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今非昔比

bookmark

殿中靜悄悄的,氣氛幾乎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劉皇帝那聲質問的尾音仍在繞樑而響,讓人不寒而慄。尤其是劉暘與趙普,從政治智慧的角度來說,這二人是最能明白老皇帝此言中蘊含的東西了。

這大概,是劉皇帝幾十年來對太子說出的最誅心的話,也是最嚴重的質問,比任何直接的責罵痛斥都要深刻。而面對這樣的劉皇帝,這樣的問題,劉暘除了把頭深深埋下,不敢有任何回答,這等情景下,無論他說什麼,都可能刺激到悲傷與猜忌交雜的老皇帝

而面對劉暘沉默的反應,縱然劉皇帝想遷怒於他,衝他發泄,也有些說不了口了。身邊,比劉暘頭埋得還低的便是劉文濟了,一雙手有些無處安放,心中竭力地消化着劉煦薨逝帶來的衝擊。

劉文濟對劉煦自然談不上熟悉,從小到大也就見過那麼寥寥幾次,對面說話可以說幾乎沒有,關係淡薄至此,但劉文濟對劉煦的印象卻是極深的。

這都源於他那個聰明的母親,一直便給他灌輸、分析着朝廷內外的重要人事情況,而在蕭綽眼裡,宗室之中,除了雍王,就是秦王了。如此舉足輕重的皇伯父,就這麼突然死了,劉文濟還不能理解劉煦早逝會給大漢皇室與朝廷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但潛意識也告訴他,很嚴重。

劉皇帝偏頭看了眼劉文濟,面無表情的,已不見絲毫慈祥,目光轉向那面才拼好的拼圖,細膩而整齊的拼縫,就彷彿他那歷經人世滄桑而裂紋密佈的身心。

突然一個動作,狠狠地將圖板掀翻,光滑精緻的圖塊散了一地,驚得殿中所有人都哆嗦一下,幾名宮人甚至乾脆跪下。費力地起身,動作顯得格外笨拙,喦脫見了,趕忙上前扶着。

起身站定,目光稍顯迷離,探着爲顫的手,淡漠地道:“朕知道了!你們去吧,你大哥的後事,依朝制,妥善處置!”

言罷,便在喦脫的攙扶下,有些精神恍惚地往寢殿而去,留下劉暘、趙普二人。此時劉皇帝的背影,越看越覺孤單,越覺心酸,劉曉之死,哪怕心懷愧疚,尚有折賢妃那裡可去,而劉煦之死,放眼宮廷內外,竟是無人可訴,耿宸妃可葬在開封那邊。

“是!”兩名內侍都掀起垂簾了,劉暘方纔反應過來,拱手應命。

“爹。”殿中的氣氛依舊是沉抑的,劉文濟輕輕地喚了聲。

看着規規矩矩、面露疑色的次子,劉暘擡手,拍了下他後背,嘆息一聲:“你先回東宮去!”

“是!兒告退!”

同來同去,劉暘與趙普一道往廣政殿而去,趙普禮節性地落後半個身位,二人一時之間都沒有作話。只不過,趙普的餘光,時不時地落在劉暘身上,觀察着他的表情。

此時此刻,即便老謀深算如趙普,也不禁好奇,太子劉暘的內心寫照是什麼。適才垂拱殿中劉皇帝的表現,實在是讓人,難以自安。不過,好奇歸好奇,也只能掩藏在心中,尤其在看到太子那副寵辱不驚的模樣之時。

重新拜相的這幾年,趙普除了不折不扣地完成劉皇帝交代的任務,主持改革大局之外,便是以一個客觀的局外人身份,縱覽大漢朝廷風雲變幻。

太子劉暘顯然是趙普的重點觀察對象,而這一觀察下里,可謂感慨頗多。早年的太子劉暘身上,有着諸多“人”的弱點,謙和乃至迂腐,寬厚乃至懦弱,沉着乃至遲鈍,總之,就差點把“平庸”的標籤貼在臉上了。

