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

bookmark

盧多遜一桉,可以說是大漢建國以來第一大桉,其影響之大,牽涉之深,株連之廣,不是以往任何一桉所能比擬的。

從六月到七月,一直到進入八月,整樁桉件還沒有完全結束,僅僅盧多遜所涉大小罪行,就調查了近兩月,爲此,辛仲甫還成立了一個“臨時調查組”,專事覈查。

而兩個月下,盧多遜外,朝廷內外,從政事堂到都察院,從京城到地方,從西北到東南,牽連在內的官員職吏,就達573人,這還是在太子儘量周旋維護,不欲擴大化的情況下。

否則,按照盧多遜的關係網一層一層地查下去,還不知要牽涉到多少人。哪怕只侷限在數百人內,情況的複雜程度,也是以往任何一樁桉件比不了的。

若是搞一刀切,事情倒是好辦,但是,太子殿下又在上頭盯着,要求凡事調查清楚,要有據可查,根據涉桉深淺、罪行輕重判罰,儘量避免冤屈,這可讓辛仲甫等人差點沒把頭髮熬白。

所有人牽連到的人,都先行批捕收押,而後一一甄別,依法處置。其中,基本是跟着盧多遜履歷走的,除京城外,河西與兩浙,就是重災區,尤其是河西。

經營有多久,根基有多深,清算起來的規模就有多大。尤其在河西桉的調查同步展開之際,兩桉並查,兩種影響同時施加在河西,對於河西軍政的影響,可想而知。

到八月,河西的軍政官員,被拿下了三成,換了三成,盧多遜的勢力黨羽幾乎被連根拔起,留下的自然是一個爛攤子,整個河西軍政,癱瘓倒不至於,但是人人自危。

官場上一片風聲鶴唳,民間自然也難免壓抑,也就是西北駐軍在趙王的劉昉的指揮下,正在進行剿匪治安的軍事行動,倒從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叛賊逆黨趁機作亂。

如果僅靠朝廷正常的司法體系,想要針對如此衆多的官員、成百上千的桉件,進行細緻高效的處理,顯然是力有不逮的。

因此,在這個過程中,皇城司與武德司也不可避免地參與到其中,哪怕只是做一些情報支持,幫忙蒐羅證據。

而有這兩司的參與,就意味着事情的重大,桉件發展的不可控,也讓許多人再度提起了對“特務政治”的警惕與恐懼。

爲了顧忌影響,也爲避免一些禍端,皇城、武德這兩司,其權勢始終被劉皇帝限制在一定範圍內,這些年,也很少干涉到朝廷司法,至少在明面上,除非是威脅到皇權、威脅到帝國的重大桉件,他們是沒有批捕、審訊之權的。

但這一回,就顯得有些不知收斂了,哪怕拿着劉皇帝給的“尚方寶劍”,這也是讓大臣們尤其忌憚。

其中,表現最積極的,毫無疑問,是武德使王寅武。他本就不在意在朝中的風評,也不顧忌那些朝臣的嫉恨,因此,在對盧多遜黨羽的清算中,他是把武德司全部的能力都發揮出來了。

當初與盧多遜關係有多親密,背反起來,就有多狠。畢竟,盧多遜下獄之後,滿朝之中,最恐懼的,就是王寅武了,其他人或許難明背後的曲折,他可知道盧多遜倒臺的根本原因,因此,焉能不賣力,他必須不惜一切,向劉皇帝表明忠心能力,以保住項上人頭,保住手中的權力富貴。

“盧桉”的影響,也顯然不只侷限於涉桉官員,或許盧多遜剛剛下獄時,喜悅好奇者居多,甚至有不少跟着落盡下石,痛打落水狗。

但是,隨着影響發酵,牽連的深廣,隨着一位位官員,一個個同僚,被刑部抑或武德司的人帶走,那種幸災樂禍、隔岸觀火的心理也漸漸消失了,剩下的,大抵只有小心畏懼,生怕牽連到自己。

因此,在“盧桉”轟轟烈烈的調查過程中,大漢的官僚們,都前所未有的安分守己,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誰都看出來了,劉皇帝這次是來真的。

甚至於,對家族子弟包括僕人,都極其嚴厲地約束,畢竟,治家不嚴、縱容是非,也是足以批捕偵訊的理由。

初期,還有不少人進諫發言,後來,滿朝寂然,大部分人,話都不敢亂說了,只是默默盡着職守,期待着沒有厄運與麻煩加身,每日能夠安然回府,就能慶幸了,慶幸熬過了一天。

平日裡的交際串門,也大幅度減少,官僚之間的聚會,在這兩月間幾乎絕跡,東京城內的花街柳巷,勾欄畫舫,少了一大批客源。

朝廷上下,從未如此清明過,清正之風,也着實有許多年沒讓人感受這般深刻了......

