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5章 血戰

bookmark

第1675章 血戰

龜茲之戰,自西征漢軍開拔始,便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從漢軍的前進基地烏壘鎮出發,至龜茲城不過一百八十里路程,卻足足花費了十日的時間,方纔抵達龜茲城下。

進軍途中,漢軍遭到了黑汗騎兵沒完沒了的襲擾,平坦的道路,便利的交通,給了黑汗輕騎來去縱橫的空間。

而漢軍則結陣而行,隊伍中攜帶有大量的重型攻城器械以及後勤輜重,本來速度就快不起來,在敵騎的襲擾下自然就更加遲滯了。

黑汗騎兵訓練有素,悍不畏死,且不失狡猾,並不敢直接衝擊漢軍軍陣,而採取其一貫遊弋騎射的作戰風格,以騷擾疲軍爲主。

當然,這種隔靴騷擾般的騷擾,並不能傷到漢軍,何況又有爲數更多的漢騎隨着護,但進軍的時日也確實被耽擱了不少,黑汗騎兵雖然在漢騎的反擊中損失了一些人,但他們的目標卻是達成了。

爲龜茲城爭取了更多準備的時間,也讓疲憊了漢軍,稍挫鋒芒,甚至於逼得漢軍兵臨龜茲城下後,並沒有即刻發動進攻,而選擇就地紮營,修築土壘堡寨。

不過,劉旻也不是個吃虧的性格,黑汗人在進攻的過程給他下馬威,叩關之後,他即大遣漢番騎兵,一面保護後勤線,一面對付黑汗遊騎,一面在逾城向西,搜掠龜茲下屬的村莊市鎮,切斷龜茲內外交通,不過五日的時間,就形成了困敵之勢。

龜茲的黑汗主將仍是阿里亞曼,這可是王族貴胄,有豐富的作戰經驗,看出漢軍的意圖後,並沒有被動防守,選擇主動出擊,不斷從城中排除敢死之士,攻襲漢軍大營,想要打破他們的堡寨戰術,只不過,漢軍早有準備,輕鬆地將那一波波敵卒趕回城中。

一直到四月十三日,漢軍發兵足足二十日,在硬寨堅壘把龜茲城團團圍住,保證立足之基後,方纔正式開啓攻城戰鬥。即便如此,在發動之初,也沒有直接威脅龜茲城。

大概一開始就抱定了防守反擊的戰法,在城防建設上,黑汗軍做了大量的準備,不只加固城牆,儲備大量防禦型器械,還做了反覆的攻防演練。

同時,在城外修築了堅固的羊角城與塔樓,挖掘了上百條縱橫交錯的壕溝,以及佈置了大量陷井,把龜茲城打造得固若金湯,至少看起來是這樣的。

也正是親眼看到龜茲城的崢嶸防守之勢,西征將帥們商討之後,方纔採取相對保守的做法,一切求穩。

當然,這也是沿襲着自開國以來,漢軍一貫戰法,在攻城作戰上,漢軍早已形成了一套完備的作戰體系,這是用三十多年戰爭史總結出來的經驗,這套體系比之野外作戰還要成熟。

善打城戰,乃是漢軍的傳統,不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沒有任何膽怯。因此,龜茲城的防禦雖然堅固,打起來有些麻煩,但也僅僅如此罷了。

因此,在定下攻城作戰計劃後,漢軍便動員起來,有條不紊地展開,首先便把城外那些障礙陷阱給清除填平,這個過程花費了足足三日的時間,付出了一定的傷亡。

當然,也僅僅是清除出一片足夠漢軍攻城器械與部隊展開的場地,黑汗人在城上城下的工事,堪稱瘋狂,是想盡一切辦法給漢軍的進攻製造困擾。

不過,效果雖然有,但就像那些襲擾的敵騎,並不能真正阻遏漢軍進攻步伐。

說起來,漢軍的攻城戰法,也就那些花樣,清除障礙,建立陣地,“火力”壓制,迫城作戰。

此番亦然,強攻硬弩,霹靂火箭,當攻城戰鬥正式打響之後,自然準備充足的黑汗人,才真正見識到了漢軍幾十年演練至巔峰的進攻藝術。

不動則已,一動就是全力以赴,石破天驚。和黑汗人的防禦應對呼應,漢軍在攻城上也做好了充足的進攻準備。

這完全體現在豐富的進攻手段與大量的攻城利器上,僅僅大黃弩、霹靂炮車、火箭,就各自準備了一百套,這些漢軍攻無不克的倚仗擺開來,在漢軍將士的操作下,向龜茲城進行覆蓋式的打擊。

破空的利箭,爆裂的火油彈,轟鳴的火箭,各個威力巨大,一波就把黑汗守軍打得有些懵。當然,直接的殺傷並沒有太多,但是,對其士氣的打擊是嚴重的,尤其受創的那些黑汗守卒,就沒有一個完好的,全部支離破碎。

哪怕黑汗軍隊悍不畏死,也容易被那慘烈的景象所震駭。當然,遠程打擊只是前奏,想要克城,還是要看城下作戰。

龜茲城夠高,但高不過漢軍的雲梯,付出了一定的傷亡,那些攻城巨獸便抵近城牆,直靠女牆。黑汗軍想要借居高臨下的優勢,在城下對漢軍造成巨大傷亡的盤算,從一開始就破產了。

