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矛盾

潘佑的長相確實是讓人不敢恭維,發起怒來,則更添幾分震懾,一干京畿道的官僚們大都垂着腦袋,不敢直纓其鋒。儯

趙普推進稅制改革,是從人事調整開始,從中樞到幾個試點道州,換了一大批人,大部分還都是明晃晃打着“相黨”標籤的趙普舊吏,攬權之猖獗,吃相之難看,讓朝廷上下側目不已。

應有之義,一大批彈劾章程,紛至沓來,扎堆往劉皇帝案頭送,說趙普用人唯私,培植黨羽,排斥異己,傲慢之志日益驕固,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如此云云。

當初盧多遜在朝之時,就經常拿來這些來攻擊趙普,如今,又被朝臣們拿來用了,而這一招一向好用,潑髒水的成本從來很低,甭管有沒有效果,先用了再說,至少得讓皇帝知道他們這些朝廷棟樑的意願。

雖然劉皇帝任用趙普,給他放權的意向很明顯,但是,皇帝畢竟老了,猜忌心重,未必就真的放心趙普如此這般的斂權法,也許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呢。

不過,他們的算盤,顯然沒能打響,面對羣臣的洶洶攻訐,劉皇帝反倒更加放心了。正因有這麼多人反對趙普,他才更需要自己的支持,而年老的趙普,也難再對皇權造成什麼實質的威脅了。

更何況,當初趙普面聖之時,君臣倆已然達成了默契,改革是需要有足夠的權威的,而這份權威的來源,最爲關鍵的一點,就在於人事組織權力上,人事問題理順了,有足夠多的符合要求的人手去任用,各項事務方能順利推動。

另一方面,趙普重新拜相,也需要通過這一系列的調整,重新樹立權威。畢竟離朝兩年多,影響力雖在,較之當年終究有所不如,從朝臣們的反應就可得知,如今可沒有盧多遜那等扛起“抗趙”大旗的狠人,但攻擊依舊接踵而來。權力這東西,一旦丟失了,想要回到從前,是極其困難的。儯

因此,對於趙普復相後進行的一系列措施,劉皇帝也依着此前的默契,持默認態度。甚至於,面對那些彈劾的章程,還嫌棄朝臣們浪費紙張。

當然,給趙普充分的信任以及這麼大的自主權,是基於一個前提的,那就是得做出成績,要有切實的行動,要讓劉皇帝看到稅改的有效進展。

而趙普在這方面,一向是不會讓劉皇帝失望的,三個月的時間,在初步做好人事調整之後,緊接着便把難產已久的新制規定正式頒佈出臺。

事實上,趙普這也有點摘桃子的嫌疑,畢竟此前在大的方向上,李昉率羣僚已經討論得差不多了,只差一些細節,而趙普做的,也只是在李昉的基礎上,進行完善細化,將有爭議的確定,遺漏的補充。

與趙普一般,潘佑經過述職,接受趙普的親自授意,到任京畿後,便立刻着手推動稅改各項工作,而他的做法,也同樣是從人事調整開始。

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的前兩把火便燒到了京畿道治下的官僚及豪強身上,理由也很強大,繼續延續朝廷“反貪除惡”大政,在此事上,潘佑做得是得心應手。要知道,在劉皇帝還沒有掀起全國範圍的吏治除惡運動前,潘佑就已經這麼做了,並且堅持了十多年。

這一回,位高權重了,幹起來依舊是風風火火,不留任何情面,其中,除了對京畿治下官僚們的整治外,還把馬邑侯党進的侄子抓起來祭了旗,誰求情也沒用,潘佑就是拿着皇的話以及大漢鐵律說事,氣得党進在府中大罵。儯

潘佑爲政“酷烈”之風,再度讓人側目。第三把火,則放在了土地清丈上,對治下各級官吏在作風上提出了嚴格要求,在目標上制定了明確標準,尤其在朝廷頒佈新制後,對其中要求的各地官府詳細田畝多少,更是積極落實,要求治下各州府縣在中秋以前,把治下有多少田畝悉數查清上報,甚至不惜口出威脅之語,不能按時完成任務者,罷官奪職。

在潘佑如此高壓鞭策下,京畿道治下各州官府,哪敢怠慢,即便心中不滿,也不得不按照他的政令,完成清丈田畝的限期任務。畢竟,潘某人如今正當權,上頭又有人,強頂壓力是不現實的。

於是乎,京畿治下,許、汝、懷、孟、陳、蔡等州的田畝籍冊都按時地送抵潁昌,交由司衙審閱,唯獨一個鄭州,遲遲未到。

如今,已是十四,在各地士民百姓,都在準備歡度中秋之際,京畿道司的官僚們卻不得不繼續操持着公務,被叫到司衙,對田畝清丈工作進行總結,制定下一步的稅改計劃,順便接受潘使君的訓誡。

而潘佑,首先就拿鄭州遲慢之事開炮了。鄭州可不是一般的地方,京畿道下,除了兩京之外,就屬鄭州稱雄了,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優勢,人口土地都佔全道前列,又處於兩京之間,還曾是舊道治,遠不是如今的治所許州能夠比擬的。

