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

bookmark

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

內侍奉茶畢,歡聲笑語暫休,劉皇帝表情也變得認真起來,把着指上的玉韘,慢悠悠地對劉承勳道:“聽聞,今科取士,原擬取劉淳爲進士第五,被你發話壓下去了。”

今科會考有些特殊,雍王世子劉淳也參與了,風議如潮,雖然少有明目張膽的指責,但閒言碎語總是難免。

堂堂的雍王世子,何必紆尊降貴,同天下士子小吏相爭。如今科考是越來越難了,參考的人愈多,取士名額愈少,巨大的競爭壓力,除了讓大量士子去選農醫之類的偏科之外,也逼得一些有志之士去考武舉。

此時,聽劉皇帝提起此事,劉承勳搖了搖頭,解釋道:“我本就不同意劉淳參考,沽名釣譽,不論是否真才實學,都難免非議,徒惹麻煩。更何況,以進士第五錄取……”

劉承勳並沒有避諱此事,回答很坦誠,也承認其事。

“你的顧慮,我自然明白!只不過,你對們的主監考官要多些信任,呂端、李沆都是朝中名士,呂端謹慎,李沆磊落,二者主持貢舉,還怕他們取士用私,引人非議,壞伱家名聲嗎?”

開寶二十年科舉,在考官隊伍的選用上,劉皇帝啓用了兩名“年輕人”,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呂端,以及中書舍人李沆。

到二十一年開春之後,朝廷經盧多遜倒臺後數月的動盪之後,中樞又重新達成了新的權力平衡。

趙普仍舊擔任首相,上輔君王,下統羣臣,但權威明顯不如以往。原因很簡單,分他權的人,明顯增多了。

趙匡義、王著這二人就不必說,宋琪又調回朝堂,擔任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把持朝廷詔制的審駁權力;河東布政使王祐則以戶部尚書、同平章事之職,位列政事堂。

樞密院不必多說,向來自成體系,作爲軍政紐帶的兵部,趙普同樣沒有太大的控制力,能擔任兵部尚書的,也從來是功臣勳貴,並不買趙普的賬。

比如如今的兵部尚書是韓通,論資歷,比趙普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當然,對趙普影響最大的,還是由廣南東道布政使升任吏部尚書的呂端,這幾乎宣告着,趙普一直掌握在手中的人事大權,被剝奪了。當然,作爲首相,仍舊可以過問,但絕不可能如往年那般如臂驅使。

關於呂端的崛起,是有些出乎人意料的,因爲他勝過了李昉、石熙載這些老臣宿舊。在過去,很多人對呂端多有非議,這個人脾氣太好,表現太平庸,居任上,從來四平八穩,沒有出衆的政績與建樹。

就連當年考科舉,成績也不靠前,以往,很多人對呂端的步步升遷,只當是已故宰相呂胤的關係。

然而,細數呂端的履歷,卻只能用豐富與紮實來形容,官宦出身,高中進士,當過縣官,做過州長,中樞部司有其履歷,開封府尹這樣的京畿主官也當了多年,至於道司大吏自然也是不缺的。

從能力與資歷上來書,呂端拜相,是毋庸置疑的。只不過,這個人的治政太過平淡,爲人又太過低調。

別人能小覷呂端,劉皇帝卻不會忽視他,畢竟,呂胤曾經對他說過,呂端這個弟弟,他自愧不如。對於呂胤,劉皇帝是十分看重的,也相信他的判斷,更何況,呂端這個名字,他總有種耳熟之感,加上這麼多年的觀察,確認這會是一代名臣。

一向被劉皇帝視爲後備宰相的呂端,被提拔上來,也是水到渠成的事。雖然在政事堂的位次算是敬陪末座,但僅從吏部尚書拜相這一點來考慮,就沒人再敢小視他,不論何時,人事都是最重要的權力之一,否則吏部如何成爲諸部司之首。

而呂端上任的第一個重要差事,就是作爲今科會考的主考,當然,只是掛一個名,即便如此,劉皇帝的偏向意圖也不要太明顯。

至於李沆,確實是個年輕人了,三十四歲參加了開寶十八年常舉,一舉奪魁,聞名天下。當然,由於劉皇帝的用人習慣,以及持續了三十多年的漢制科考,李沆也不免帶有近些年中第進士的共同特徵。

