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

bookmark

裝飾風格質樸嚴肅的車駕緩緩停靠在東京虞國公府門前,御者輕輕地勒住繮繩,隨行侍衛自車後取出矮凳拜在側邊,喦脫下馬腳步飛快地上前,打開車門,小心地攙扶劉皇帝下車。

落地立定,劉皇帝仰頭看了看虞國公府門,除了那張高懸的“敕建虞國公府”牌匾,並沒有太多吸引眼球的地方。

“這大概是朕來過最樸素的公府了,不論是西京還是東京,都是一樣的景象啊!”劉皇帝輕聲感慨道。

冬季的開封,氣候還是十分寒冷的,天色陰沉,光線暗澹,空氣中都瀰漫着些許靄氣,堆積的寒意不斷侵襲着,哪怕劉皇帝穿得格外厚實,仍舊不免打了個寒顫。

此番出宮,駕幸虞國公府,算是突然襲擊了,卻是聽聞虞國公魏仁溥病情漸重,日漸不支,這才動了親自探視的心思。

事實上,劉皇帝對此次出行還是心存猶豫的,畢竟經歷得多了,除了看澹其事之外,還不免生出些疑慮。有的玄學,不得不信,劉皇帝也擔心他這親自駕臨一次,是給魏仁溥催命的......

這麼多年,或病或老,死了那麼多老臣故舊,總有一些人,是劉皇帝不願其辭世的,虞國公魏仁溥顯然就是其中之一。

作爲乾右時期最重要的大臣,被劉皇帝倚爲腹心,視爲良師益友,其功德威望,並不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褪色,甚至越陳越香,哪怕魏仁溥已經多年沒有在朝廷內部發聲過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他肯站出來,仍舊會得到許多人的響應與擁戴。

毫無疑問,在劉皇帝統治的這近三十年間,在大漢由割據走向統一,在天下由混亂轉爲太平的過程中,魏仁溥是受上下最爲推崇的宰相。

在魏仁溥主持政務期間,朝廷是一片和諧,上下少有爭端,即便有,也會在魏仁溥的調解下平息,那個時期,整個朝廷都呈現出一種昂揚向上、奮發進取的狀態,所有人都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中盡心盡力,魏仁溥是最好的榜樣。

可以說,劉皇帝經歷的那麼多宰相,論政治清明,上下和協,首屈一指的便是“魏仁溥時期”,而那樣的高度,往前往後,沒有一個宰相能做到。

哪像現如今,朝廷之內,暗流涌動,爭權奪利之事,屢見不鮮,國家統一了,天下太平了,人心也散亂了,不似當初那般凝聚,大漢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情況下,大漢的那幹精英統治階層,也開始把心思放在追名逐利,放在內耗上了。

對於這樣的情況,劉皇帝是洞察於心,卻又無法真正改變什麼,風氣能扭轉一時,但總有反覆,畢竟大環境不比當初了,他一人之威,顯然也不足以真正壓制住所有人之志。

甚至於,大臣們的明爭暗鬥,本就是他樂見其成的,大臣們不鬥,他這皇帝做得豈能安穩,而唯一能夠做到的,大抵也只是完美地充當場外裁判,把所有的爭端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至於更多,也只能用有心無力來形容了,他終究不是神明。

而每每思及於此,劉皇帝也不禁懷念起當年魏仁溥理政時期的景象,當然,也僅僅是懷念罷了,他心裡也清楚,哪怕起復魏仁溥,再由其秉政,大漢朝中的局勢也不會得到根本性的轉變,連劉皇帝都沒辦法,何況一個魏仁溥。

甚至於,君子宰相魏仁溥,未必能有趙普幹得好,能夠在那層出不窮的爭端之中,安如磐石。

話說回來,像魏仁溥這樣的賢能宰相,爲何在乾右時代名噪一時,進入開寶時代,卻逐漸沉淪,逐漸乃至徹底消失在大漢的權力中樞,澹出人們的視野。

根源還是出現在劉皇帝身上,大概是從平南之後,劉皇帝便開始疏遠魏仁溥了,那幾乎是一種潛意識的行爲。

而面對劉皇帝的疏遠,魏仁溥當然感受到了,深諳明哲保身的他,也在事業、權力的巔峰期,低調起來,甚至主動請辭,不過被劉皇帝拒絕了。

即便如此,在開寶初年朝廷中樞權力的重新分配中,魏仁溥還是“成功”急流勇退,從宰相的位置上退下,被劉皇帝用一個內閣大學士的頭銜高高束起。

大漢的內閣,脫胎於早期崇政學士制,原本是被劉皇帝用來分割相權,制衡政事堂,並協助自己處理軍機。

但最終的發展,卻沒有達到預期,地位雖高,但實在沒有什麼實權,尤其劉皇帝自身都放下了對軍國大政的實際處理,而依託於皇帝而存在的內閣,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爲了一個名譽虛職,一個養老的職位。

