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

臘月二十,洛陽也正處於一年最嚴寒的時候,冷到空氣都幾乎凝固。民間尚有煙火氣,而皇城大內,瓊樓玉宇雖被飛雪裝扮漂亮潔淨,給人的寒意卻能直透人心。

垂拱殿內,老邁的皇帝正與年輕的孫兒待在一塊,隨意地坐在火爐邊,擺弄着一張拼圖。陪伴劉皇帝的,乃是太子次子劉文濟,劉文渙自打安西出差回京之後,得到了比過去更多的重視,也忙着進學深造,進宮的機會自然也少了,於是這部分時間暫時被劉文濟給填補了。

地上擺着的,這是一套由少府新制作的圖板,內容是安西、吐蕃、南洋等地區國家與勢力,隨着大漢勢力影響的深入擴張,做出的地圖也更加清晰細化。

就拿吐蕃地區來說,過去在輿圖上的標註,除了那一大片籠統的地域之外,就只有邏些、匹播、漢蕃交界及茶馬通道上的少量城市、堡壘、據點,如今,就比較全面了。

吐蕃大會在今年七月初,便順利召開,並完美落幕,晉王劉晞代表劉皇帝親往邏些主持大會,與吐蕃諸王、諸教、諸部貴族、頭領達成共識,獲得認可,“駐吐蕃大臣”正式成立,劉晞代表朝廷入駐邏些城。

當然,這些只是官方的通報,事實上,在朝廷軍政機構入駐邏些城之事上,劉皇帝還是有些想當然了。從目前結果來看,達成了目的,但過程並沒有那麼和諧順利,並且緊隨其後,激烈的反抗發生了。

吐蕃的反漢勢力,在此次大會之後便死灰復燃了,或者說,只是一些吐蕃部族勢力,進行了對漢態度及立場的轉變。過去不反抗,甚至嚴厲鎮壓屠殺那些反抗大漢的部族,是爲了鞏固統治、擴充實力,爲了能從大漢那裡獲取好處。

盛極一時的吐蕃王朝崩潰後,雖然是四分五裂,部族勢力林立,但總得來說是分爲四大王系,而此番登高一呼,亮明反漢大旗的,便是阿里王系的佈讓王與亞澤王系的亞澤王。

一直以來,大漢對吐蕃的政策,都是恩威並施,剿撫並用,但從近十年來看,已轉變爲以撫爲主,經濟開路。茶馬貿易,也是朝廷對吐蕃施加影響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了,既然加強川黔雲蕃之間的聯繫,產生的利益也惠及相關羣體。

然而,對吐蕃諸勢力來說,茶馬貿易的利益卻不是均分的,其中大部分是邏些王與雅隆王爲代表的吐蕃中東南部部族所獲取。這兩大王系,一個是吐蕃統一之後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一個是傳統的農牧生產寶地,先天條件要優越許多,而大漢的商隊在貿易對象選擇上自然也據此產生傾向。

如阿里、亞澤地區,位置偏遠不說,產出還貧瘠,自然得不到漢商的鐘愛,即便茶馬貿易還是在多年之後輻射到當地,在交易的過程中還要受到東部王系、部族的壓榨,“保護費”總是得交的。

這樣的背景下,隨着時間的推移,隨着利益懸殊的進一步拉大,東西部吐蕃對大漢的態度也越發針鋒相對,其內部的分化也越來越厲害。

而朝廷的招撫政策,又不肯下大力氣,給阿里、亞澤二地的吐蕃勢力恩惠。劉皇帝統治下的大漢,堪稱歷代中央王朝最小氣的,一點都沒有天朝上國的大方與豪爽,給點好處,就得從其他方面找補回來。

或許在劉皇帝看來,沒讓吐蕃諸族年年上供,歲歲不停,就已經是莫大的恩典了。享受不到多少好處,對於西南部的吐蕃勢力而言,對大漢朝廷自然不會有什麼親近之意了。

所謂朝廷背盟毀約,駐軍邏些,只是個引子罷了,真正的原因,還是利益問題。而舉旗反漢,或許也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

因此,劉晞在入駐邏些城,建立駐吐蕃大臣機構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忙着撲滅來自吐蕃各方勢力的反彈,倒也不用擔心在吐蕃日子枯燥了......

