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分食

bookmark

陽光下,巡檢司威嚴宏壯的衙前,涇渭分明地肅立着幾支隊伍,方帽皁服的洛陽府捕吏,圓帽褐衣的皇城司探吏,以及尖帽鷹服的武德營卒。

當然,少不了的是巡檢衛士,僅在衙門外,便集中有整整一營的巡檢兵馬。人雖衆而雜,但秩序井然,個個挺身肅立,精神飽滿地在各自長官主事的率領下等候着,注意力都放在那道大開的衙門上。

未己,一道人影出現在衆人的視野中,腳步匆匆,身形略瘦,但那身顯眼的繡華袍表明着其身份,大太監、皇城使王繼恩。

顯而易見的是,此時的王繼恩心情很差,老臉之上盡是陰沉。皇城司下屬的一干職吏們見狀,趕忙殷勤地迎上去,察其色,行禮都比較謹慎。

皇城司的出場陣容還是比較隆重的,四大義子到了三名,王繼恩的養孫也到了七八名,都準備在“老祖宗”的帶領下,建功立業。

作爲皇城使下第一人,王守忠親自攙着王繼恩,小心地問道:“父親,商討結束了?計劃如何,我等當如何行事?”

“把老夫的馬牽來!”王繼恩冷着一張臉。

“是!”不敢怠慢,收到招呼,邊上的馬伕立刻把一匹雄健的大馬牽來,這可是劉皇帝賞賜給王繼恩的御馬。

別看王繼恩是一閹人,年紀也近六旬,但手上功夫一點沒減,很是輕鬆地上馬,兩手勒住繮繩,調了個頭,冷冽的目光在巡檢司衙門匾上停留了一下,方纔吩咐道:“傳令,去康宅!”

密集的馬蹄聲與腳步聲逐漸消失在衙前大街,在皇城使王繼恩的親自帶領下,皇城司下屬的爪牙們直撲西京城內的康宅。

而王繼恩的憤怒,也正來源於此。適才在巡檢司衙中,正是巡檢、皇城、武德、洛陽府四衙主官會晤,針對“康氏逆黨”的逮捕舉行一場聯合行動會議。至於選在巡檢司衙門,原因也很簡單,時任巡檢司統帥的,乃是真定侯曹彬,他的地位最高。

與其說是一場行動會議,不如說是一場分果果的大會,畢竟所有京畿“康氏逆黨”基本已在掌控之中,尤其是那些康氏的核心人物,早就被盯得死死的。

在行動任務的分配上,王繼恩自覺受到了打壓,因爲皇城司的人只是被安排去抄洛陽城內的康宅......

這不能說不是個肥差,畢竟康宅之富麗,王繼恩是親眼見識過的,然而,這也得分和什麼對比。對於康家的情況,皇城司可查得個八九不離十,整個家族在京畿,至少有一半的財富都隱藏在外邊的諸多莊園之中。

至於兩京城內之康宅,固然不墮落豪商之富,但人多眼雜,更多隻是作爲一個幌子。何況,自康寧出事之後,康氏的核心子弟,基本都躲到城外的莊園內遙控指揮,城內留下的,只是些外圍附庸人員。

在這樣的情況下,可想而知,王繼恩更想去哪裡。只是,四個人會商行事,得出個三對一的結論,王繼恩哪怕心不甘情不願,乃至怒不可遏,但也沒法對抗“集體決議”。

曹彬既是一等侯爵,又是朝廷重臣,巡檢司與殿前、侍衛二司不同,都指揮使可是實權的軍職,一般都得罪不起。

何況,曹彬當巡帥,只是因爲暫時找不到其他合適的位置,只能暫且“委屈”他一下,畢竟這曾是當過多年樞密使的老臣宿將,這還不提他與郭氏家的密切關係,在郭柴貴族集團中的重要地位,實在開罪不起。

洛陽府尹呂蒙正,在王繼恩看來,城府有些深,尤會虛情假意,滑不留手,資歷雖淺,但聖卷正隆,不便樹敵。

至於王玄真,正是這匹夫!在垂拱殿外,還口口聲聲,皇城、武德二司要緊密配合,通力合作,一起完成官家交待的任務。

誰曾想,這匹夫轉臉便擺了自己一道,同巡檢司一道,把城外任務給奪了。剩下城內,市裡坊間康家經營的那些產業、貨棧、倉場,他還得與洛陽府分......

