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商業互吹

bookmark

對於劉皇帝的到來,虞國公府顯然有些措手不及,沒有什麼準備,因此,等劉皇帝慢悠悠踏入府門之後,府內仍舊是一片忙而無序,就像遇到突擊檢查的領導一般。

既然本沒有什麼準備,那便乾脆不做刻意應付,隨着侍衛們熟練地佔據進出口子,所有的波瀾都平息了下來,虞國公府上更是沉浸在一片的冬日寧靜中。

魏仁溥老態龍鍾,是被其三子魏咸信親自攙着出堂駕的,確實是老病纏身,就連下拜都顯得格外吃力。

“快把虞公扶起來了!”劉皇帝衝喦脫吩咐道。

喦脫也麻利地上前,與魏咸信一道扶起魏仁溥,劉皇帝則道:“身體違和,就不必這般折騰親迎,你我君臣之間,何必拘此俗禮了!”

劉皇帝話雖這般說,魏仁溥卻把該盡的禮數做到位,態度恭謹如常:“陛下駕臨,已是闔府上下的榮幸,未及時出迎,已是怠慢,臣又豈敢拖老告病......”

看魏仁溥這老邁虛弱的模樣,劉皇帝冰冷的外殼彷佛也被敲開了,略顯動情地對他說道:“道濟,你真的老了,氣色比起三個月前,都差得太多了!”

三個月前中秋夜宴時,魏仁溥還是出席了的,那個時候雖老,卻沒有老到如今這個地步。此時的魏仁溥,滿臉的老斑,人也更加消瘦,不似當初的富態,幾乎弱不經風,只是目光依舊平靜而充滿智慧,氣度依舊澹定尋常。

劉皇帝已經上前握住了魏仁溥的手,這股親熱勁兒,看在“知情人”眼中,只怕也太過不真實。

“人皆有終老,老臣自不例外,老臣癡長六十餘載,已然知足,又豈敢同天道自然之數相抗?”魏仁溥操着蒼老的聲音,澹然一笑。

魏仁溥的手是瘦若枯骨,也有些冰涼,而見其這副澹定如水的表現,劉皇帝當即讚了一句:“此等氣度,滿朝公卿,只怕也唯道濟一人了!”

“陛下過譽了,臣豈敢當?”魏仁溥搖搖頭。

劉皇帝這話,當然是場面話了,不過,他也確實見識過太多元老宿舊,哪怕到死,都還迷戀人世,而王樸是最顯着的一個,他那遺奏十條,便是對大漢最後的卷戀,餘音猶在。

當然,王樸那十條,劉皇帝也是有選擇地採納。

入堂,又是一陣寒暄,劉皇帝語氣滿帶感慨地說道:“這些年,故人陸續凋零,多少元老宿舊,都離朕而去,頗爲感傷。你們陪朕度過二十多年的風雨,多少艱難危險都挺過來了,而今天下太平,正當你們享福的時候,卻福祚不永,思之令人唏噓啊!”

聞言,魏仁溥也嘆息道:“陛下對老臣等的關懷,臣等實在感激涕零。只不過,臣等身逢亂世,飄零江湖,能得遇聖君,追隨英主,統一天下,勘定亂世,建立不朽之功業,猶能安享這百年難遇之太平盛世,得到今時之榮光,此生足矣!

陛下曾經說過,江山代有才人出,老臣深以爲然,似臣這老朽,能與陛下共度時艱,能於大漢薄有功績,待到老來,自當退居歸樣,讓位後來。

如今,朝中不缺忠志之士,更不乏能才幹吏,他們都匯聚在陛下麾下,追隨陛下,使大漢步入舉世矚目的巔峰,如此波瀾壯闊,如此豪情滿懷,老臣於側觀賞,也是賞心悅目。

這是多年櫛風沐雨、孜孜以求的志向與目標,功業既成,盛世已至,堪稱無憾。若說有什麼可惜的地方,大概是老病纏身,行將就木,無法陪伴陛下走得更加長遠,無法見證大漢更加輝煌的未來......”

聽魏仁溥微微而言,劉皇帝也有些感動,眼睛似乎都紅了,道:“道濟是盡出衷心之言,只不過言間之意,朕聽了,確實感覺有些淒涼,倍覺傷感啊......”

“陛下!”聽劉皇帝這麼說,魏仁溥立刻苦笑着告罪:“人老多情,臣也老來昏聵,話也不會說了,讓陛下誤會了......”

