,做更新換代了,官僚隊伍,也該緊隨其後,跟着動一動,對那些年老的、腐敗的、尸位素餐的,進行調整,這是朝廷吏政的一貫要求,也符合吏治原則。

當然,話說得再漂亮,根本原因還是爲了配合兵制改革,方便妥當地安排退役軍官。對此,劉皇帝還是十分認同的,覺得趙普顧全大局,銳意改革,不愧宰相之姿。

在這方面,劉皇帝也是有經驗的,早年的時候,爲了聚攬權力,培植帝黨,他就曾以各種理由把朝廷內部的一些老臣勳貴給清退,騰出位置給年輕有爲且便於任用、控制的後來者。

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358章 劉家的天下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140章 封王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90章 關右節度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221章 全線出擊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71章 六合堤上第459章 擺爛的李國舅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452章 皇孫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第174章 帝崩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173章 漢遼皇帝之間的友好交流第81章 內外變動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489章 不好收場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第35章 室韋覆滅第136章 趙都帥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252章 面聖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9章 公府密議第88章 秋後算賬(續)第81章 下蔡大捷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236章 南口大戰5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43章 “梳理”、“優化”第107章 殿試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222章 閹宦之慮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62章 二代勳貴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148章 還京第134章 東路軍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時代下的大漢(下)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31章 進軍令第72章 磁州賊第178章 祭拜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121章 父子異見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1760章 無聊的雍王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297章 心虛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半島史話·四十載安南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67章 宿州一線第15章 小人行徑第220章 啖耳將軍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31章 送行第10章 契丹亂政第1750章 《桃蘭賦》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1784章 結束與開始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