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敖萊小城

bookmark

八月的敖萊城,秋意才真正開始顯露,城鎮內外,仍舊一片鬱鬱蔥蔥,綠植遍野。這個季節的敖萊,還是十分舒適的,但這份舒適,往往是短暫的,屬於過渡季節。不過,除了那座經過“漢式”改建的敖萊城之外,其餘地方,仍舊是一片荒涼的原始狀態。

要說發展,在過去的幾年中,敖萊城還是有一些,至少多了上千的漢人移民,也有漢商地足跡踏到此地。

但事實上,自當年漢軍進行大進軍以來,敖萊城始終只是作爲大漢在對鴨子河流域掌控輻射的一個據點,駐紮的軍隊也只有一營之數,除了拱衛城鎮治安防禦,還要兼顧周邊上百里的安全。

然敖萊這個地方位置十分重要,處在鴨子河與黑水交匯處,僅從水運交通的角度來看,這屬於咽喉要衝。

也就是這些年,安東的主要發展方向在綏化周邊地區,敖萊的進步不是很明顯,但即便如此,都督府的目光也開始投向更遠的地方了。

近一年以來,敖萊城熱鬧了許多,原因很簡單,有人在北面的黑水河撿到了一塊金砂,大膽到江底探尋,又在江砂中發現了黃金,於是地也不種了,漁也不打了,開始偷偷摸摸地幹起了淘金的活計。

但這種消息是瞞不住了,畢竟在這人煙稀少的地方,行爲與活動蹤跡異常,是很容易察覺到的事情。再加上一旦向官府兌換銀錢物資,那就更無從隱瞞了。

於是,消息傳開後,各色人等是紛至沓來,下河摸金,到目前爲止,安東乃至整個東北的淘金熱仍在持續,並且越發狂熱。比起種地、伐木、貿易,顯然淘金纔是最暴利的行當,摸到一塊金子,那就有賺頭。

當然,這也是最辛苦,也最擔風險的行當。沒點實力,平民百姓,哪怕是武裝移民,也是不敢貿然參與其中的。在安東地界,只要不在城鎮之內,那處處都是充滿兇險的,淘金客就更是如此,不只要應付可能的土著蠻夷的襲擊,還有可能來自同行的劫殺,城鎮中的漢法是難以推行到野外的,也沒那個條件。

而敖萊金砂的發掘,吃第一口螃蟹的那個漢民運氣是很好的,也有着小農的聰明勁兒。知道黑水河底有黃金的事情是瞞不住的,也沒妄想一人獨佔,在自己偷偷摸摸淘了一陣後,果斷向官府上報此事,結果不只得到了敖萊官府的賞賜,還安全地把自己淘得的五十多斤黃金換成了銀錢,雖然對於這種淘金客,官府兌換是有大幅折價的,即便如此,也換了近六百萬錢。

對於一個普通小民來說,六百萬錢什麼概念,那是大約六千貫錢,朝廷每年下撥給安東都督府的發展資金也才一百萬貫。

用一朝暴富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完全實現財富自由,脫離土地,脫離勞作,過上人上人的生活,在敖萊城這種地方,甚至可以直接享受“貴族式”的生活。

“幸運兒”馬六的事蹟,成爲了一個傳說,也成爲了敖萊金砂一個絕佳的宣傳點,不只敖萊,就是整個安東都有所流傳。

不只敖萊這邊涌入了一批淘金客,其他地方那些專注於探礦挖礦的人,也開始轉變目標,開始往水裡去尋找,安東地區水系也算髮達,黑水河底有黃金,其他地方未必沒有。

而於祖上冒了青煙的馬六而言,名氣有了,錢也有了,但想要保住這一切,卻也是需要花些心思的。安東地區,可不像內地那麼安定秩序,沒有足夠的保障,財富越多,也就越危險。

事實證明,凡是能夠成功的人,總有其可取之處,馬六在這方面,就做到了充分發揮。一是不貪,及時上報,二是聰明地找到最堅實牢靠的保護傘。

在敖萊這種地方,最具權威,能提供最強大保護的,毫無疑問,一是官,二是軍。馬六就找上了這兩者,從他淘金所獲的六百萬錢中,直接拿出了兩百萬錢,一部分貢獻官府,用以支持城鎮建設,另外一部分則孝敬給鎮將劉永珍,以求保護。

