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

bookmark

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

劉皇帝沒有做出一副殺氣騰騰的模樣,但話裡透露出的意味,仍舊讓寇準凜然。稍微組織了下語言,寇準從容稟道:“陛下,一直以來,朝廷移民實邊政策,主要面臨三個方面的阻力,其一地方官府不願治下丁口流失、財稅減少;其二,百姓戀土深重,只要能有幾畝薄田耕種養家,輕易不願背井離鄉,遠赴邊陲開墾;其三,便是鄉里土豪仗勢,約束控制百姓”

聽寇準之言,劉皇帝臉上沒有什麼變化,說道:“地方官府與百姓的顧慮,朕可以理解。但前者有朝廷權威駕馭,何況自朝廷取消以人口多寡作爲官吏升遷考覈之後,來自地方官府的阻力已然減少許多了吧。朕不信,他們還敢明目張膽,公然違背朝廷大政方針!

至於百姓,朕從來秉持的,都是以利誘之,讓百姓看到好處,給錢,給地,給農具種子,加以稅收優惠,政策保護。這些年,不論是安東安西,都薄有成效,顯然這一套辦法即便見效緩慢,還是有用的。

相比之下,你所提到的土豪,他們是如何阻撓此事的?又是爲何?”

提到“土豪”二字時,劉皇帝語氣就已經有些不對勁了。一直以來,由於“皇權不下鄉”這五個字,對於地方上那些豪強宗族勢力,都帶有不小的厭惡心理,認爲他們是在攫取皇權,侵蝕帝國根基,動搖大漢統治。

過去的幾十年,也曾費盡心思,進行整飭打壓,包括從各地強遷地主豪強進行實邊。然而,結果如何,一場榆林之亂,教訓已經足夠深刻了,遷豪強的政策是可取,方式方法也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最大的問題便是遷徙之後,沒有將之置於控制之下。遷到邊地,更是下下之選,袁恪那賊子當初能舉事成功,可不只是他狼子野心。

而清理過豪強的地方,又有多大的改變呢,答案是,除了給普通黔首騰出些空間,給官府增加了些可分配的生產資料外,根本沒有什麼改變。

幾十年後,新一批的地主豪強又崛起了,他們的所作所爲,仍舊帶着固有的階級性。而壓在黎民黔首身上的,還是貴族、官僚、地主這幾座大山,只是在大漢還算清明的政治環境與相對穩定的社會治安下,行事作風稍微收斂一些。而這三座大山,又恰恰是當下大漢帝國的統治根基。

當破開固有思維後,劉皇帝也漸漸醒悟過來了,妄圖去搞什麼皇權下鄉,就是扯淡,完全不顧客觀規律,不切實際。

連官僚管起來,都那麼困難,吏治始終難以澄清,就更別提下層了。而倘若沒有那些宗族豪強,協助治理,維穩地方,這帝國還不知道要亂成什麼樣子。

鑑於這些原因,以及年紀越來越大,劉皇帝對於地方,也漸漸形成了“綏靖”心態,只要保證整體的太平安康,也不願再多折騰了,眼不見爲淨。

然而,當寇準此番提到,有地方豪強興風作浪,控制百姓,對抗朝廷大政方針時,又彷彿逆鱗被觸碰了一般,同時也有種羞惱的感覺。

只是隱約表現出的震怒,便讓寇準有種震顫感,因此,在回話時,言語組織也更加小心了。沒有直接提有那些豪強,又犯了什麼事,寇準以一種娓娓而談的方式,緩緩說來:

“陛下,臣見識淺薄,只能將在華州的所見所聞,向陛下陳情。早些年之時,得益於朝廷施恩,官府盡力,華州百姓,家家戶戶耕有其田,居有其屋,衣食有憑,即便朝廷以利誘之,願意到邊陲開墾的人也是少之又少,除非朝廷用強。即便一些不甘於困於田畝的人,外出闖蕩,也是往城鎮務工賺錢。

