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相對公平

bookmark

「聽起來,成效似乎不錯啊!」感受到趙普言語中的肯定,劉皇帝也露出了點笑容,問道。分

趙普稟道:「根據鄭州、京畿道的彙報來看,結果符合朝廷預期。去年攤牌分秋稅,原武縣應收取錢糧折價在21000貫。而今年,根據新制收取,改爲按田土納稅,收取的稅錢,已有22400貫,每畝地收取約56文錢。」

趙普簡單地報出了一份數據,不過,卻帶給劉皇帝一絲疑惑:「1400貫,對於一縣來說,似乎不少了。不過朕總感覺,這稅收的增益,並不是很明顯嘛,朕原想,縱然不成倍,三、五成總有吧,這估摸一算,還不到一成吧!」

聞言,趙普不慌不忙地解釋道:「陛下,兩種稅制,收取的原理完全不同,因此不能簡單類比。新增之稅,來自於那些有產多地者,來自無地、少地者的稅源則大大減少,而這部分人,則是此前兩稅中的主要納稅人,這一增一減,有所衝抵,因而較之往年,整體增益不是特別明顯。

另,新制推行落實,原武縣還是頭一例,雖爲全國開端,但也僅僅做了個大概,各項規定猶需貫徹完善,原武縣仍有潛力可做挖掘」

聽他這麼說,劉皇帝終於點了點頭,算是認可了這個說法,想了想,繼續問道:「朕推行新稅制,除了希望改善財稅收入之外,最根本的目的,還在減輕小民負擔,儘可能實現稅制公平,在這方面,原武縣呈現的結果如何?」

聞問,趙普再度拱手:「陛下,以去今兩年秋稅對比,已有比較直觀的變化!」

「說來聽聽!」劉皇帝立刻來了興趣,做出一副認真聆聽的模樣。分

趙普頓了下,然後從容稟道:「經過測算,原武縣去年秋稅,每丁需繳約在524文,新稅制下,擁田10畝以下者,每丁只需繳140文;10-30畝者,每丁210文;30-60畝者,每丁336文;60畝-100畝者,每丁466文;100畝以上,每丁稅錢約在746錢

這些數據,雖然並不完全準備,測算也忽略了許多其他因素,但卻已能反映出一些情況。新稅制下,少地農民的負擔比之從前,是大大減輕了的,家中人丁若足,分擔下來還要更地。真正加的,是百畝以上地主,擁有田土越多,負擔越重。但這些人,本就是稅改針對的目標!」

「民間反響如何?」劉皇帝問道:「原武百姓是何反應?」

趙普答道:「自然是褒貶不一,貧者樂之,富者怒之。不過,總體而言,民情大悅,對於中小地主而言,需繳稅錢少了,於其有利,自然擁護。至於少部分人利益受損,卻並非傷及其根本,大勢所趨之下,也不得不服從大局!」

聽趙普這麼說,劉皇帝卻以一副冷靜的姿態,緩緩道:「但趙卿口中的少數人,卻掌握着天下大部分的權勢、財富,比起普通的黎民黔首,他們掌握更多的話語權,甚至他們纔是大漢統治的基石,朝廷能夠完全忽視他們的訴求嗎?」

劉皇帝突然來這麼一句話,趙普微訥,忍不住擡眼望了劉皇帝一眼,老眼中露出一抹驚疑,這什麼意思,老皇帝不會這就打退堂鼓了吧。

不過,劉皇帝接下來的話還是安了趙普的心,只聽他冷冷地說道:「既然佔據着這麼多資源,享受着常人無法擁有的特權,卻還要一味地寄生在大漢軀體上吸血,要與民爭利。意圖與國休慼,卻在實際作爲中不思回報,不願承擔基本的責任,這樣的統治基石,要之何用?分

顯然,人性總是貪得無厭的,僅靠他們的自我覺悟,是很難做到的。道德的約束力,總是有限的,甚至是無用的,真正有效的節制,還得靠朝廷,作爲仲裁者,通過權威手段,予以調整,重新分配,做到朕常說的,相對公平

