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1章 陸海之爭

bookmark

第1681章 陸海之爭

“你既然有主意了,這些事情,就按照你的想法去做,我沒有意見!”殿臺上,劉皇帝以一個慵懶的姿態躺在搖椅上,直接享受着陽光的沐浴,漫不經心地對侍立在旁的太子道。

“是!”劉暘恭敬拜道的同時,也不由暗自鬆了口氣。

劉暘請示的,自然是關於最近大漢面臨的那些或主動、或被動的戰事,對於劉皇帝的心理,他仍舊有些把握不住,也有些擔心自己的考慮不爲劉皇帝所接受,所幸,從劉皇帝目前的態度來看,並沒有什麼異樣。

劉皇帝穿着一身輕便的綢衣,在並不酷烈的夏陽下反射着耀眼的光芒,手裡拿着一柄極不相襯的蒲扇,裝模作樣地在那裡扇着風。

能夠感受得到劉暘的小心謹慎,不過,劉皇帝並不在意的樣子,繼續慢條斯理地說道:“三佛齊的使者,我就不見了,你把他打發掉就行了!

這些異域蠻邦,畏威而不懷德,有小禮而無大義,此爲正理。如三佛齊者,不敲打敲打,他們如何能夠聽話服軟?郭良平做得還是不錯的!

不過,伱們的考慮也有道理,南洋的戰事,不宜擴大,既然目標實現了,那就見好就收,不要得隴望蜀,貪得無厭,只會讓大漢陷入沒完沒了的麻煩之中。

朝廷眼下還無法向南洋投入太多軍隊,要避免陷入泥潭,得不償失的事情,還是少做。你與三佛齊使者就南洋的穩定,交涉一番,談妥了,就讓郭良平收兵吧!”

“兒明白!”劉暘頷首。

對南洋之事,他心中的隱憂算是消去一大塊了,有劉皇帝這番示訓在,也就意味着大局定下了,沒人敢違逆,哪怕是遠在三佛齊的郭良平也一樣。

但同時,劉暘心中又不免嘆息,對南洋,劉皇帝如此清醒,知道過猶不及,不願做得不償失之事,爲何對西域戰事,卻始終堅持,甚至頑固到不可理喻。

過去一段時間的戰爭結果已經證明了,黑汗滅之不易,而血戰月餘,損兵折將,除了拿下一座殘破的龜茲城,以及名義上的擴地數百里,根本是入不敷出的。如若僅是爲顏面問題,那也實在大可不必。

當然,劉暘感慨的同時,卻也沒有就西域戰事再做勸阻,戰端既開,又打到如今這個程度,黑汗尚且不依不饒,大漢又豈能妥協退讓,只能繼續堅持。

朝廷這邊也一樣,必須得全力支持,增兵之事另作他論,但戰爭物資、後勤保障,還需盡力供饋。

劉皇帝自然不知劉暘豐富的心理活動,微眯着眼,仰着頭直面陽光,一張老臉若有所思,良久,方纔沉聲道:“下一道詔令,讓郭廷渭、張彥威這些海軍老將功侯,都回京吧,既然退下了,就好生休養,安享晚年。半退不退,在幕後指手畫腳,名不正言不順的,讓海軍的將帥們如何做事?”

聽劉皇帝這麼說,劉暘心中一凜,不敢怠慢,沉穩應道:“是!”

顯然,對於海軍的一些情況,劉皇帝是心知肚明的。大漢海軍,從無到有,從內河水師到橫海艦隊,雖然脫胎於早期的靖江軍,但其飛速發展壯大,還是多仰賴南方將士。

北人善馬,南人善船,這是客觀條件,不得不面對。在發展的過程中,以郭廷渭、張彥威爲首的一批南方將領,自然起到了巨大作用,話語權也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然而,由於降將出身的緣故,始終要被人低看一等,很多文武,都保持着一定的戒備,幾十年下來,哪怕已經徹底融入大漢體制,但那種警惕竟成爲了一種習慣。

當然,根本原因還在於,海軍的崛起,侵犯到了太多人的利益。僅從陸海之爭來說,此消彼長,海軍的話語權提升了,陸軍自然就下降了。

大漢基本實行軍功授爵的準則,從劉皇帝建立起嚴格且待遇優厚的爵祿體系開始,大漢軍隊對於爵位的飢渴度就變得極高。

而從海軍中,出現的十幾名侯伯貴族,一定程度上來說,是陸軍那裡搶來的,向來以陸軍爲尊的馬步軍將帥們,怎能甘心。

在海上貿易興起的過程中,憑藉着先天的優勢,通過各種的便利與手段,攫取了大量利益,這又如何能不讓人眼紅。海軍的日子,比陸軍過得好,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又豈能不遭人嫉恨。