思來想去,憤怒難當,得悉情況的義子王守義則提了一個讓王繼恩幾乎腦溢血的建議。同樣憤憤不平的王守義,腦子一熱,向王繼恩提議說,其他三衙不當人,聯合壓制義父,絕不能甘休,莫若遣人秘密將消息通報城外康園,讓康家人做好準備,不管是反抗還是逃亡,壞了曹、王二人的打算......

這個“睿智”的提議一講出,王繼恩直接賞了王守義兩記耳光,並給了一個“蠢貨”的評價。王繼恩這個人,雖然有不少缺陷,越是在高位權位上,暴露得越多,堪稱“得志便猖狂”。

但關鍵時候,腦子從來都是清醒的,康氏可已經被老皇帝親口定性爲“逆黨”了,這等情況下,因私怨而誤公事,甚至去給康氏通風報信,這等想法,不只愚蠢,而且要命。

不過,王守義的建議,倒也非一點用處沒有,至少讓王繼恩從憤怒的情緒中走出來了,而一旦冷靜下來,皇城使便要可怕得多。

一方面默默構思着如何反擊,如何報復,尤其是王玄真那廝,另一方面,則把怒火宣泄在“康氏逆黨”身上。

洛陽城內,在皇城司與府衙的聯合行動中,康氏產業基本無一倖免,輕鬆而迅速地被接管,人員被控制,至於康宅,則更沒有什麼好說的,作爲重點監控地區,是最先被拿下,當然,清查抄家是最後才完成的。

沒什麼反抗,人只逮了些小魚小蝦,倒是康宅內的財產,蒐羅出金銀、珠玉及各種財貨價值達數十萬貫,可謂收穫頗豐。

但也正因如此,王繼恩心中才更加憤忿,康宅內查抄之財貨,王繼恩自然不敢全部私吞,但上繳內帑一部分,剩下的由他與下屬職吏分潤一部分,也是應有之義。

還有康氏其他的產業,王繼恩與皇城司又何嘗不眼紅,這些都還得被洛陽府再過一道手。此事,不只是功勞大小的問題,更有實實在在的利益在裡面......

作爲一介商賈,做到天下聞名,萬商景仰,康氏在大漢也昌盛了幾十年,然而,事實再度證明,再粗再高的樹,也抵擋不住權力之父的砍伐。一朝樹倒,只在頃刻之間,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有四司衙門的聯合行動,短短兩日之內,康氏在京畿內的勢力,幾乎被連根拔起,漏網之魚終究難免,但在京之康氏族人,十不存一。

康家在京畿的大小莊園足有七處,養僕傭僱工佃農上萬,在清查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持械反抗,這也更加左證了“康氏謀反”這一條重罪。

康氏的敗落,在京城內外引發了一系列的反響,但與此同時,一場啃食康氏“屍體”的財富盛宴也隨之展開。

這實在是一塊大肥肉,從劉皇帝給康氏定性開始,除了少部分憂切相關者,大部分人關心的,便已經是如何從這塊肥肉身上咬上一口。似國舅李業那幫人,更是早早地張開着獠牙大口,等待着咬上去。

皇帝與朝廷自然是吃大頭,而相關衙司及勳貴們則拿小頭,吃幹抹淨,是一點骨頭渣子都不剩。並且,不只是京畿,康氏遍佈全國的產業,也很自然地被官府、豪族們盯上,而康氏的子弟、扈從也成爲了下層官兵、職吏乃至黔首立功受獎的目標......

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51章 耿淑妃薨第86章 發落南臣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1769章 影響力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97章 再臨井陘第106章 倒趙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198章 轉折點第264章 孺魏王第96章 言官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178章 祭拜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1713章 機遇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150章 聽政第106章 誘惑第480章 “新對策”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92章 金陵冬寒第15章 荊南來使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171章 金陵政局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255章 雍王犒軍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261章 大捷第79章 大獲全勝第36章 激戰三江口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359章 難以揣摩的心理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35章 唐將空談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114章 大朝會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1811章 歸來第148章 最後一仗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162章 晉公南遊見聞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120章 北伐進行時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25章 擬一份名單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33章 豪強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433章 聖訓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121章 大朝第192章 劉銖案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305章 太子在遼東的最後時間第65章 決議南征第42章 難得積極第70章 衛公辭世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136章 收一將,納一妃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465章 “教匪”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142章 鐵索橫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