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改革深入

bookmark

京畿道的紛爭,隨着宰相趙匡義親臨潁昌城,一番調解之後,兩使之爭,終於落下帷幕。在京畿道司衙大堂上,趙匡義代表朝廷發表一番康慨陳詞,親自向京畿官僚們傳達朝廷的意志,闡述稅改的意義,並表明朝廷堅定的決心。

經過趙匡義這一番講話,京畿官場圍繞着稅改而發生了一系列明爭暗鬥,也被強行劃上一個休止符,接下來的工作重心,一切都改圍繞着新稅制的施行而展開,趙匡義表達得很明確。

對於此前掀起政爭的潘李二人,趙匡義是各打五十大板,代表朝廷訓斥了一番,但在講話結束之時,布政使潘佑的嘴角是掛着明顯笑意的,讓一些人更覺面目可憎,不過,潘佑自然不會在意的,在這場紛爭中,他顯然是勝利者。

至於趙匡義言語中的偏向,以及一些隱晦的警告,潘佑就更不在乎了,本就不是一個政治派別的,也壓根兒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趙匡義雖然擅權謀,但文人習性很重,喜歡也是那種儒雅賢臣。而潘佑雖是文臣,但毫無文人風骨,心性情孤僻,再加上那張醜陋的面孔,都是趙匡義不喜的。

不過,趙匡義的好惡,對於潘佑而言,根本無關痛癢,你雖是勳貴之後,宰臣之尊,高居政事堂,但對潘某人還沒有多少節制力。

趙匡義潁昌一行,最大的作用,便是讓京畿道上層的改革思想達成了短暫統一,不論心思如何各異,但面子功夫是做足了的。並且,給他們劃了一條紅線,那就是影響改革進程的鬥爭,朝廷是不允許了,誰觸犯,朝廷便發落誰。

當然,表面上呈現的東西,真假難辨。而在私下裡,趙匡義把李守元叫上,好生警告了一番。趙李兩家的關係擺在那裡,對李守元,趙匡義也沒有絲毫客氣,而是直言其事。

你在京畿道搞的那些小動作,耍的那些小聰明,朝廷的袞袞諸公是心知肚明,只因爲行事沒有過於出格的地方,方纔沒有施重手懲治。

但是,倘若不知收斂,一意孤行,那朝廷也絕不姑息。在稅制改革之事上,朝廷論跡不論心,只要對改革造成了實質的阻礙,那就是罪過。

因此,繼續與潘佑在京畿道對抗,絕沒有好下場,也不值得。趙匡義一番嚴厲的訓斥,有如一盆冷水澆在李守元頭上,也把他心中暗藏的一點冀望徹底擊碎了,失落之餘,還不得不誠懇認錯,表示受教。

說到底,潘佑與李守元之間,最根本的矛盾,還是權力之爭。畢竟,李守元曾經一度以京畿道下一任主官自居。而選擇把稅改作爲政爭的武器,在上邊大做文章,甚至有激化矛盾的嫌疑,這自然難爲上面容忍。

至於稅改對既有食利階層帶來的衝擊,自然是有的,但對於趙、李這樣的勳貴家族而言,並沒有想象中的大。畢竟,如今大漢的勳貴們,利益來源衆多,土地產出固然重要,但還有諸多其他產業作爲補充。

朝廷進行稅改,不過加點稅罷了,又不是剝奪土地所有權,不觸及根本,那就有妥協的餘地。更何況,大部分的勳貴,都有一定自有的“免稅”額度,這是朝廷的恩賞,並沒有剝奪,即便有損失,也是超額的土地,這些本身就是額外利益。

因此,大漢稅改,反應最激烈的,絕不是這些上層權貴,而是那些中下層地主階層,他們纔是朝廷主要針對對象,而新稅制的分配平衡作用,也是針對這些人的。

當然,即便是上層權貴,也不是所有人都有一個清晰的頭腦,對稅改有準確的認識。損害他們的利益,就有如割他們的肉,做出些愚蠢湖塗的舉動,也不會讓人意外。但至少像趙、李這樣的公侯家族,顯然不會像一般人那般,汲汲於那地土地利益。