哪怕到如今,魏仁溥身上仍舊掛着內閣大學士的頭銜,但是除了開寶初年隨侍君前,以備諮詢之外,到後面,魏仁溥甚至不用到宮中當值了,劉皇帝也很少召見。

即便召見,也不是以國事垂詢,只是當做一般的功臣貴族,談些風花雪月,關懷一下魏仁溥的生活狀態。

不得不說,劉皇帝對於這些老臣,尊重是足夠尊重,待遇、榮耀、地位也不吝惜,但這種隱藏在顯赫背後的疏離與猜忌,是十分恐怖,甚至讓人感到心寒。

但是沒辦法,雷霆雨露,都是君恩,不論心理感受如何,都得老實受着,這是當代的普世價值,如果背離了這一條基本原則,那就是拋棄了信仰,也將徹底爲劉皇帝所拋棄,任你德高望重,還是功勳卓着,也只會落得一個淒涼結局。

按道理來說,對於魏仁溥這樣的賢相,劉皇帝本不該對他猜忌纔是,再加十多年風雨同舟的創業情誼,他懷疑誰,都不至於懷疑魏仁溥。

而以魏仁溥的品性與作風,也不可能背叛劉皇帝,然而,問題不在魏仁溥怎麼做,而是劉皇帝怎麼想。

魏仁溥這個宰相,名聲實在太好了,上下讚譽,朝野推崇,聲名遠播海內,歷數其履歷,二十多年下來,身上竟然沒有一絲一毫的污點。早年的時候,曾經被人指摘徇私,而事後證明,是一場誤會,對彈劾他的官員,也完全不打擊報復,甚至察其能才,加以提拔,成就了一段以德報怨的佳話。

一個太過完美的宰相,顯然不是劉皇帝需要的,或者說任何一個帝王都不願意看到這樣一個宰相。

魏仁溥清白得就像一朵無染無垢的白蓮花,能力出衆,品性高潔,羣口交贊,這樣的大臣,在劉皇帝眼中,要麼是大善至聖,要麼是大奸似忠。

當然,就是劉皇帝自己心裡都很清楚,魏仁溥是個忠臣,但是,很多時候皇帝這種生物也並不單純只考慮他本身是否忠誠,並且有時不免懷疑其忠誠的上下限在哪裡。

劉皇帝不是站在上帝視角縱覽天下,從他的角度去看魏仁溥,你越完美,他心頭就越彆扭。

毫無疑問,劉皇帝是個好猜忌的皇帝,由偶爾的自卑與絕對的自負交織促就。早年的事情,國家還不安定,大漢的前途未來尚且渺茫,他也不得不多疑雄猜,也維護自己的統治,保障皇權的安全。

然隨着年紀的增長,那種猜忌也在進化,過去如果說是利弊參半的話,那麼如今,負面的影響要佔更多了。

在長時間帝王生涯的歷練中,也養成了總有刁民想害朕的心理,時刻警惕防備着,魏仁溥之前的名頭太響亮了,他看着、聽着都不舒服,於是過去的良師益友自然而然地被疏遠了。

劉皇帝並不小氣,甚至很多事後很大方,足夠大度,但他實在是一個極其矛盾的個體,矛盾到只要他覺得有問題,哪怕是臂膀,也要斷然砍掉,哪怕是腹心,也要用利刃刺穿。

而魏仁溥政治生涯的終結,只是這種精神與心理狀態下的產物罷了。

早年,大漢宰相走馬觀燈一般更換,十五年間,僅首相前前後後便換了五任,至於輔政的宰臣與部司大臣,換得更勤,這在很多人眼中,是劉皇帝集權、斂權的表現,也隱隱指出,他並不信任宰相。

但是,進入開寶時代後,這種猜測顯然被打破了,以趙普爲例,他已經在首相的位置上,待着超過十年了,中間或許有過猶豫,但仍舊讓他安安穩穩坐着。

舍魏仁溥這樣的賢相不用,而長期信任趙普,這也體現着開寶時代劉皇帝以及大漢政治環境的變化。

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36章 西面來人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第67章 劉煦娶親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45章 治安第309章 衡釀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345章 剝削者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313章 晉王第47章 戰略所向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243章 不自知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99章 北使南歸第71章 北齊鎮第2章 父母兄弟第180章 過鄴都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408章 蠢兒子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60章 都安心了第15章 小人行徑第2068章 太宗篇15 熱鬧的夜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1789章 “猴子”的反應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100章 梁山濼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313章 晉王第124章 辭表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380章 饒樂國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432章 人事大權第18章 權謀手段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268章 西縣第223章 安撫人心第33章 兩廣運動第327章 派系第10章 老將出馬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465章 “教匪”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221章 全線出擊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170章 御宴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115章 冬月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442章 矛頭直指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66章 陷河陽第36章 盡伏東北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50章 喜訊第323章 鬥法第50章 下定決心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第107章 深思熟慮第29章 獨眠孤館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