漢軍的攻城技戰術發展了這麼多年,其核心目的,就在於最大程度地削減城防的優勢,打擊守軍的士氣,爲進攻創造最大的便利。

當年第一次北伐時的檀州之戰,慕容延釗甚至直接在檀州城外壘土成山,苟到極點,卻也成功抵消了遼軍防禦上的優勢。

在龜茲沒有這麼搞,但是,一系列成功的戰術執行,也使得攻城戰役,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絙城而戰的階段。

戰術很簡單,關鍵在執行,尤其在登城戰鬥階段的執行,不過,此番西征的漢軍將士,大多都是精煉之卒,對於這類戰鬥,也有長足的訓練。

因此,在沒有付出多大傷亡,便有攻城勇士登上龜茲城之後,不論是觀戰的劉旻,還是陣前指揮的楊延昭,都放下了心。

然而,後來的戰鬥結果證明,他們高興得有些早了。黑汗軍雖然被漢軍豐富多樣的戰法打得有些措手不及,但終究沒有崩潰,而陷入了城上鏖戰之後,其兇狠了一面也爆發出來了。

面對面,短兵相接的時候,黑汗軍尤其是那些常備軍,與漢軍的差距並不大,不論是訓練,還是武器裝備。

得益於發達的冶煉技術,黑汗軍隊的武器,堪稱精良,論刀劍的質量,完全不弱於大漢,有些地方甚至還要略勝一籌。

漢軍的攻勢來得迅猛,登城來得突然,雖然大出黑汗軍意料,但短兵相接階段,使漢軍那些攻城利器的作用也降低了,畢竟要避免誤傷。能夠作爲輔助的,還是那些近城作戰的弓弩兵。

過往的時候,當漢軍成功登上敵城時,守軍大多會陷入崩潰,即便有頑抗的,也抵抗不了多久。

但黑汗軍隊有些不一樣,不就是拼命嘛,他們似乎最不怕的就是拼命,由宗教武裝出來的炮灰,往往都有一定屬性加成。

再加上,黑汗主將阿里亞曼身先士卒的同時,又以嚴苛軍法督促守軍死戰,不惜傷亡,要把漢軍趕下城。

激斗的過程很慘烈,場面很殘酷,在流血傷亡的過程中,雙方軍隊的兇性都被激發出來了,但是,面對漢軍潮水般的進攻,龜茲守軍,還是頑強地守住了。

僅第一日的進攻,漢軍就傷亡了一千五百多人,直接戰死者,超過六成。黑汗人的死傷也不少,但基本達到1比1.5的比例。

這樣的結果,是劉旻有些難以接受的,黑汗軍的堅韌與瘋狂,有些出人意料,也不得不徹底收起小覷之心。

同樣,黑汗軍方面也有些驚魂,漢軍強大的進攻能力,也讓他們震驚不已,這可是城戰,他們擁有守方天然的優勢,竟然被完全壓制。

最爲關鍵的,從一開始,阿里亞曼就不得不把守軍中最精銳了部隊放在城上消耗,這些人不是那些志願軍或者民兵,而是經過訓練的職業士兵,是他準備用來反擊的。甚至,阿里亞曼也在激烈的戰鬥中受了傷,胳膊被漢軍的弩箭射穿了。

如果說第一日的戰鬥,還只是前奏,只是試探的話,那後續的戰鬥,當雙方都不遺餘力後,龜茲戰事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僵持之中。

而維持僵持的代價,便是雙上將士的流血犧牲。

第二日,城戰兩個時辰,漢軍死七百餘人,黑汗軍陣亡上千。

第四日,攻城半日,漢軍死千餘人,黑汗軍死一千三百餘人。

第五到六日,罷戰休整。

第七到十日,下雨休戰。

第十一日,鏖戰整日,依舊不克,漢軍傷亡兩千,黑汗守軍不得不把炮灰頂上消耗了,死傷三千餘人。

其後,迫於慘重的傷亡,劉旻終於按捺住了繼續強攻的衝動。

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175章 蜀定,凱旋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304章 楚州第185章 趙礪案第82章 四件大事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194章 楊邠案(2)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1765章 三郡公第54章 病虎獠牙第1751章 結束了第68章 湖南亂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273章 雲州遂破第94章 汝公出山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99章 又窮了第1772章 處置第47章 戰略所向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471章 勞民傷財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71章 六合堤上第164章 監國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467章 進一步治本之策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452章 終罷西征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151章 聽政2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190章 治不好了第79章 勢孤危第167章 請辭第51章 以鎰稱銖第339章 那一腳第27章 郭威病了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298章 事泄了第220章 陣斬高模翰無題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33章 西巡結束第157章 劉老四第33章 東京城內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143章 園苑中瀰漫着自在的氣息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85章 善後爭議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274章 打女真、室韋還是沒問題的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225章 光靠水軍也不行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53章 兵制改革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1695章 袁家莊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1769章 影響力第11章 請教第38章 任其紛擾第125章 文盲將軍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107章 殿試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1790章 憂勞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159章 亂情第88章 秋後算賬(續)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285章 吃酒烤肉議荊湖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1682章 治本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