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兵制改革2

bookmark

任何事務的變革,都伴隨着利弊,都該從正反兩面看待,在變革當下,也是隨時局發展而具備其必要性的。若不以現實條件,不顧客觀規律,靠着帝王抑或當權者拍拍腦袋決策,一意孤行,那就不是變革,而是禍國殃民的瞎折騰。

大漢朝廷或者說劉皇帝決定對兵制改革,自然也不是受了幾道諫章,聽了一些進言,便腦熱心動,拍板決策。

在前面,已經有幾年的醞釀,也經過多方的調查與綜合考量,方纔定論。財政面臨的壓力,也屬於客觀情況,是現實需要。

當然,並不是大漢的財政真的出了什麼問題,以當下兩稅、商稅及鹽鐵茶棉等稅收大項的收入,是足以維持國家軍事行政的正常運轉的,十年當可無虞。

趙普等大臣所考慮的,也不是要打壓軍隊,也不認爲朝廷的財政真就到了不裁軍就會崩潰的地步。

國防鞏固,邊境維護,軍隊建設,這些涉及到國家安全與政權穩固的大事,其重要性他們也同樣明白,只是覺得在和平年代,以那般高昂的代價維持着那般龐大的軍隊,確實沒有必要,軍費的開支是可以也應該得到限制的,至少該限制到一個健康的水平下。

劉皇帝這些年在維護漢統,在治國理政上,也是在不斷調整,更加務實,更加看中當下。但是這不意味着他就完全喪失了遠見,不再具備預見性。

作爲帝國的皇帝,王冠之沉重也逼得他做些長遠的考慮,而不是完全待事待臨頭,再去倉促應對。至少,他不願意在十幾二十年後,當問題深入、情況嚴重到不得不改的地步,再被動地去解決。

當然,他自己還能不能活二十年,還是未知數,但只要他還在位,他能夠做的,該去做的,還是要堅決地去做,儘量不要把問題拋給繼世之君。這是劉皇帝作爲“開國”之君的擔當,也是性格使然。

但凡改革,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在糾正時弊、緩解舊矛盾的同時,也需注意到新問題的產生以及新矛盾的擴大,這是十分必要的。

在過去大漢那麼多輪的變革中,也有無數桉例證明了此點,沒有任何一項新政的誕生,新制的改革,可以做到一勞永逸,百利無害。因此,在這一方面,大漢的君臣還是很理性的。

從此番兵制改革來看,如果成功了,能夠按部就班地根據中樞制定的方桉去落實,那在未來,大漢的軍費支出是能夠得到有效控制的,國家財政也能更加趨於理性與健康。

這是利處,也改革的根本目的,但同樣的,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帶來了國家財政與國防建設的新矛盾。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得到解決,那麼改革也難稱成功,甚至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在進行大規模的軍隊裁撤、的軍費削減之後,如何維護統治,如何鞏固國防,如何保障大漢這萬里疆土的安全。

被裁撤的軍隊,他們原本所承擔的國土守衛、治安彈壓的職責,必需得找到替代的方桉,官兵的規模可以削減,但不能以犧牲國家安全爲代價。

因此,削減軍隊規模,只是兵制改革的第一步,緊隨其後,當同步進行的,則是組織一股能夠填補國防缺失的力量,那便是鄉兵。

經過多年的建設,大漢早已從全國範圍內建立了一套基本的鄉兵體系,每年的軍費之中,也有一部分專門針對鄉兵武器、訓練、給養的撥款,由各道州都司負責。

按照大漢鄉兵建設條制,凡在冊之鄉兵義勇,每年在農閒時,都要接受都司下屬作訓都尉爲期45——60日訓練,包括基礎訓練以及軍事條令的灌輸,代價是可以免除一定的勞役。

在戰爭年代,這些有基礎訓練經驗的鄉兵義勇,毫無疑問是大漢軍隊最重要最可靠的兵源,是樞密院最主要的招募對象,對統一及對外戰爭的消耗做到了有效補充。

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隨着和平的降臨,在鄉兵的組織建設上是進入了一種停滯狀態的,不論是財政投入還是操訓上。

