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4章 雄才難制

bookmark

第1754章 雄才難制

“你去吧,我困了,需要去睡上一覺!”說了太多話,劉皇帝也有些疲憊了,再無談興,朝劉暘擺擺手,慢悠悠回崇政殿去了。

劉暘在後,恭敬地彎腰行禮,只是擡眼之時,望着劉皇帝那明顯佝僂了些背影,面上露出少許疑慮。適才劉皇帝在提到安東之時,明顯欲言又止,究竟想說什麼呢?劉暘暗暗琢磨着,但不管是什麼,顯然與劉煦有關。

回殿的同時,劉皇帝也是一臉惆悵,眉頭擰在一起,突出一個糾結。他原本想要問問,把安東地區獨立出來,賜與劉煦,建立安東國,這個念頭在他腦海裡盤旋許久了,想就此問問劉暘的想法。

但是話到喉頭,又生生忍住了,因爲對於此事,他自身都有所疑慮。安東固然偏遠苦寒,但在東北開發的基策之下,作爲整個東北邊防的重要組成部分,獨立出來,難免形成與朝廷之間的割裂。

並且,這也屬於大陸板塊,劉皇帝大一統的情結同樣深重,如果僅僅是爲了方便安東的治理,節省朝廷的負擔,就開這麼一個頭,其中利害如何,劉皇帝自己都有些把握不住。

分封的念頭,劉皇帝一直都有,但要不要在大陸的這些邊邊角角進行切割,他也是心存猶豫的。如今的安東,在劉皇帝的放權之下,劉煦大刀闊斧,善加經營,已有國中之國的跡象。

但是,朝廷對當地的影響還是巨大的,安東受限於先天的不足條件,對朝廷的依賴同樣是巨大的。再加上當地輪換的戍卒與將領,輔以遼東爲憑,控制力還是很強的。

雖然這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朝廷的負擔,但基本的平衡是實現了的。這樣的平衡,要不要打破它,打破之後,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劉皇帝同樣拿不準。

當然,更重要的,劉皇帝得顧及劉暘的想法,他一方面想給劉煦分一個基本盤,但另一方面又擔心這樣的舉措,會給兄弟之間,在朝廷與安東之間帶來進一步的疏離。

劉皇帝自然是自信的,只要他想做,沒人能阻止,就是劉暘也得俯首聽命,但是,他敢肯定,持反對態度的大臣絕對不少,尤其是太子的那些支持者們。

畢竟,時至如今,對劉暘太子之位有威脅的,還得是劉煦。不只是因爲他皇長子、秦王的身份,還因爲他在這些年表現出的能力與擔當,以親王之尊在安東堅守十年,篳路藍縷,風雨無悔,毫無疑問,這給劉煦帶來了巨大的威望。

縱觀史冊,如此尊貴的身份,能做到這一步的,屈指可數,甚至找不到能與之比擬的。就是劉暘,也不得不承認劉煦對大漢、對東北的功績,更別提其他普通人的。

但越是如此,越表現出才幹與能力,就越容易引人忌憚。劉暘性情寬厚,度量也夠,足以容之,但太子的那些支持者們,卻忍不住爲主分憂,爲主着急。有的人想通過進言提醒太子,有的人則從其他方面,通過各種手段,對安東進行限制打壓,這些情況,都是難以避免的。

就如此番劉煦往安東招攬西北難民,即便得到了劉暘的許可,並安排人負責,但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也沒少掣肘與拖後腿的情況。

自古以來,對於那些傑出的帝室能才,都難免有個“雄才難制”的帽子扣在頭上,才能卓著,有的時候本身就是一種罪過。

劉暘的寬厚大度是朝野聞名的,但在涉及根本利益衝突的情況下,也難保心態不起變化。否則,當年登聞鼓案發生時,察覺到那些蛛絲馬跡之後,也不會那般尋根究底,想要調查清楚背後的隱情。

