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良苦用心

bookmark

“趙卿,這潘佑也算是你的門人了,今春上計,京畿道讓他親自來京述職!”劉皇帝又冷幽幽地對趙普吩咐道:“劍南道可是重地,劍南的穩定,關乎到整個西南,屆時,你可要好生與他交待一番,做事除了雷厲風行、敢作敢爲,還需要講究方式方法!”

劉皇帝都這麼說了,趙普哪裡還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心中默默爲潘佑嘆息,他的做法,終究是觸了劉皇帝的黴頭。

劍南道之任,既是重託,也是重負,幹得好,同京畿道一樣卓有成效,那麼既往不咎,倘若出點岔子,那就是新事舊事,二罪並罰了

劉皇帝大度的時候能容百川,但小心眼的時候,那也是能記恨一輩子的。潘佑其人,也算精明強幹,克己奉公,屢屢上達天聽,但傳到劉皇帝耳中的,卻總不是什麼好消息,帶來不了好印象。

劉皇帝的用人原則,向來是用才用德,纔在德前,過去也有數不盡私德有虧的大臣,位至宰相的都有,但劉皇帝用得從來順手。

但像潘佑這般,始終讓劉皇帝感到彆扭的,在大漢,大抵唯有潘佑一人了。同樣是不畏權貴、廉潔奉公的典範,也同樣出自江南,看看河南道副使鄭起,人家是什麼名聲,顯然,鬧到這種舉世厭惡的地步,潘佑自身的問題同樣很大。

不得不說,也就是劉皇帝了,換作其他任何一個帝王,只怕都難長久容忍潘佑的存在。太子劉暘雖一直以寬厚容人著稱,但事實上,論器量與胸襟,他比劉皇帝差遠了,劉暘的寬容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受文化教育的影響,孔孟之道,在潛移默化中要求約束着他。

趙普在心中默默爲潘佑嘆息,不過理智地沒有再爲其說話,以免刺激到劉皇帝,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此時的劉皇帝有些敏感,尤其在剛剛摔了這一跤之後。

思索了下,趙普又請示道:“陛下,京畿的大局還需維護,改革的成績還需保護,潘佑若去職,當以何人繼之?”

這些年,在大漢諸道主官的委任上,基本都是由政事堂及吏部遴選、考評、廷推,擬定人選後,再向劉皇帝批准,一般而言,對於廷推的結果,劉皇帝是不會駁斥的。

但有四處地方例外,是必需得到劉皇帝認可,由劉皇帝親自委派,那邊是京畿、河南、河北、河東四道,這一點,貫穿劉皇帝整個統治生涯,即便是在放權時期,也沒有變過。

顯然,不論大漢帝國的版圖有多大,在劉皇帝心中,最爲核心的統治地區,就在這於這四道,這是中心、中原、中國。

趙普清楚其中的道理,因而直接請示道。對此,劉皇帝略作思忖,道出一個人:“惠國公宋延渥!以他對京畿道的熟悉程度以及威望,應當足以彈壓當地,保證稅改的順利推進吧!”

趙普點了點頭,拱手附和道:“惠公德高望重,足堪大任!只是,聽聞惠國公此前身體不爽,不知能否承受京畿政事俗務的繁累!”

劉皇帝眉頭稍微皺了下,偏頭看着劉暘,支使道:“朕身體不便,你替朕去惠國公府拜訪一下你姑父,慰問一番,看看他的身體狀況,倘若沒有大礙,就讓他擇日上任吧!”

“是!”

當初同意用潘佑任京畿道,本身就帶着一定的偶然性,如今隨着潘佑在陽翟搞出那麼一出,劉皇帝又回到過去的節奏了,中原四道主官的選用,還需儘可能地考慮“自己人”,尤其是皇親國戚。

而惠國公宋延渥,顯然是皇親國戚中,威望與能力兼備,同時比較讓劉皇帝放心的人。過去的三十多年,宋延渥沒有太過顯赫醒目的功績,但劉皇帝從來都是把他放在要害地方。

即便宋延渥沒法成行,其他備選的接任者,劉皇帝的選擇大概率還是會從親貴中選。當然,宋延渥再任京畿道,基本已成定局。

甭管宋延渥身體到底怎麼樣,劉皇帝都開口,太子又親自登門去請了,哪裡還有他拒絕的餘地,說極端點,就是擡着棺材也得去潁昌,這一點覺悟,宋延渥還是有的。

“趙卿退下,太子留下!”交待完此事,劉皇帝給趙普下了逐客令。

趙普聞言,如釋重負,當然面上沒有任何異樣,只是很自然地起身,揖身一禮:“陛下保重,老臣告退!”

