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

此時的垂拱殿,彷彿不在洛陽紫微城,而是在鄯州鄯城,讓人喘息的艱難。兩年內,劉皇帝的腰背,從來沒像今日這般筆挺過,兩手撐着御案,像頭猛虎一般,惡狠狠地盯着殿下的王禹偁。

而王禹偁則一臉無畏,面上的褶子都綻開不少,侃侃而談,將他對西征之弊以及朝廷爲政之失盡情述來,平靜的語調中抑制不住興奮,看起來,他這兩年也是憋壞了

聽得出來,王禹偁最針對的,便是朝廷對西北之“四徵”,徵糧、征馬、徵兵、徵丁,這是專爲安西征伐而制定“戰時政策”,朝廷當初制定之時,也考慮過民力的問題,降詔,以四徵暫時取代正稅。

然而,這經終究還是念歪了,隨着時間的退役,所謂的“四徵”逐漸演變成了正稅之外的苛捐雜稅,河隴百姓,實際上需要承擔兩份賦稅,但都記西征的名目之下。

到如今,在“四徵”的基礎上,又發揮出了“四役”,還是一些“聰明”的官僚,積極響應朝廷的號召,在朝廷政策之下,進行的“政策開發”。

打着供饋西征的名義,肆意妄爲,然令人憤慨的是,從百姓手中剝削來的資源,能有一半用在西征上,就很不錯的,剩下的去哪兒了,不言而喻。

而引發的生民困苦,百姓的怨言,卻指向何處?在西征之政,在朝廷,在劉皇帝!西征,本就是劉皇帝一力搞出來的事情

當然,諸道府州縣的情況輕重不一,這得看主政官員的節操。王禹偁的節操是毋庸置疑的,然以其多方維護,鄯州百姓生計依舊困苦若廝,可想而知,那些性情不似他這般剛強,也沒有底線的官僚之下,又是怎樣一副艱難場景。

王禹偁甚至向劉皇帝舉了個例子,河州知州朱齊對下屬州官們說過這麼一番話:百姓很苦,但官吏更苦,與其官民皆苦,不若百姓獨苦。古往今來,哪有小民不苦的,小民再艱難,挖野菜、啃樹皮都能活下去,我等若是完不成朝廷派遣的差事,丟官事小,丟命事大。

還有個名叫張敬的隴西參政也曾狂言,西征糧饋供應,乃是朝廷制命,河隴上下都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他們這些官吏,是最不容易的,上下兩頭遭受壓迫,爲了完成上差,是忍辱負重,兢兢業業,勤勤懇懇。

若是官吏都活不下去了,完不成朝廷交待的任務,耽誤了西征大事,朝廷降雷霆之怒,最終受苦的依舊是平民百姓,他們的所作所爲,也是爲了百姓好。

因爲還有更爛的情況,所以眼前的“爛”也就可接受了,那張敬的論調,可是把“比爛”原則體現得淋淋盡致。

當王禹偁舉出這兩個例子後,劉皇帝再也壓抑不住了,怒火蹭蹭往腦門子上躥,一手狠狠地捶在案上:“這等狗東西,也配爲官?”

劉皇帝當政的這四十多年,聽過各種各樣的奇談怪論,但從沒有似今日王禹偁口述的這般,觸目驚心,剜心刺骨,鮮血淋漓,同時,也讓劉皇帝惱羞成怒,乃至心生惶恐。

而最劉皇帝在意的,顯然是這麼一點:惡名都讓他與朝廷背了,好處都讓那些混賬官僚得了,這是幾乎能讓劉皇帝破防的情況。

畢竟,拿貪官污吏的人頭,來安撫民心,緩解統治矛盾,幾乎是帝王最拿手的辦法了。如今這一招,卻被一些西北官員反客爲主,膽大包天,肆意妄爲,不可饒恕!

“呵呵呵……”老皇帝嘴裡發出些瘮人的笑聲:“西北究竟是怎麼了?這十年來,朝廷已是數度整飭,怎麼還有這等狼心狗肺、欺君害民之徒?

都說窮山惡水出刁民,朕看吶,不只出刁民,還出奸官賊吏!”

一個忍不住,劉皇帝便開始大開地圖炮了,而每當他發表一些不過大腦的言論時,也意味着屠刀快按捺不住了。

“你適才提到的那兩個狗賊是誰?河州知州?隴右參政?”劉皇帝恨恨地問王禹偁,言語間殺氣騰騰的。

王禹偁遲疑了下,還是拱手道:“回陛下,知河州朱齊,隴右參政張敬?”