那就是,在參考之前,並不是一味的讀書習文,而在家鄉洺州有了近十年的吏政經驗,並且,深受上官看重,即便不參加科考,也有了脫吏入官的資格。

不過,李沆還是選擇了一條“艱難”的龍門之路,在三年前受洺州知州張林推薦,進京參考,一舉摘得桂冠。

而由於紮實的基層經驗,以及出色吏政能力,李沆自然不用像大部分進士一樣,再在朝中苦熬資歷,而是直接得到重用。

受到太子劉暘看中,調到東宮,擔任侍從官,後調任中書舍人。

上一個有如此經歷的,還是宋準,而如今的宋準,已是江西布政使,雖然不是什麼富庶大道,但也是封疆大吏,升官的速度跟火箭一般。

因此,朝廷中,早有人把李沆看作第二個宋準了。而李沆不論爲人操守品行,還是能力才幹,也都沒有讓人失望。

三年前,他還是衆多會考士子中的一員,三年後,他就成爲了監考,如此際遇,如此身份轉變,頗令人感慨。

而由呂端與李沆作爲主、監考,就基本能保證,今科會考選才的公平性,至少在這一點上,能夠讓劉皇帝相信,讓朝臣信服。

另一方面,即便不提二者的人格品行,就衝他們二人都處在仕途的上升期,就不大做出什麼自毀前程的事來。

但是,因爲雍王世子劉淳參考的緣故,鬧出了一些風波,閱卷考官,一致審定,以第五名取士,呂、李二人在親自審議考卷答案後,也認可這份排名。

不過,這樣的決定,受到了雍王劉承勳的干擾,他很關心此事,施加了一些手段,希望劉淳能夠落第,參與也就罷了,不需要招搖,好好等着繼承雍王爵位即可。

但是,呂端、李沆卻稍微有些不知趣,堅持要維持名次不變,只是,迫於劉承勳的壓力,還是把名次給壓後了些。

然而即便如此,也仍舊夠醒目,十一名可一點都不低,這樣的結果,是在各方都不滿意,都帶有心結,劉皇帝也明白,並不沒有就此事做什麼正面迴應,最終也默認了。

不過,默認並不代表認可,他也難免多些心結。當面提起此事,雖然嘴上雲淡風輕,但敲打的意味很濃。

劉皇帝抿了一口茶,看着劉承勳,慢悠悠地說道:“即便你信不過呂、李二人,但也該對朝廷實行多年的貢舉制度有信心纔是,在取士之道上,我也自認是歷代以來最爲完善、公平、實際的!

劉淳有才,便取,不足,即落第,如此而已。你顧念名聲,怕惹人非議,橫加干涉,豈不知,如此反而惹出更大的爭議。

此次,你是謙讓,讓劉淳的名次下降了,然而,能讓其降,是否下一次,就能讓人升啊”

劉承勳本就察覺到劉皇帝言語中的不對勁,然而,等聽完這番話,臉色終於大變,明白自己是真犯忌諱了。

注意了下劉皇帝的臉色,看起來很平靜,但越是如此,心中越是忐忑。

對劉皇帝,劉承勳向來坦誠,這也是他的自保之道,因此,也沒有過於慌張,琢磨片刻,面帶尷尬,拱手道:“二哥這番話,說得我冷汗淋漓啊!如今思來,確是我思慮不周,在這件事上,我所行不妥,壞了朝廷章程制度,還請治罪,我甘願受罰,絕無怨言!”

劉承勳態度如此誠懇,劉皇帝又能如何?他也不可能盯着此事不放,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擺擺手,不鹹不淡地道:“你明白就好,念你關心則亂,此事就此揭過,當引以爲戒,切勿再犯!”

“是!”

第480章 “新對策”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59章 元臣多鄙第232章 南口大戰1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2198章 仁宗篇15 統治中堅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61章 晉陽來人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24章 人事調整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1762章 契丹政變第33章 豪強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317章 劉皇帝還是那個劉皇帝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391章 暗箭第49章 醫政第38章 殿議第401章 老郭威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17章 武德司第433章 聖訓第30章 滿堂春宴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27章 出兵爭論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30章 湖湘之治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賓事件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303章 兄弟之間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27章 西京風波第418章 洗禮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22章 稱帝第342章 殺肥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396章 天花板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78章 火油彈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73章 道府之爭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95章 效果已顯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1772章 處置第55章 燕王病故第33章 兩廣運動第484章 不對勁!第114章 欲謀大功第99章 又窮了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255章 雍王犒軍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45章 靖江軍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271章 青年驍將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219章 八月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