聞之,劉皇帝也笑了笑,魏仁溥這番話,思路可是清晰得很,感情也足夠充分。

看着滿臉病態的魏仁溥,劉皇帝說道:“道濟,你的病情,朕也是早早聽說了,一直有心親自來探視一番,可惜,心存顧慮,未能成行。

究其原因,就是你說的那四個字,人老多情。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朕更不願意,再見到一位老臣故人的離別啊。

過去,朕也常自憐,嘆其年老體衰,實話實說,那是裝模作樣,乃是惺惺作態,朕心中,又何嘗真的服過老?

不過近幾年,卻是越發發乎肺腑,越覺歲月之逝,不依人情,就拿朕這雙腿來說,是越發邁不動道了,每到這秋冬之際,是倍覺煎熬啊。

李汝公當年的苦痛,朕如今是體會愈深了,也越覺你們這些臣子的不易啊!”

“陛下,與臣等這些冬烘老朽的遲暮相比,您正春秋鼎盛,何出此言啊!”魏仁溥的語氣中,已然帶上了點勸慰。

劉皇帝搖搖頭:“人間冷暖,其心自知,箇中體味,實難共鳴!同樣是帝王,有的人能做到七十歲,朕還能再當三十年嗎?”

聽此言,魏仁溥沉默了,似乎也有些不知如何接口,略作沉吟,方纔說道:“陛下爲大漢天下操心勞力,實在太辛苦了,犧牲也太大了!”

聞言,劉皇帝卻哈哈一笑,道:“這個評價,若說是二十年前,朕當之無愧,但放到近十年,那可就的受之汗顏了!這話,得向太子,向趙普那幹宰臣說去!”

魏仁溥卻道:“若是陛下前二十載的勵精圖治,辛苦不輟,又何來今日之安定?陛下是大漢的開拓者,奠基者,沒有陛下,何來今日之大漢?”

“恭維讚譽的話,朕聽得多了,但還是從你們這些老臣故舊口中說來,倍覺親切,如飲佳釀啊!”劉皇帝輕笑道:“畢竟,只有你們是真正陪朕一路走過來的。你們總喜歡把莫大的功績,全都加在朕一人身上,但朕心裡何嘗不知,偌大一個天下,又豈是我一個人能夠打得下、守得住的?

就那你魏道濟來說,從藩邸時就跟隨於朕,建言獻策,多有益處,國家艱難之時,也是你傾心輔左,鼎立相助。

這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你們的功勞苦勞纔是最大,朕若自矜其能,既受之有愧,也貽笑大方啊!

朕可不是那李存勖,也絕不當李存勖!”

魏仁溥附和道:“後唐莊宗,堪成一代豪傑,卻也只是一時英雄,善始惡終,與陛下開萬世太平之雄才相比,實在微不足道!”

“呵呵!”劉皇帝道:“李存勖的事,該當引以爲鑑,朕也時時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轍。不過,你還是把朕捧得過高了,開萬世之太平,那是聖人都無法做到的,朕又何德何能啊......”

一場談話,還是在悄然之間變成了劉皇帝的感慨,魏仁溥的小心附和,略帶些虛僞,頗有些乏味,劉皇帝想找到當初的君臣相宜,卻終究難以回到當初了。

不是魏仁溥他們背離了劉皇帝,只是劉皇帝已然太過孤高,高到這些元從宿舊,都難以靠近,也不敢靠近。

。wap.

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80章 春夜第35章 坐不住了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92章 金陵冬寒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13章 楊業述職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聲音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321章 瑤女第241章 “戲言”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僞唐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第1797章 吸血的拍賣會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86章 戍卒之心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52章 巫宦之國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89章 談話第76章 大才蒙塵第98章 追捕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75章 高貴妃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98章 軍心可用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57章 朝堂的風波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53章 遁第247章 留給遼陽的時間不多了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236章 母、妻、子第71章 平息的吳越大叛亂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1789章 “猴子”的反應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289章 大漢宰相不好做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18章 侯益第123章 孔氏之疑第461章 癲狂?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60章 家事、國事第99章 兩個人才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107章 深思熟慮第69章 東出太行第351章 林邑國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364章 沉默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151章 凋零第2197章 仁宗篇14 從港區到華亭第1707章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100章 梁山濼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304章 楚州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