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

bookmark

自崇德殿王宮門而去,王約又低聲向劉暘稟道:“殿下,宮中還傳來消息,陛下適才降詔,將禮部郎中鄭敬如下獄了!”

劉暘聞言瞥了王約一眼,王約下意識地躬下身,躡步跟着。作爲太子,劉暘平日裡需要操心的人事國務太多了,禮部郎中雖然品階並不算低,但也不值得王約特地稟告。

“爲何?”劉暘問道。

王約小心地應道:“據說是鄭敬如向陛下上了一道奏章,說中宮虛懸已久,於國不利,希望陛下能早定後位,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聽王約講完緣由,劉暘步伐都不禁放緩了幾分,袍袖下的手下意識地握緊了拳頭,澹澹道:“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嘛!”

聞言,王約更加小心道:“陛下反應憤怒,直言此人包藏禍心,差衛士將其下獄候辦!”

在如今的大漢宮廷,倘若有什麼禁忌的事,那皇后之位絕對首當其衝。自符後駕崩後,劉皇帝便下旨將兩京的坤明殿封了,至於再立皇后之事,沒有表露出半點意思。

當然,不是沒人提過,宋琪罷相之前,便兜着圈子進了一次言,結果被劉皇帝嚴厲斥責一番,從那之後便再沒人敢提了。

宮廷內外的權貴們,也都明白劉皇帝對符後感情,即便心有想法,也不敢再就此事議論,如今,中宮無主的狀態便持續了這近兩年。

只是,沒曾想,這突然地,又有“勇士”冒出頭來,重提舊事,甚至直言陳奏,而劉皇帝的反應依舊如此激烈。

而作爲符後的兒子,對於此事,劉暘的態度自然堅定的,除了他的母親,天下沒任何一個女人有資格母儀天下。

因此,當聽到有人再度向劉皇帝進言,請立中宮,他心中的惱火是可想而知的。沉吟幾許,劉暘問道:“去查一查,那鄭敬如是什麼來歷?”

聞問,王約直接稟道:“殿下,鄭敬如乃是開寶十年進士二十三名,曾在河東、山陽任職,當過晉王府僚吏......”

一聽這話,劉暘眉頭頓時擰了一下,偏頭看着王約,面帶猶疑,目露審視,似乎在意外他效率之高,又似乎在思考此事背後的故事。

“三弟?”劉暘低聲呢喃道:“不應該啊......”

“殿下,此事還當有所警惕啊!”王約拱手道。

聞言,劉暘立刻冷聲斥道:“此言何意?這是你該說的嗎?”

“小的多嘴了!請殿下恕罪!”王約面露慌張,趕忙彎下腰桿,侷促地道。

“先去迎趙公!”緩緩地收回目光,恢復平靜,劉暘擺了擺手。

眼下,晉王劉晞、趙王劉昉,可都在京中,前者爲吏治整飭,也被委以差遣,巡察各地,一主政,一在軍,年初方歸。

在京的這些皇子龍孫中,除了劉暘之外,顯然以這二者爲貴。而倘若劉皇帝當真要立皇后,以後宮如今的情況,有資格的只有三人,高貴妃、折賢妃以及符惠妃。

不過,小符惠妃雖然姓符,但還是競爭不過前兩者的,過去劉暘是子以母貴的話,在冊立新後上,便會是母憑子貴了。

任何時候,皇后的冊立,絕非單純的皇帝家室,其影響牽扯到宮廷內外、朝廷上下的方方面面,嚴重點,便會動搖國本。

而於當下的大漢帝國而言,在太子正當盛年之時,冊立一個新的皇后,不管怎麼看,對太子的地位都會是一個巨大的衝擊,尤其兩個希望最大的嬪妃都有出色皇子的情況下。

劉暘實則是能夠理解劉皇帝不立皇后的考慮,除了爲符後深厚感情所左右之外,保護太子,維持其地位也是用心之一。此番鄭敬如下獄,劉皇帝的反應證明,他想法如初,沒有改變。

只是,劉暘自己卻不能把劉皇帝這番愛護之心看作理所當然,再深厚的感情,隨着歲月的流逝,總是難免澹漠,劉皇帝能堅持兩年,又能堅持五年十年嗎?而劉皇帝心思之多變,劉暘也是體會頗深的。

因此,即便那王約不說,關於鄭敬如上奏事件,他心中也提高了警惕,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不過,對於此事,他心中有所懷疑,雖然看起來鄭敬如有晉王劉晞的背景,但劉暘不免懷疑,以他對劉晞的瞭解,是不可能做出如此明顯到愚蠢的事情來。

這究竟是鄭敬如昏昧不知,自作主張,還是有什麼人在策動?以劉晞的精明,即便心存想法,也不會如此膚淺決定,徒惹忌憚。若是高貴妃......這倒有些可能!還是,背後還有什麼埋伏?

懷着各種各樣的猜測,劉暘與同樣受詔的晉王劉晞匯合,看他的眼神都多了幾分揣摩。而劉晞,在聽說鄭敬如之事後,同樣眉頭深鎖,面對劉暘異樣的目光,心中同樣多了幾分警惕。

再把中樞各部司的頭頭腦腦及重要官吏們叫上,一行人大張旗鼓,浩浩蕩蕩地前往南城定鼎門,迎接趙普。

這樣的禮遇,滿朝上下,也沒幾人能承擔得起。當車駕停下,排開了僕人的攙扶,趙普下地,踩實了京城的土地,遙望巍峨雄壯的洛陽城牆,紫薇城內直插雲霄乾元大殿還是那般心生敬畏,趙普卻有些心潮澎湃:大漢,你們的老宰相回來了!

