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改革干將

bookmark

過去的三十多年年,京畿道的治所是幾經遷移,從一開始的洛陽,又曾短暫地遷駐開封,後被劉皇帝安排到鄭州,時間最長,大概有十四年的時間。

開寶十三年,又被劉皇帝以鄭州偏處京畿道北部,不利於對南面諸州的管理,再度遷移,把駐所遷至南面的許州,以便居中治理,持續至今。可以說,離大漢的政治中心,是越來越遠。

當然,京畿道作爲天下第一道的政治地位,卻始終沒有動搖過,畢竟“京畿”之名便直觀地闡釋着其政治意義。

只是,京畿道這個天下第一道,也並非如表面上那般風光,依制,洛陽、開封二府,也屬於京畿道管轄之下。但制度歸制度,實際情況差別卻格外懸殊。

洛陽、開封二府的獨立性與自主權都太強了,京畿道司根本無法做到有效的制約,當初治所同在京城,又碰到惠國公宋延握這種背景強大的主官之時,尚且能夠起到一定的干預作用,但隨着治所的遷徙,宋延握的離任,幾十年發展下來,京畿道司已經徹底無法對這兩京府指手劃腳了。

而二京府管轄之地加起來,佔地面積接近京畿道一半,人口超過一半,至於經濟水平更是遠超,因此,排除這二府,那京畿道也就是一個極其普通的道治了,優勢也就僅在把兩京給“包圍”了,更靠近權力中樞。

這些年來,朝野之間都流傳着一個說法,便是寧肯爲兩京府尹,也不做京畿使君,可見京畿道的尷尬之處,雖然地位特殊,卻也特殊不過二府尹。

但即便如此,每一任京畿道主官的任命,依舊牽動着上下人心,雖然平日裡不乏調侃,但其特殊的政治地位,還是所有人都認同且矚目的。

近來,京畿道又換人了,由二度拜相的尚書令趙普提議,原因也很簡單,爲朝廷稅改意志的貫徹落實,更好地推進發展,京畿道作爲改革試點地區,需要一個更能領會上意、更有作爲的主官,而趙普選中的人乃是淮西布政使潘佑。

潘佑乃是江南降臣,早年仕於李氏,爲韓熙載所賞識,舉薦於南唐中主李璟,當初既是南唐江北士人集團的一員,也是由韓熙載主持的那場江南改革中的一名堅定支持者。

只不過,那時的潘佑年輕,地位不高,韓熙載改革在江南勳貴、士族集團的反撲中宣告失敗,南唐也沒能逃脫被大漢一統的宿命,反倒是由大漢朝廷主導的對江南利益階層的改(清)革(洗)中,韓熙載實現了他的政治主張,而潘佑在其中,也有不錯的表現。

韓熙載死後遺奏中,還不忘舉薦潘佑,說他專心致志,勇於任事。潘佑的仕途,由此更進一步,曾一度擔任中書舍人,參與到朝廷中樞事務中。

不過,由於潘佑後來的一些政治主張,過於“復古”,雖有些道理,也能邏輯自洽,但不合實際,最終不爲劉皇帝所納。

再加上潘佑性格孤僻,人際關係處理極差,好鍼砭時事,得罪了不少人,又面貌極醜,爲人所厭惡,而他雖出生於北方,但江南的出身,始終與朝廷北方出身的貴族、官僚們隔着一層,可以說是上下厭棄。

還是趙普初爲相那些年,地位權勢都不穩固,需要培植勢力、網羅人才,不時地維護提攜,方纔使潘佑在朝中有立足之地。

不過,潘佑卻頗爲憤滿,覺得在朝中有志難伸,甚至對劉皇帝拒絕他的主張有所怨言,察覺到他那些危險的情緒,再加上潘佑的主動請求外放,趙普果斷同意了。

在開寶十年那場波及整個黃河中下游的大水中,潘佑先是接過濮州那團爛攤子,三年之後,調任汾州,後又續任鄜州、柳州、黃州,兜兜轉轉十幾數年,仍在知州的職級上打轉,絲毫不得進步。