殿中只剩下父子二人了,又是一陣沉默之後,劉皇帝有氣無力地開口問道:“你知道朕爲什麼會同意政事堂所請,將皇親產業統一納入到朝廷稅制管理之下?”

面對這個帶着點考校意味的問題,劉暘思索了一會兒,認真地分析道:“一者,輿情洶涌,上下都關注着此事,待時而動,如此足表爹一視同仁之心,也可稍加安撫因稅改引發的怨望,保證改革繼續有序推動”

對劉暘的回答,劉皇帝淡淡地笑了笑,而後說道:“都是屁話!”

劉暘怎麼也沒想到,對自己的答案,劉皇帝竟給出這樣的評價,滿臉的愕然。看着他,劉皇帝有些悵然地說道:“你們兄弟姐妹二十三人,算上皇孫,三十餘人,若再加上宗室子弟,人數還要翻一倍。

大漢到如今,也只上下四代,朝廷給宗室的待遇,堪稱豐厚,朝廷供養,每年所出錢糧,已然不菲。如今還算開國初期,國力強盛,朝廷有足夠的錢糧底蘊供養,但五代,六代之後呢?

宗室的規模,只會逐漸壯大,成倍的增長,若維持如此待遇,那將來朝廷供養的代價,將會有多大,你可以自己測算一番!

朕這般做的用意,也很簡單,朕不希望皇室子弟,最終成爲寄居在大漢軀體上吸血的蛭蟲!朕過去對子女的待遇已經足夠優渥,這是朕的愛護之心,這無可厚非,朕打下的江山,子孫享受福澤也是理所當然的。

但如今,朕的想法變了,福廕可以給,但不是沒有限度的。此前是朕的忽視,如今,必需有所改變,今後不只不會增加,相反,倘若對國家沒有貢獻,還要逐代削減,爵位也一樣。大漢的爵祿體系,也需要統一,皇室也不例外!

此事,朕稍後會降詔頒佈,你可以先做好準備!”

聽劉皇帝這番解釋,劉暘愣了許久,終是恭敬一禮:“陛下公心,臣敬佩萬分!”

從國家的角度出發,劉皇帝這番考慮,可謂是良苦用心了,秉政多年的劉暘,自然深有感觸。而倘若如劉皇帝之意,那麼大漢的爵祿體系,也將進一步完善,至少明面上的公平進一步得到保證。

“至於劉曙嘴裡叫囂的天家威嚴問題,同樣是屁話!”劉皇帝淡淡道:“只要皇權穩固,這些許紛擾,那諸多心思,又何足爲道?”

“還有一件事,不知你是否瞭解!”劉皇帝繼續說着:“根據皇城司的調查,楚國公府名下的土地,可有不少,都是近期才由某些人轉讓給他的。

朕這個蠢兒子,不知他心裡究竟有沒數,還是受那點田產利益所誘,甘願被人利用,當這個出頭鳥!”提及劉曙,劉皇帝露出點傷神的表情,感嘆道:“割肉的滋味是痛苦的,割自己身上的肉,就更加煎熬了”

()

第107章 殿試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31章 進軍令第257章 黃花谷之戰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55章 拉開序幕第47章 誘其北上第54章 主動出擊的回鶻人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28章 封疆大吏第190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5章 春闈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173章 馬氏內亂或可利用一下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18章 詔議國策第41章 西域戰況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1678章 保守與擴張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第40章 潞州三傑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191章 趙思綰的背反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70章 衛公辭世第5章 惡劣的處境第128章 治安問題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風波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385 禮賓館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256章 打仗打的還是後勤第158章 河東風雲(5)第2045章 最後的旅途16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241章 “戲言”第18章 請願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442章 金玉滿倉,堆積如山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416章 面試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109章 在長安第199章 潞州來客第136章 趙都帥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1766章 噩耗連連,皇后病危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247章 視察第119章 難審第52章 聯姻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第271章 青年驍將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119章 難審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378章 遼國近況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第79章 滏陽之捷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101章 這就是開寶盛世?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37章 回鶻使者半島史話·奇葩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176章 去鄴都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59章 元臣多鄙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94章 汝公出山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341章 向錢看第7章 貴戚解權第261章 大捷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73章 西北隱患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71章 叛軍勢蹙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77章 渦口之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