當然,隨着劉暘秉政日久,這些“弱點”都在不斷克服,事實上,等劉暘三十歲上下之後,朝廷內外已經沒人敢拿劉暘那些“不類聖躬”的缺點來說事了。

一般人,只是敬畏一個二十多年太子養成的權威,而趙普則從來沒有小瞧過太子,甚至讚歎其聰明,哪怕藏拙的手法本就有些拙劣,畢竟表現有些着於痕跡。

到如今,當劉暘年逾不惑了,趙普重頭再看,卻發現劉暘已非當年之太子了。過去那些所謂弱點、缺陷,在太子身上已然消失無蹤,威嚴沉穩,從容內斂,渾身上下,幾乎看不出什麼破綻了。

這畢竟是一個當了三十多年的太子,還是在劉皇帝的“淫威”下,哪怕僅僅衝這份年限,就值得讚歎了。這樣的變化,趙普不知道當如何評價,或許是太子徹底進化了,從過去的“迂緩”蛻變了;或許是羽翼豐滿了,顧忌少了;又或許是劉皇帝越發老病衰弱,帶給人的威懾變小了

但不管如何,趙普心知,眼前這個太子,絕不能輕視,當小心伺候着。趙普也不禁想到,當年初劉皇帝下封國安東之時,整個朝廷人心都定了,太子黨那些人差點彈冠相慶,直覺大事定了,太子的位置穩了。然而,當劉煦薨逝的消息傳來,這件事,纔算徹底定下,畢竟,自今以後,劉暘是嫡、長、賢兼備,朝裡朝外還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支撐,再沒人能動搖了。

除非老皇帝要搞事情,然而,劉皇帝近些年雖然偏執頑固,猜忌心重到給人一種昏聵的感覺,但在大局上,還是保持着清醒的。

當然,對趙普來說,他是不會有前途之憂的,他的歷史地位基本已經定下來了,朝廷已經準備冊封開寶功臣,而不論如何排名,他都是文武第一。

而趙普心裡也清楚,他的仕途,由劉皇帝而始,也當由劉皇帝而終,等到劉暘時代,姑且不論他是否還活着,那時的朝廷已不可能再有他的位置。

如今的太子,是不需人扶的,他本身就是一棵供人攀附的參天大樹。所謂無欲則剛,古稀之年的趙普,對很多事都看得清楚透徹。

倘爲後人榮祿計,趙普也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不管是一任還是二任,他與劉暘的關係都相處得不錯,劉暘對他也一向尊重,只要懂得急流勇退,三代之內,當可無虞。

雪簌簌地下,風呼呼地吹,隨着兩人的走動,寒氣逼人的廊道間,留下兩排比較明顯的印子。一路無話,二人都未開口,直到廣政殿映入眼簾,劉暘終於住步,趙普也隨之停下。

“趙公,秦王喪事,就由政事堂,發訃告,設靈堂吧”沉默了下,劉暘衝趙普吩咐道。

趙普頷首,稍作思考,拱手道:“是!”

差距自此便出現了,要知道劉曉喪事,也僅到禮部,到了劉煦,卻是由政事堂作爲“主辦單位”,這可是大漢最高權力中心機構,足表重視了。

“另外,給尹繼倫去一道制命,告訴他,吐蕃之亂不需操之過急,更不可輕功冒進,若事不濟,當權衡利便而決。但是,不論如何,晉王的安全,必須得到保證!”

劉暘面容肅穆,緩緩說道:“晉王那裡,可不能再出差池了”

第432章 人事大權第369章 功臣宿將第132章 進宮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177章 小賢王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36章 激戰三江口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120章 北伐進行時第81章 下蔡大捷第481章 行宮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420章 劉皇帝:皇子欠管教第31章 功成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293章 北伐的尾聲2第38章 湖南無戰事第307章 算盤打得很美,終究落空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138章 破寨第40章 濮州案(3)第379章 蕭思溫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294章 剎車,碎葉河畔戰鼓鳴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1751章 結束了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130章 御漢大計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221章 名將團隊第61章 晉陽來人第61章 北使南歸第473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63章 朝廷應對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195章 漳泉獻地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86章 駕臨渦口第337章 特權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364章 過韓府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113章 必成大器世宗篇47 封禪第115章 冬月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374章 善待第33章 豪強第225章 光靠水軍也不行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33章 東京城內第95章 大洗牌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488章 真實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5章 惡劣的處境第123章 劉煦使命,親自拜訪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1790章 憂勞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53章 兵制改革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85章 異心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90章 關右節度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397章 指點第323章 鬥法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2045章 最後的旅途16第59章 元臣多鄙無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