經過一番徹談,趙匡義給了李守元兩個選擇,一是收起所有小心思,留在京畿道,積極配合潘佑施政,完成朝廷交待的稅改任。第二就簡單了,調離京畿道,到其他地方任職。當然,還有第三條路,那就是繼續當前的做法,結果就不是李守元所能承受的了。

而李守元沒有多少猶豫,很從心地選擇了第一條路。畢竟,第二、第三條,損失實在太大了。至於第一條,則在心理上需要克服一道難關,因爲那無異於向潘佑那廝繳械認輸,那對李守元個人的威望是會有一定打擊的。

不過,大丈夫當知進退,能屈能伸,對於李守元這樣的勳貴精英而言,做這樣的選擇,也不算困難。再加上,總不能把趙匡義也給得罪了吧,這可是如今他們這個政治團體中的核心人物了。

而對其決定,趙匡義還是比較滿意的,若是此人冥頑不靈,他一時還真拿他沒什麼太有效的辦法。另外則是,京畿道這可是要地,還是需要自己人的。

最後,趙匡義還是向李守元透露了一些玄機,讓他們眼光放長遠一些,要往前看。甚至直言,潘佑這個布政使,就是一把刀,用來破除改革阻礙的,在稅改完成之前,誰觸其鋒芒,都只有頭破血流一個結果。

而一旦等稅改結束,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必然不會久居其任,到時候,機會自然就來了,實無必要在這種上下矚目的敏感時候與他糾纏。

有趙匡義這番教誨,李守元這才放下心來。甚至於,服軟服得很徹底,親自去找潘佑,違心地向其道歉,並且在趙匡義講話後,當中表態,將堅定信念、失志不移地推行新制,不負朝廷所託,誰若敢在改革之事上不盡力甚至陽奉陰違,那就是與他李副使爲敵......這立場變化之靈活,實在讓人歎爲觀止。

而經過趙匡義潁昌一行,京畿道的稅改工作有了突破性發展,進程大大加快,畢竟道司上層最大的一股勢力代表,採取了暫避鋒芒的妥協選擇。

在這個背景下,開寶二十四年的秋冬季節,整個京畿道各級官府,在潘佑大令下進行了一次總動員,上上下下都投入到新制的學習教育,以及核心的土地清丈工作中。

在今年秋忙結束,在保證舊稅收取工作平穩的同時,道司抽取了大量人手,投入到轄下土地的清丈之中,自北而南,一道道“捷報”不斷傳到潁昌。

而這一次的土地清查結果,可比前次中秋節前的統一,要完整得多,畢竟,有了更充裕的時間,也有了更大的壓力。

而這份結果,也讓潘佑再度認識到了,他手下這些官僚們湖弄上級的能力。要知道,新上報的土地籍冊,彙總的後的數量,比之中秋節前那一次,是倍增......

到開寶二十四年冬末之時,京畿道下轄諸州田畝的清丈,已大部完成。但留下的尾巴,對潘佑而言,仍是一塊硬骨頭。

那邊是,治下那些權貴們的土地情況,在此前的工作中,一直都不是重點,在道司的默許下,各級官吏也都有意識地避開,採取先易後難的對策。

但是,當中小地主所擁田畝入冊完成後,潘佑也不得不把目光投向那些權貴之家,這道難關,是不能不闖的。

當潘佑正式下達對權貴土地進行清丈之後,也意味着京畿道稅制改革進入更深的層次。

第308章 新貴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185章 趙礪案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132章 不惜代價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36章 西面來人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222章 閹宦之慮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492章 事發第2054章 太宗篇1 變天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365章 看衰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359章 上元之夜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217章 幽州行營第85章 安心第9章 寫得不錯!第59章 睡王上位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35章 坐不住了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126章 問罪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339章 那一腳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23章 室韋女真一番戰終,宗親無特權第183章 李相爲帥第195章 漳泉獻地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漢伊六次大戰第44章 箇中弊端第100章 梁山濼第36章 西面來人第268章 西縣第33章 兩廣運動第87章 亦有其憂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285章 吃酒烤肉議荊湖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30章 收穫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306章 爲了統治需要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123章 幽燕事了第368章 榮寵第275章 當與衆樂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101章 大整軍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404章 冬夜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151章 凋零第1790章 憂勞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393章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71章 兵臨壽春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第62章 二代勳貴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30章 收穫第249章 樞密院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