當初,劉皇帝把劉煦放到安東,近乎與貶逐,但在安東那等簡陋的條件下,仍舊幹出了一番事業,可見劉煦的不凡之處。

而從劉煦離京開始,似乎已經奠定了一切,劉皇帝的態度再度直白地擺在檯面上,對劉暘太子之位有威脅的,他首先就給解決掉了。

按理說,當劉煦遠走安東,劉晞、劉昉這兩個年長的皇子也被外放,坐鎮一方,剩下的皇子對劉暘的威脅幾乎沒有,他的地位穩了,兄弟之間直接衝突的可能大大降低,關係總能較好地維持下去了吧。

然而,事情從來沒有這麼絕對的。至少,在這些年,劉暘難以避免地收到一些消息。如果說安東那邊,劉煦的那些動作,那些培植勢力的舉措,尚在劉暘的接受範圍之內,甚至能一笑了之。

但有些傳言,卻難以讓他心如止水了。有這麼些傳言,很多人都爲劉煦感到可惜,尤其是那些去安東淘金闖蕩的勳貴子弟以及民間商民。

他們認爲,秦王殿下最大的缺陷就在出身上,倘若他也是嫡子,倘若早年的時候老皇帝立耿宸妃爲皇后,倘若帝位承繼以賢不以嫡.那麼,秦王的機會要更大。

雖然事實就是事實,沒有那麼多假設前提,但劉暘聽到這些傳言,其中滋味如何,心裡如何想,也是難以爲外人知曉的。

至少,心態是不會那麼平和的,任性從來都是複雜的,用皇位來考驗人性,換誰都難以心如止水。

劉暘不是那麼容易猜忌的人,但面對這樣的聲音,也難免心存疑慮。而東京能出現那樣的流言,本身就意味着不正常,背後若無人推動,僅靠臣民自發的感受,顯是不可能的。

爲此,劉暘還特地遣人調查過,目標直指安東。可想而知,東京都能出現此類流言,那秦王經營已久的安東,又是怎樣一番輿情,對劉暘來說,也不會太樂觀。

與劉暘的糾結類似,劉暘心中顯然也顧慮着,不過,也沒有表現出來。回到政事堂,一切如常,照常處置實務,將劉皇帝交待的那些事情與宋琪、趙匡義等臣商討,一件件地找人安排下去。

一直到傍晚,回到東宮之後,劉暘特意命人將時任京畿道副都指揮使的舅舅符昭願請來。

弘德殿,符昭願覲見行禮:“不知殿下召臣,有何吩咐?”

符昭願是符彥卿的次子,輩分上雖比劉暘大,但實屬同齡人,從小交際頗多,關係頗深,畢竟那層關係是十分牢靠的。

看着符昭願,劉暘也不客氣,直接說道:“陛下有意將扶風郡公馬懷遇召還東京,安東那邊需要有人接任,主持輪戍禁軍事務,我屬意你,不知你可願往安東一行。”

符昭願聞言,稍微愣了下,不過很快就反應了過來,擡眼望着劉暘,見他一臉凝沉,心中也是念頭起伏。

同樣沒有多少猶豫,拱手應道:“臣願往!”

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365章 看衰第269章 愛將第40章 濮州案(3)第1713章 機遇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35章 室韋覆滅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153章 亂事終不可免第215章 郭、李之爭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364章 過韓府第169章 王溥的補充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101章 這就是開寶盛世?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142章 公堂之上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129章 叔父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97章 隰州第489章 不好收場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75章 高貴妃第108章 井陘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162章 薨逝第339章 那一腳第348章 文武並舉第14章 腹黑之謀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272章 徵發之苦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18章 詔議國策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387章 就國第94章 善後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442章 金玉滿倉,堆積如山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66章 陷河陽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106章 再臨大江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26章 潘美守城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11章 大典日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150章 聽政第177章 小賢王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127章 皇城司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272章 徵發之苦第305章 太子在遼東的最後時間第1708章 格局第253章 其他戰場無題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256章 打仗打的還是後勤第81章 下蔡大捷第174章 帝崩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141章 祭關公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410章 剋制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54章 聘納郭女第243章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