顯然,是遭到了一定打壓的。當然,這其中潘佑個人的因素很重,這個人脾氣太臭了,一點都不講究人情世故,雖然一心做事,也喜歡就事論事,但就是不合羣。

而潘佑孤傲的性格在其爲政中也被放大了,政風剛勐,不懂緩和,不願使用一些更聰明的手段,每到一任,除了與同僚搞不好關係,還往往會得罪一大批利益階層,不管是勳貴子弟,還是地主豪強,乃至平民百姓,只要犯在他手裡,就是一副六親不認、依法論處的態度。

花花轎子人人擡,而潘佑一方面把擡轎子的人給排斥,另一方面又不斷地觸動那些饕餮的利益,豈能得好。若不是這個人有些背景,也積累了一些資歷,早就被打倒了。

這其中,不是沒人針對過他,只是潘佑也確實潔身自好,又父母早亡,兒子早夭,女兒遠嫁,親戚也從不來往,女色也不近,貪財就更別說了,身上就彷彿罩着一個讓人無法下嘴的龜殼。

至於構陷攀誣什麼的,其中的政治風險太大,潘佑可是一個“光腳”的,以其性格,一點小事,能給你鬧得比天大。

因此,十多年來,潘佑歷任數州,當地官員士紳都是日夜盼着他日期結束,趕緊滾到,跟遇到瘟神一樣。長此而往,潘佑成爲了天下頭一號的孤臣,而關鍵是,這個孤臣,也並不爲劉皇帝所欣賞,潘佑的仕途際遇如何,可想而知。

而就任地方,除一開始的濮、汾州之外,都是老少邊窮地區,能保留一個州府級別,都不是那麼容易的。

事實上,在趙普辭相後,潘佑的政治生涯已經接近結束了,此前潘佑沒有遭受重大打擊很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他被看作是趙普的親信,又在中樞待過,說不準還有什麼隱藏的關節。

但人的際遇,總是變幻莫測的,一場席捲全國的吏治整飭浪潮過後,潘佑以過去上下皆知的表現,毫無爭議地屹立不倒,甚至被朝廷樹爲典型,大力宣揚。

這等時候,積累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一道詔令下,潘佑直接被從黃州任上提拔爲淮西布政使,接替被砍了腦袋的前任。

履任不足一年,恩相復任,稅改大朝廷洶洶而來,又被擬調京畿,成爲天下第一道,主持改革推進工作。一年之間,從一個小小的潘黃州,成爲名聞天下的潘使君,其中的際遇,實在讓人咋舌,驚爆眼球。

當然,這首先也是得到了劉皇帝認可的,以他對稅改工作的重視,對於京畿要地,是不可能讓隨便一阿貓阿狗上任的。

此前,也是經過一番考察的,在過去的十多年中,潘佑實現了一個從務虛到務實的轉變,爲政雖被人批評爲“苛勐”,但一切都依法律條文,幾乎沒有任意自專,政治主張也不再像過去那般理想化,辦事操切,但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是一個敢於做事,能做成事的人。

改革是一項得罪人的事,需要頂着各方面的壓力,在這一點上,潘佑的素質顯然是不需質疑的。於是,潘使君迅速就任,而京畿道上下的官僚們,苦日子也開始了。

許州,潁昌城,威嚴的司衙內,潘使君正在大發雷霆,拍着桌桉,厲聲道:“限期已至,其他州縣的土地籍冊都到了,鄭州爲何還不到?”

第73章 安東大開發4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444章 揣測者第150章 聽政第448章 還是太子立場堅定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45章 靖江軍第147章 德勝渡第459章 挫折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3章 新皇詔制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3章 田畔問對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49章 醫政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452章 皇孫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271章 青年驍將第78章 召還二郎?第328章 默認第128章 治安問題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61章 南北之爭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62章 二代勳貴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28章 澧陽之戰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48章 耿崇美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87章 兄弟世宗篇25 宗藩新約第39章 連夜南進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28章 劉承祐的想法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61章 趙二爲官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第98章 山道第32章 天子上門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187章 北疆流犯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99章 兩個人才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158章 劉昉的下一步工作安排第66章 商業互吹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第93章 班師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374章 善待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241章 “戲言”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53章 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