不過,這樣的情況,持續十數年後,終發生改變。農民經營田土,若風調雨順,在繳稅服役之後,生計尚可無憂。一旦遇到天災,土地的營生,便遭到破壞。

地方豪強,則趁此時機,兼併土地,加上總有經營不善者,窮盡之時,便售賣土地。因此,在華州,無地的人口,是越來越多的,因爲在籍,爲了繳納兩稅,他們不得不寄身地主豪強,成爲佃民。

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移民實邊的政策,對於這些百姓,便是一個不錯的去處了。就臣所知,僅華州一地,生計困苦之下,接受邊地招徠去開墾的人,便不下千人。

然而,也未能持續太久,因爲有人在阻止他們。那些兼併購買土地的豪強,不只需要土地,拿下土地之後,還需要有人耕作生產,否則買地之後,因爲無人耕作而荒廢,這買賣便是虧本的”

說到這兒,劉皇帝如何還反應不過來,打斷寇準,沉吟良久,嚴肅地問道:“寇準,你老實告訴朕,地方上的土地兼併,當真已經像你說的這般嚴重!”

迎着劉皇帝關切的目光,寇準一板一眼地應道:“不敢欺瞞陛下,至少臣之家鄉下卦,已約有兩成的農民失了土地,其餘道州,臣未曾見識,具體形勢,不得而知!”

聞言,劉皇帝終於收起了那副懶散的姿態,坐了起來,嘴裡喃喃道:“大漢才建國多少年,難道當真就無法阻擋嗎?”

“有地者不願遷移,無地者困於鄉野豪強之控制,因而即便朝廷以利誘之,僅靠百姓自發申請移民,是難見成效的。

過去,行之有效,能打破地方豪強限制的,唯有當年秦王殿下爲安東攬民,都督府下職吏,俯身親往,鄉里方纔不敢阻攔!”寇準繼續說道。

“是啊!”劉皇帝嘆息道:“自古土地兼併,兼併的又豈止是那些自耕農民,他們是連地帶人,全部吞下,把朕的子民變做他們的奴隸啊!

簡直可惡!皇權不下鄉,能行嗎?大漢地方,就靠這等土豪鄉紳維穩,能持久嗎?開國不到四十年,便已如此,百年之後,那還得了!”

發泄了一通,劉皇帝又道:“朕給土地交易制定高稅,就是爲了限制土地交易,如今看來,還是真想得簡單了……”

寇準道:“朝廷制定的土地交易稅費,固然高昂,卻是購買雙方共同承擔,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賣地方往往處於弱勢一方,迫於窘境急情,往往承擔全部交易稅,而官府稅吏爲圖省便,更多時候,只看稅額,而不顧繳稅人是誰。

另外,對於買地人而言,交易稅雖高,卻只有一次,只需持續耕作產出,短則三五年,長則八九年,便能回本。

土地本能傳家,而隨着這兩年糧價的上漲,願意在土地經營上投入的人就更多了。

另外,官府對於地方的管理,難以面面俱到,在土地交易上,也無法實現全面監管,因而難免私下交易,而地方土豪則幫忙隱匿土地,隱匿戶口。

甚至還有……”

說到這兒,寇準停了下來,但見其表情,劉皇帝怒聲道:“更何況,還有官紳勾結,巧取豪奪,這是你想說的吧!”

“陛下英明!”寇準躬下身體,鄭重地說道。

“朕的英明,可真不想用在這些狀況上!”劉皇帝冷冷道。

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1694章 鹽州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76章 太子還京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251章 壽國公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25章 開寶新政第75章 按*不動第16章 先安排着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268章 機遇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423章 安東國的權貴們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92章 兩京並重第81章 下蔡大捷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16章 異見第141章 納降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54章 病虎獠牙第317章 劉皇帝還是那個劉皇帝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112章 兄弟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65章 開封府尹的問題第160章 平定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1698章 做賊心虛第29章 太后的病第52章 巫宦之國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93章 完了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81章 內外變動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2044章 最後的旅途15第432章 人事大權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第15章 荊南來使第17章 武德司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308章 新貴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150章 天子之威,恐怖如斯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第16章 先安排着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21章 西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