聞言,劉皇帝取出一張令紙,提筆便寫,快速揮就,旋即擡頭衝一名內侍道:“傳值班衛士!”

“是!”內侍應命,快步出殿而去。

內侍名叫馬正,是去年劉皇帝落水時,拼命下水,差點被淹死的那位。因爲忠心可嘉的表現,順理成章地得到提拔,從一名內謁者,連升數級,成爲謁者監,隨侍垂拱殿。

未幾,一名英武俊朗的年紀武士入點而來,高聲拜道:“臣張文蔚覲見,請陛下吩咐!”

張文蔚乃是陽邑侯張永德長孫,如今是大內軍殿直領班,前途不可限量。

看着張文蔚,劉皇帝根本來不及表示欣賞,揚了揚手諭,吩咐道:“逆執此諭,親自去一趟隴右,照諭辦理,將那兩個畜牲首級取來?”

見劉皇帝有些猙獰可怖的模樣,張文蔚心下微驚,但不敢有絲毫怠慢:“是!”

言罷,便趨步上前,從內侍馬正的手中接過手諭,正打算雷厲風行地去執行,卻被一聲突然的發言打斷了:“且慢!”

開口的,乃是寇準,一句話就將衆人的注意力轉移到他身上。因爲王禹偁進言之故,劉皇帝還真把他忽略了,目光轉向,漠然地看着他:“寇準,是不是朕怠慢你了,你又有何話說?”

面對劉皇帝逼視的目光,寇準表情沉凝,抱拳鄭重道:“臣聽陛下之意,是欲直接派班直取隴西二官性命?”

“有何不可?”劉皇帝淡淡道。

寇準深吸一口氣,沉聲應道:“陛下,王知州所言,尚屬一面之詞,未加查證,便匆匆處置,不免有失草率。何況,知州、參政,都是地方高官,牽涉不淺,即便二人有罪,也當有司論罪,明正典刑,以孚人心……”

聽完寇準這番見解,劉皇帝呵呵笑了兩聲,緊接着便嗤笑衝王禹偁道:“王禹偁,聽到了嗎?寇準說你有誣告之疑,責朕有偏聽之嫌,你有何話說!”

王禹偁看了看寇準,擡手平靜道:“陛下,臣所言每一句,但請查驗,倘有半句虛言,願坐同罪!”

停頓了下,王禹偁又道:“不過,恕臣直言,寇御史所諫,十分中肯,國家自有法度,朝廷自有體制,若因二賊而壞國家法制,實在不值,還請陛下三思!”

王禹偁言罷,劉皇帝沉默了下,冷冽的目光在王、寇二人身上打着轉兒,偏頭輕聲道:“寇準,關內這幾年御史生涯,長進不少啊,居然開始指教起朕做事了!”

劉皇帝話裡,多少有幾分挖苦的意味,不過寇準倒是面色坦然,從容道:“臣不敢,臣只是聽從陛下當年之教誨,盡爲臣之職分,爲國謀忠,如此而已!”

“一張利口啊!”聞言,劉皇帝又仔細打量了寇準一眼,悠悠道:“看來一個關內道御史的職位,確實屈才了!”

說完,劉皇帝便衝板正地站在那兒候命的張文蔚道:“手諭作廢,隴右你還是跑一趟,把那二賊給朕押回京來,朕倒想看看,說出那般驚天言論者,竟是怎樣人物!”

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233章 漢騎出絕域第32章 天子上門第69章 夫妻密談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1713章 機遇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172章 川蜀定製,鍾謨彙報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222章 閹宦之慮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59章 元臣多鄙第1817章 搖人?大漢一併接着第8章 巡視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35章 東歸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175章 在滑州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73章 西北隱患第13章 楊業述職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171章 金陵政局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77章 潘美請纓伐安南第158章 劉昉的下一步工作安排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慶,巡幸西南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180章 躊躇滿志第31章 功成第95章 大洗牌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61章 趙二爲官第482章 李氏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150章 聽政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117章 機會第32章 天子上門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75章 敖萊小城第87章 亦有其憂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407章 一人連着一人,一案套着一案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481章 行宮第16章 異見第51章 郭氏父子第82章 遼營之中的暗流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86章 鬚髮花白第139章 崇政殿聽政1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397章 指點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132章 不惜代價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23章 室韋女真一番戰終,宗親無特權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176章 雍王半島史話·四十載安南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80章 進攻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16章 異見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174章 故交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