畢竟,當大漢打遍四海無敵手,當戰爭正事實上地遠去社會恢復穩定與安定之時,人們的視線自然也從戰爭上轉移,心思也徹底放到生計的勞碌奔波上。

邊境道州尚可,環境民風也適合鄉兵發展,再加上軍隊以及都司的大力扶持,都導致邊地的鄉兵建設都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氛圍也很濃厚,李繼隆所言邊地鄉勇在邊防事務上承擔更多責任也是事實。

相較之下,內地道州的情況,顯然不容樂觀,雖然大漢民間依舊習武成風,並受到了官府的引導,但對大部分百姓來說,習武的成本還是高昂的,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與精力深切參與其中。

而經大漢此番兵制變革,對於鄉兵的建設,也將加大了。而與此前那種維持基本簡單的訓練不同,變革下的鄉兵,對其要求要更高,所承擔的職責要更大,在大漢軍隊中的地位也要提高,待遇更要提升。

當然,這指的是那些被選拔出來,充實入大漢國防體系的鄉兵。不只是邊地需要正兵削減後的補充,對於地方道州上,也將成爲駐軍的輔助部隊。

樞密院擬定的策略,是從鄉兵之中,選取精壯者,編練成半軍性質的軍隊,稱爲團練,是在大漢的軍事體系中重新規劃出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將填補國防戍防上的空缺。

根據樞密院提出的要求,地方上的團練兵每年當保持至少兩百天的訓練,並要承擔維護治安的職責,且異地服役。邊境上的團練,則以三年爲期,三年期滿,再調回原籍,年齡限制,也放寬到四十歲。

最爲關鍵的是,這些團練兵除了戰爭抑或執行剿匪戡亂等特殊任務時,是不給軍餉的,取而代之的,是朝廷免除這些團練家中丁稅、兩稅以及每戶每年兩人的勞役。

而朝廷養這些團練兵的正常支出,只有日常的訓練、被服、軍械、給養,裝備上的要求也要低上一等,這樣的待遇,與朝廷那些在籍正兵相比,可謂低廉了。當然,傷亡撫卹也是要給的,同樣要次於在籍官兵。

對團練兵的建設,也是朝廷對兵制改革中,實行的最爲重要也最根本的舉措,而那節省的軍費,也就是從中的而來。

毫無疑問,團練兵比起朝廷正兵,是要弱上不止一籌的,裁兵的影響也不是靠區區團練兵就能彌補的,大漢的國防實力會有大幅度的下降。

但是,在基本保障國防的基礎上,能達到維持一個正常軍費開支的目的,同時,也更加完善大漢的軍隊體系。

而整個兵制改革,唯一沒有變動的一支軍隊,大抵只有拱衛劉皇帝的宿衛軍了,那是皇帝的親兵,是守護皇城、拱衛劉皇帝的最後一道防線,無論何時,其地位、其實力都不會動搖的。

另外,曾一度作爲大漢軍隊組成部分的番兵,也遭到了裁撤,朝廷不再維持基本的編制,其中一部分有功者、心向大漢的將被挑選編入漢軍。

當戰爭爆發,在有需要時,再進行臨時徵召,臨時花費,組織作戰,這也是消除胡民軍事威脅的一種考慮。當然,如西南飛塹軍這樣的軍隊,還是保留下來的,他們已經不算番兵了。

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220章 啖耳將軍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172章 川蜀定製,鍾謨彙報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12章 方略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160章 河東風雲(7)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第45章 治安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71章 兵臨壽春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159章 還朝第1809章 餞行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158章 河東風雲(5)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167章 請辭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132章 向訓爲帥第47章 陶谷自薦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342章 殺肥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91章 今日開寶第336章 橐相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83章 遼帝之亡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284章 影響第222章 閹宦之慮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106章 誘惑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450章 落幕第36章 盡伏東北第12章 方略第133章 延禧驛第98章 山道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60章 “暴斃”第201章 擎天保駕之臣第14章 外戚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268章 機遇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389章 分封與否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僞唐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117章 潑冷水第173章 漢遼皇帝之間的友好交流第125章 邢州事第2044章 最後的旅途15第220章 陣斬高模翰第321章 矛盾第92章 大調整第95章 大洗牌第185章 勤勉爲國楊相公第76章 太子還京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226章 一潰百里第218章 走私第59章 睡王上位第15章 荊南來使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486章 李煜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