會面、寒暄,自不必細述,與太子、晉王一道進宮面聖,劉皇帝接見趙普於垂拱殿,屏退了其他大臣,只讓太子與晉王劉晞作陪。

這老傢伙,保養得倒不錯!這是劉皇帝再見趙普時腦中浮現出的第一念頭,趙普比起劉皇帝還要大了將近十歲,但看起來,精神矍鑠,鶴髮童顏,雖然白髮蒼蒼,但那雙老眼依舊炯炯有神,不見一般老人家的渾濁。

“看來這江南水鄉,確實養人啊!”劉皇帝拉着趙普的手,好生打量了趙普一番,拖着蒼老的語調,感慨道:“兩年不見,卿風采依舊啊!”

“江陰魚米之鄉,風光秀麗,人情和睦,確實是塊養老的寶地!”趙普笑了笑,很是自然地說道。

聞言,劉皇帝擡指晃盪了兩下,笑道:“朕都有些動心,想要去江南遊覽一番!當年南巡,止步於江寧,太后駕崩,不得不折返,如今,也約有二十年春秋,時光易逝,實在令人感慨啊......”

略作寒暄,君臣落座,宮娥奉茶畢。看着坐在席位上,腰桿依舊筆挺的趙普,劉皇帝再生感慨,不免想起當年趙普向自己奏事的場景。

小飲一口茶,放下茶盞,看向趙普,劉皇帝悠悠問道:“當初卿在朝爲相之時,常與朕心心相印,只是不知,避居江湖這兩年,與朕的默契可曾消減。朕此番召卿回京的用意,卿可知曉?”

聞問,趙普面色如常,略作沉吟,拱手作揖,道:“老臣斗膽猜測,是爲稅制改革之事吧!”

只是那麼一剎那的感覺,劉皇帝感覺趙普此番回京,表現之間,多了那麼一絲澹澹然,心態放得很平和,與當初在朝中應對自己時的小心持重的表現相比,變化雖然細微,但劉皇帝依舊感受到了。

嘴角揚起少許笑容,劉皇帝道:“趙則平,還是趙則平,聞絃歌而知雅意!既然如此,朕也就不囉嗦,開門見山地說了。

朕有意推行稅改,也知曉其中的難處,但真正啓動了,才發現其中的瑣碎也麻煩,此事,事關天下臣民,干係江山社稷。

舊疾用新藥,能否治好,朕不知道,是否會產生新病,朕也不知道,但朕已決意要改一改。這項重任,非尋常人能肩負,卿在江陰把自己身體調理得很好,就是不知,可願意再居宰堂,幫朕治一治這天下之疾!”

聽劉皇帝這麼問,趙普緩緩起身,面太鄭重,但沒有絲毫的猶豫道:“但有所命,絕無推諉!”

“好!”見趙普如此乾脆,劉皇帝不由得拍了下大腿:“卿不愧是國家柱石,老來爲國,不辭辛苦,朕很是欣慰啊!”

說着,劉皇帝便吩咐道:“傳詔,拜潯陽侯趙普尚書令,加內閣大學士,全面主持政事堂事務!”

“且慢!”趙普這時候出聲了,打斷劉皇帝興沖沖的許官。

劉皇帝也不惱怒,笑眯眯地問道:“趙卿是否有什麼顧慮?還是有何要求?”

趙普深揖,從容道:“陛下,自古改革,往往有來自方方面面的阻礙,而需要破除這些阻礙,執行者需要有足夠的權威,否則,令不能行,禁不能止,再好的政策,也難以收穫良效,改革也終將流於形式......”

趙普的意思,劉皇帝自然聽明白了,雖然有些詫異於如此直白要權,但劉皇帝心中卻反而踏實了許多,稍加思索,輕笑道:“趙卿所言在理!自古變革,有成有敗,但失敗者除了面對各利益層面的阻礙反擊,但更關鍵的,還是在於當權者的意志不堅,前後矛盾!

朕話今日且放在這兒,稅制改革,朕當全力支持,卿放手去敢。所涉之人事,盡由卿去處置,朕絕無異議!”

“臣奉詔!”見劉皇帝表態,趙普再拜一禮,堅定地道。

“朕還給你找了個幫手!”劉皇帝又指向一旁坐着的劉晞:“晉王劉晞,掛職尚書左僕射,協助尚書令,全面推進稅改之事!”

此令一出,劉晞訝異,劉暘蹙眉,趙普難得地變幻了下臉色,目光從這父子三人身上一掃而過,迅速恢復從容。

對趙普而言,他已經不需爲儲君之事有什麼顧慮了,他年紀已經到了,他的政治生涯,只在劉皇帝時代,不論將來即位的是不是太子,都將不會有他的位置。

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聲音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18章 權謀手段第66章 朕要親征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221章 名將團隊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61章 趙二爲官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92章 金陵冬寒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2044章 最後的旅途15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5章 劉皇帝的考驗又來了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2197章 仁宗篇14 從港區到華亭第88章 秋後算賬(續)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241章 “戲言”第59章 明貶實升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1720章 靜默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452章 終罷西征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190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206章 癥結難以解決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351章 南粵,危!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396章 天花板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284章 影響第418章 劉皇帝有請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9章 鳳翔戰況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200章 禦敵第4章 君臣同心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30章 “寬刑簡政”半島史話·桓王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85章 善後爭議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371章 慰問=送行第17章 附議第1694章 鹽州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346章 天子的“憐憫”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357章 宮廷與宗室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1751章 結束了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55章 燕王病故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中)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1694章 鹽州半島史話·百年基調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487章 “驚喜”第194章 楊邠案(2)第35章 楊村第82章 殺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