對於馬六的識趣,鎮將劉永珍自然是很滿意的,一高興之下,還擡舉他做了一名治安巡吏,一躍成爲敖萊城中的權威人物、剝削階級。

別看這小小的敖萊城,連縣都不是,甚至不如內地普通一城鎮,但鎮將的來頭卻不小,劉永珍乃是海寧侯劉廣義的侄子,也是在劉皇帝號召下奔赴安東的勳貴子弟之一。

相比於大漢,安東地區也確實有太多不同的地方,比如鎮將這種在過去極富“藩鎮”屬性色彩的職位,又重新設立了。

而劉永珍這個敖萊城鎮將,品秩卻不低,實授從七品,既領軍,也治民,在敖萊這個小地方,毫無疑問,就是土皇帝。

事實上,隨着勳貴子弟們的遠來開拓,不管他們是從政、從軍還是從商,都形成了自己勢力範圍,有自己掌握的地盤。

在開拓發展中,整個安東雖然在安東都督府治下,也在整個大漢的體系之中,但是悄然之間還是形成了一種近似分封的現狀。

這些人,在當地的經營活動中,也掌握了治權,影響力也逐漸變得牢固。當然,這樣的情況,並不侷限於安東,像漠南、山陽、西北、西南、安南這些地區,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

對此,哪怕遠在東京的劉皇帝,都有所察覺,尤其安東這個他格外關注的地方。但是,對於這樣的情況,劉皇帝並沒有說什麼,採取了一種默認的態度。

大漢實在太大了,要牢牢地掌控這麼龐大疆域,治理那麼多的民族,處置那麼複雜的矛盾,全都靠朝廷來,太難了,也太不現實了,也需要有這些人替朝廷治理。

朝廷大包大攬的治政,早已證明,在這個時代是不可能的,在劉皇帝看來,那些勳貴子弟既然赴邊開拓,得到一些特權與便利,也屬正常,至少他們,屬於朝廷的既得利益者,能夠盡力去維護自己的利益同時,也維護大漢的統治。

在敖萊城,鎮將劉永珍顯然屬於一言九鼎的人物,但是,於安東都督府而言,又實在微不足道了,尤其是,當秦王劉煦東巡至此時,劉永珍又是緊張、又是期待,還陪着些小心。

這幾年下來,幾乎所有安東都督府下轄的軍政僚屬,都瞭解到一件事,秦王不是一個好伺候的人,與朝中那個溫潤如玉、謙和有加的殿下相比,身兼安東都督的秦王,強勢、認真,嚴格乃至嚴苛。

至少在安東這個地方,除了安國公高懷德,已經沒人不怕劉煦了,就是驕橫跋扈、好殺成性的田欽祚,在秦王面前也不得不低調做人。

。wap.

第89章 談話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40章 郭黨俊傑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127章 皇城司第51章 詔令西進第171章 金陵政局第88章 天子金令第29章 勸諫第36章 虒亭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358章 劉家的天下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285章 吃酒烤肉議荊湖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314章 還京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177章 小賢王第408章 蠢兒子第65章 開封府尹的問題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125章 冬至宴第91章 今日開寶第102章 事分南北第459章 挫折第91章 今日開寶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39章 連夜南進第92章 大調整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94章 大動干戈的節奏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97章 隰州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140章 封王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293章 北伐的尾聲2第372章 正常說話!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201章 擎天保駕之臣第99章 兩個人才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268章 西縣第18章 詔議國策第35章 東歸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世宗篇38 安東王的遺囑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244章 邊帥變動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1797章 吸血的拍賣會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133章 延禧驛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63章 朝廷應對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71章 北齊鎮第408章 蠢兒子第5章 惡劣的處境第94章 善後第34章 亡國之族第318章 皇子們漸漸大了第328章 默認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10章 如此處置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252章 面聖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451章 完顏來朝,東北將亂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1736章 試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