「陛下英明!」劉皇帝言罷,趙普立刻恭維道。

其他的趙普不管,也不願多想,只要劉皇帝這裡不變卦就行,否則他趙老相公的處境就尷尬了。

「新稅制,就沒有其他問題?」沉吟了下,劉皇帝又突然問道。

沒有問題,顯然是不可能的。趙普沉默了下,方纔道:「反應最爲強烈的,大概還是田畝只論多少,不分貧富了。

鄭州彙報中,着重提到,對於貧田、富田同等納稅,許多農戶,都有怨言,畢竟不同的田土,產出不同,卻繳相同的稅,自然心緒難平。擁沃土者欣喜,據貧田者不服。」

「這是可以想見的事情啊!不患寡而患不均啊!這些小民能看的,大抵也就是這些,即便稅賦比起往年已經有了極大的減輕!」劉皇帝感慨了一句,還是忍不住詢問道:「真不能按土地貧富分等納稅?」分

在大漢的新稅制中,土地作爲核心納稅依據,得到了充分體現,而最爲核心的一條,便是按照田土數量分等。

在此前的商討中,也有不少人提出,除了數量,土地的貧富狀況,也當作爲計稅標準之一。畢竟,大漢穀物的畝產在各地差距還是很大的,貧田畝產不過一石,富田有的則能達到三石之多,因此,若爲公平計,針對土地質量進行計劃標準的劃分,也是很有必要的。

不過,在這方面,趙普堅決地反對。理由同樣很明確,那便是土地的肥沃與貧瘠,並不是那麼容易區分了,若以此參考,改革的工作量與難度將大大增加,並不利於推行。

何況,僅僅是清丈田畝數量,都是困難重重,若再加上土地質量,其中的麻煩便讓人望而卻步。在趙普看來,政策除了要考慮其公平,還要考慮其可行性。

若是搞得太複雜,也給了官僚地主們上下其手的機會,給他們更多操作空間。趙普甚至給劉皇帝舉了個例子,以田畝數量分級納稅,地主們或許只是想方設法隱匿土地數量,但若加個土地貧富,那麼把富田計作貧田,用以逃稅,便是可以預料的,而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是很難查驗的。

而對於一般農民而言,若是不法官吏,將瘠田計做富田,則成爲變相加稅。雖然只是趙普提出了一些假設,但劉皇帝也清楚,一旦施行,便很可能成真。

沒有什麼絕對公平,能做到相對公平,就已經很難得了。分

此時,當劉皇帝再度問起,趙普的態度依舊堅定:「老臣還是那句話,不甚可行!」

看着板起臉的趙普,劉皇帝笑了笑,擺手道:「那就不提此議了!」

「就目前看來,原武縣的稅改,算是基本成功了,可以就其經驗,加以總結推廣了嗎?」劉皇帝盯着趙普問道。

「眼下,朝廷收到了只是道州的彙報,具體情況,還需等專使深入調查瞭解,收集情況,繼續討論完善後,再行擴大推廣!」趙普有些保守地說道。

對此,劉皇帝想了想,還是點點頭:「你的考慮是正確的!朕還是有些心急了,此事既然急不得,還是按照你的想法推進吧!」

「多謝陛下信任!」趙普立刻表示道。

「朕知道,稅改推進到如今的地步,最大的問題,還在土地的清理上,在這方面,如需幫助,朕可以讓皇城、武德二司加以配合!」劉皇帝又提到一點。分

對此,趙普老眉稍微皺了下,方纔含糊着拒絕:「陛下,老臣認爲,以有司目前的能力,局面還是在掌控中的!」

「呵呵」劉皇帝笑了笑,也不再多提了。

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452章 皇孫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89章 威壓王帥第385 禮賓館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364章 過韓府第119章 難審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61章 南北之爭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72章 磁州賊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124章 辭表第196章 楊邠案(4)第349章 邊情第21章 捷音已先來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345章 剝削者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136章 收一將,納一妃第91章 王峻驕狂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47章 陶谷自薦半島史話·奇葩第2053章 終章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344章 打個賭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151章 凋零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356章 磨礪與考驗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82章 矛盾第1779章 四王畢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第159章 亂情第7章 貴戚解權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37章 朝堂上的紛爭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30章 陳橋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104章 在真定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151章 聽政2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2章 王、鄭二公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16章 態度迥異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31章 功成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60章 皇后進言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151章 凋零第112章 幸災樂禍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77章 潘美請纓伐安南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121章 登乾元第30章 “寬刑簡政”第65章 開封府尹的問題第277章 軍政安排第360章 主持善後無題第279章 當年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