對於潘佑而言,鄭州的遲誤,就是不尊上命,怠慢公務的表現,洛陽、開封兩京,礙於現實因素,職權有限,不能節制,捏着鼻子認了也就罷了,你鄭州也敢自行其事,不把司衙的指令當回事,就太驕橫了。

因此,毫無顧忌地,便當着衆僚屬的面開噴。不過,看着潘佑“氣急敗壞”的模樣,一干京畿道司官員們,卻持一種看戲的態度,甚至有人露出幸災樂禍的表情,只是在潘佑目光所及之時,有所收斂。儯

有人站出來和潘佑打擂臺,這再好不過了,幾個月間,京畿道官場都籠罩在潘佑的“淫威”之下,官僚們可謂度日如年,滿腹怨艾,但都敢怒不敢言。

如今冒出個鄭州,自然是深孚衆望,雖然大多不知鄭州那邊的具體情況,但都有一個心聲,希望事情能鬧大,越大越好。

鄭州地方特殊,知州的身份也同樣不一般,那可是朝廷正考出的狀元,又深受皇帝陛下與太子殿下的信任,你個貌醜如豬的潘佑算什麼,走了狗屎運的小人酷吏罷了。

在鄭州問題出現的第一時間,在同樣就職久的知州李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他已經被京畿道的官僚們給“統戰”了。

ωωω★тtkan★¢ ○

衙堂間,一干僚屬不說話,似乎都等着看潘佑的笑話。還是由潘佑新提拔的一名僚屬,爲解恩主的尷尬,小心翼翼地稟道:“回使君,李知州來報,言稅改之事操切不得,田土清丈,費時費力,要想得出詳準結果,需要充裕的時間。希望道司能夠寬限時日......”

“寬限時日,那要寬限到何時,是明年,還是後年,還是十年八載啊?”潘佑冷笑兩聲,當即斥道:“自朝廷決定改制以來,進展始終不前,陛下曾講過,就是因爲有些官員,心懷不滿,陽奉陰違,刻意遲滯,意圖對抗大政方針。看來,我京畿道還是有此類人等,不遵上意,不從上命。

此前,若因爲朝廷未曾頒佈明制,不知如何處事,尚可理解,如今制度已定,大令已發,還不知醒悟,人浮於事,尸位素餐,我看有些人的官是該當到頭了!”儯

聽潘佑如此說,一干人等都有些噤若寒蟬,這潘使君還是一如既往啊,根本不把李沆放在眼裡,看這意思,是要整治李沆啊......

雖然不少人抱着看熱鬧的心態,但見潘佑態度如此激烈,還是不免心中打鼓,這李沆,能頂住潘佑的壓力嗎?

在衆人疑思不斷之時,一道悠悠然地聲音打破了潘佑的氣勢壓制:“使君此言,有失偏頗吧!”

說話的,是一名中年官員,衣着光鮮,氣度不凡,其人乃是京畿道佈政副使李守元,這是始安侯李繼勳的次子。

目光投向李守元,潘佑收起了那副大怒姿態,淡淡地問道:“哦?不知李副使有何見解?”

“不敢!”李守元同樣淡定地拱拱手,而後道:“下官只是覺得,李知州的提議,很合實際,也是認真做事的表現。京畿道田畝衆多,情況複雜,要想釐清土地數目,本該按部就班,細緻調查,急切爲之,只會事與願違,給上下造成諸多麻煩與不安。

使君高居衙堂,發號施令,威風八面,卻不知下面官吏們做事的難處。如今正處秋收時節,內外忙碌,百姓忙於收穫莊稼,官府忙於統籌計稅,能抽出一定的人手與時間清丈田畝,已是不易,使君若一味地催促逼壓下屬,這事情豈能做好。儯

使君威風所及,羣僚不敢抗拒,但諸州所報籍冊,難道都做到位了嗎?都妥當嗎?下官敢斷言,其中必有爲完成使命,而囫圇求成者,這樣的籍冊,必然問題重重,要之何益?

何況,京畿道雖是第一批稅改道州,但新政施行,也需要時間,既有之稅賦也當按時收繳,倘若因新制耽誤了今年舊稅的收入,屆時使君也不好向朝廷交代吧......”

()

.

第1817章 搖人?大漢一併接着第9章 鳳翔戰況第126章 近臣之殤第378章 東水門外第77章 吏職變動第329章 陽翟大地主第303章 兄弟之間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310章 海路主將第132章 不惜代價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95章 效果已顯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159章 亂情世宗篇25 宗藩新約第68章 湖南亂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132章 做媒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轉移陣地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67章 滿廷反對亦無效第364章 過韓府第70章 大禮第176章 雍王第112章 幸災樂禍第80章 京觀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80章 京觀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232章 西域形勢一片大好第1771章 襄陽王第73章 紙上談兵第357章 宮廷與宗室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129章 漢師伐蜀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70章 同州之戰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2052章 回京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45章 治安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3章 臺懷之事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1674章 爆發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56章 南平王讓朕好等啊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128章 蜀中亂象第101章 這就是開寶盛世?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18章 詔議國策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2章 父母兄弟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75章 西北邊報第31章 送行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192章 遼帝南狩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127章 不允第81章 內外變動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457章 鄭州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115章 冬月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311章 李沆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124章 幽燕事了(續)第135章 韜光養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