不只是佈讓、亞澤二王,還得安撫好邏些、雅隆二王,畢竟,他們也未必樂意劉晞的進駐,尤其是邏些王,這可是他的地盤,他受的影響也最大。甚至於,吐蕃大亂的消息,是與劉晞蒐集上報的吐蕃國情資料一塊上報朝廷的。

吐蕃發生了自附漢以來最大規模的一場叛亂,朝廷這邊的反響卻有些奇怪,建言獻策的不少,但在劉皇帝看來,那一條條“忠言”中,卻暗含對他的譏諷,甚至於很多人就是在看笑話。

那些人,彷彿在說,陛下您一意孤行,要設駐吐蕃大臣,結果鬧出這麼大的亂子,連帶西南都部穩了,叛亂一起,西南數十州府百姓也沒安寧日子可過了,還陷晉王殿下於危險之中。

吐蕃亂了,可威脅到西南腹地安危,南洋是不是可以不打了,安西那邊支援應當酌情減免,分封推進可以暫緩了,勳貴子弟們不必急於出海了吧......

當劉皇帝抱有如此心態時,反應自然也是過激的,直接傳詔,對於那些舉旗反漢之吐蕃亂賊,不論何人,一律嚴厲鎮壓,斬盡殺絕。

整個西南,包括山南、劍南、雲南在內,邊州悉數戒嚴,邊軍嚴格備戰,隨時準備西進支援平叛。當然,鑑於吐蕃特殊的地理人情狀況,大動兵是不可能的,後勤根本支撐不住。

想要解決吐蕃叛亂問題,最好還是從高原內部着手解決,這也是劉晞給的建議,他意圖通過召集向漢之部族,打擊叛亂,同時對叛軍進行分化打擊。畢竟,高原上可不都是反漢者,同樣有一大堆附漢的“帶路黨”。

考慮到劉晞手中只有那“三千”衛隊,力量薄弱,還是從劍南邊州,調集了一萬軍隊西進。並且,劉皇帝還專門給時任劍南道都指揮使的上官正去了一道密令,倘吐蕃事不濟,務必保證晉王安全歸來。

顯然,十一皇子劉曉的死,還是帶給劉皇帝了不少思考,至少開始實際考慮那些身處艱苦乃至艱險地區的子孫的處境,關心他們的安危。

不過,對劉晞的情況,劉皇帝還勉強穩得住,也相信以劉晞的聰明,縱然搞不定叛亂,脫身還是沒問題的。退一萬步,即便事沮,再惡劣一些,身陷其中,那些吐蕃勢力應當也不敢害了劉晞。

拼着吐蕃的圖,劉皇帝的心思自然也的放在那邊,在他的三兒子身上。然而,當收到太子劉暘與宰相趙普聯袂拜見的彙報時,人還未入殿,劉皇帝的心便揪了一下,而眼瞧着二人面沉如水的模樣,他的心情就更往下墜了。

“不會又有什麼壞消息吧!”看二人那嚴肅的樣子,劉皇帝強作笑意,澹澹道。

這可真是噩耗!劉暘忍不住與趙普對視了一眼,二人的目光在空氣中快速交流着。事實上,在來垂拱殿之前,二人便已就劉煦薨逝的情況商量了一番,關鍵是怎麼向劉皇帝彙報的問題。

只是不敢,這可是大漢秦王、劉皇帝的長子啊,劉曉與之比起來,完全不是一個級別,影響更是天差地別。但是,更不敢不報......

商量了一陣,還是決定一起來覲見,誰也不落下,有劉曉之事的教訓,劉暘是不敢再但對彙報劉煦的事了。而此時,面對老皇帝的問話,還是老趙普,句着老腰,幾乎一字一頓地說道:“稟陛下,安東上哀表,秦王殿下,薨了......”

說完,就站在那邊,與劉暘一道裝死。

垂拱殿內的氣氛徹底凝固了,劉皇帝聽得真真的,噩耗之來,迅疾而突然,不像雷霆霹靂,平澹卻直擊人心,在劉皇帝那顆佈滿傷痕的鋼鐵之心上,再撕開一道口子,血淋淋的。

沒問真假,也沒問原因,劉皇帝只是在短暫的恍忽後,淚泛晶瑩,顫着手,指着劉暘,道:“如此,你可安心了吧......”

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297章 心虛第119章 回京第6章 “座談會”第46章 郭榮奏事第14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88章 童謠第348章 文武並舉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410章 槍打出頭鳥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第102章 絕境第262章 賢妃之賢,調整方向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443章 板子來得毫無徵兆第65章 決議南征第44章 聽政湖湘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261章 大捷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321章 瑤女第41章 劉信遭貶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46章 糧與錢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399章 還債第61章 北使南歸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349章 邊情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165章 舊邸第78章 滄州府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353章 信使第21章 黃袍加身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1775章 調整仁宗篇2 正統六年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139章 王昭遠:此乃戰機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371章 殺,不殺?第68章 湖南亂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14章 大論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81章 廝殺漢第18章 侯益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487章 “驚喜”第71章 六合堤上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完結感言第1771章 襄陽王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296章 缺人了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247章 視察第43章 “梳理”、“優化”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21章 西巡第173章 馬氏內亂或可利用一下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137章 終於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