在諸多陸軍的軍功貴族們看來,天下是他們打下來的,功勞他們最多,犧牲他們最大,海軍不過是仰附他們羽翼的輔助角色,因此在地位待遇上,自然看得極重。

雖然大漢仍舊是大陸權盛行,馬步軍仍舊是軍隊的主流,在軍隊乃至朝廷內部仍舊掌握着絕對的話語權,但海軍這些年擡頭的趨勢,仍舊讓他們感到警惕與難受。

畢竟,通過海外的擴張與貿易,通過對南洋土著的掠奪,確實給朝廷帶來了大量利益,這是陸軍難以做到的,也恰恰是最讓人難受的。

因此,這些年,軍隊內部,尤其是馬步軍體系內,針對海軍的言論與措施,屢見不鮮。若不是劉皇帝的維護,當初對海軍編制的壓縮,軍力的裁撤,就被推行了。

陸海之爭,嚴重之時,甚至有把海軍那些耗費維護巨大的鉅艦大船拆毀,僅保留內河水師的提議,而這種言論,竟然得到了一大批陸軍將校的擁護。

迫於此情,劉皇帝也不得不插手,否決那些荒唐言論,連消帶打,處置了一些憤憤不平的馬步軍將校。

但或許是爲了安撫國家軍隊的基石,對於海軍,同樣也採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郭廷渭、張彥威,乃至劉光義這樣半路出家的陸海軍將帥,都被去職,如此,方纔勉強彌合了矛盾重重的陸海軍,平息了一些陸軍對海軍的怨氣。

再加上海外擴張的巨大收益,這才讓海軍這些年的日子,好過了一些,處境改善了許多。

但根本問題,並沒有得道解決,而海軍內部,同樣也不太平,山頭林立竟成常態,南北之爭,更是主要矛盾。

勢力龐大,影響深厚的南方派系,把北方出身的一些海軍將士壓制得死死的,北方將士則與南方將士格格不入,而這些年,大勢所趨之下,南方的海軍將士人才,則是噴涌而出,結派成黨,實力勢力越發根深蒂固。

劉皇帝讓郭廷渭、張彥威這些海軍老臣大將退居幕後,也未嘗沒有削山頭的想法在裡面。

然而,事實上則是,人雖不在其職,但影響力卻沒有多少削弱,郭、張、劉三家,在海軍內部就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其子弟也多充任要職,郭良平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

而隨着郭良平這些年在南方的諸多建樹,甚至拼出了個致遠伯的爵位,就更加引人矚目了。近些時日,非議流言不斷,樞密院那邊屢次下令約束郭良平在三佛齊戰事上的動作,同樣有着打壓的意味。

否則,真讓郭良平滅了三佛齊,拓地數千裡,那海軍豈不是又要新增一個功侯了?而戰事擴大,負責流血犧牲的,還得是南方的步軍,用陸軍的血,去染海軍的功勳章,自然不樂意。

當然,也有人支持擴大戰事,但戰爭指揮的權力得握在陸軍手中,但這樣的聲音並不大,不論是當權者還是一些有識之士,都認爲不宜過火。

同樣,海軍跋扈自專的一些行爲,也引起了諸多非議。郭廷渭、張彥威這些海軍軍頭半隱退的情況,也讓人不爽,至少林仁肇這個飽受掣肘、裡外受氣的副樞密使,私下裡就憤慨頗多。

對於這些,劉皇帝看得很清楚,心中也積攢了一些不滿,此番,讓郭廷渭、張彥威等人回京,就是一種警告。

劉皇帝雖然歡喜海軍的積極進取,也支持他們的擴張壯大,但一切的前提,是要聽從朝廷的指揮,要牢牢地掌控在朝廷手中。

倘若跋扈張狂,而不自知,那麼一場清洗,也就不可避免。沒有朝廷做後盾,海軍終究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這一點得讓他們清醒清醒。

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299章 遼國的情況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201章 捐資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349章 邊情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1768章 崩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127章 皇城司第177章 同榻臥談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133章 捷報第459章 擺爛的李國舅第465章 “教匪”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225章 光靠水軍也不行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第333章 養子、南征在即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239章 耀州之戰這纔是感言世宗篇終 駕崩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2053章 終章第132章 向訓爲帥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69章 東出太行第12章 大朝會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248章 西撤!第204章 解決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遲暮第174章 故交情誼第2100章 太宗篇47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下)第380章 開寶第14章 外戚半島史話終 極限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198章 轉折點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66章 朕要親征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329章 西域風雲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半島史話·桓王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56章 腹心之談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12章 大朝會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1779章 四王畢第242章 戰後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33章 兩廣運動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43章 接見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59章 睡王上位第1708章 格局第40章 潞州三傑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135章 西北匪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