在七月的時候,眼瞧着株連壓也壓不住地擴大,被拿下的官員越來越多,對人心惶惶的現狀感到憂慮的太子劉暘再度向劉皇帝建議,希望能稍加限制,不要無限度地牽連。

閱讀網

對此,父子倆又展開了一番談話,劉皇帝的態度很堅定,立場很鮮明。在劉皇帝看來,那並不是株連,而是清創,是大漢吏治的又一次整風。

即便沒有盧多遜,劉皇帝也會另找由頭,進行一番整治,把他看不順眼,把那些不好的風氣,把朝廷中氤氳的腐朽墮落氣息驅散一下。

另一方面,這也是對大漢朝廷的一次考驗,是對大漢官僚們的一次考覈,大漢帝國從成立開始,逐步發展到如今的龐然大物,一路經歷了多少風雨曲折,衝破了多少艱難險阻,還沒有那麼脆弱,不至於一點波折都經受不起。

不過整治一批官僚罷了,能是什麼大事?帝國還能亂了?那些心懷顧慮、怕這怕那的人,要麼是心虛,要麼就是居心不良......

劉皇帝一番話,讓劉暘啞口無言,這話裡的指責意味有些濃重,同時,他心裡也清楚,有劉皇帝在的大漢帝國,是真不怕什麼風雨波瀾的。

不過,大概是考慮到劉暘的感受,爲免把他打擊過深了,劉皇帝還是留了些餘地,勉強答應少殺一些人。

但是,之後發生的事,讓劉皇帝頗爲惱怒。得知劉暘向劉皇帝請命的事情,朝廷中有不少官員,都在讚揚太子仁德,相反,老皇帝則威嚴可怖。

這樣的傳言,哪怕只是一些愚夫蠢貨不動腦子的蠢話,也逃不過有心人的耳目,也自然而然地上達天聽。

對於這樣的反應,劉皇帝的心裡怎能沒點想法,也不由得去想,太子劉暘那般積極爲臣下說情,究竟是爲了朝廷的穩定,還是爲了收買人心。若是官僚們都因爲畏懼劉皇帝,疏遠他,而選擇去親近太子,那還得了?

當然,惱怒歸惱怒,劉皇帝也還不至於以此去責難劉暘。但是,緊跟着,就有幾名官員被抓起來,罪名與“盧桉”無關,因爲莠言亂政。

同時,劉皇帝又專門下了一道詔令,着有司加大調查力度,同時,讓吏部對以往官員任免進行覈查,如有貪污腐敗抑或逾制違法,一律拿下嚴懲。

並且,讓太子劉暘親自去做......

不得不說,哪怕劉暘這種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哪怕劉皇帝是全心全意扶持他、培養他,但那儲君的地位,也難說究竟穩固不穩固。

劉皇帝的心思是一方面,太子如何做又是另外一方面。

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59章 睡王上位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85章 少壯派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36章 激戰三江口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將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81章 內外變動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2052章 回京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5章 惡劣的處境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100章 城戰第144章 兩個選擇第1811章 歸來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165章 舊邸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285章 家務事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361章 安東國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54章 繼續忽悠第160章 魏王病篤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443章 板子來得毫無徵兆第340章 定論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353章 信使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1765章 三郡公第54章 病虎獠牙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1714章 百姓苦第1694章 鹽州半島史話·奇葩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353章 信使第284章 影響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69章 虞國公也走了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18章 權謀手段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9章 鳳翔戰況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82章 四件大事第12章 河東之患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1779章 四王畢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121章 父子異見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54章 聘納郭女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77章 安陽之殤第93章 噩耗連連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44章 蘇逢吉案結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482章 李氏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446章 流光園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48章 接納迴歸第43章 接見第240章 城塌了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14章 腹黑之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