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

bookmark

錢若水、姚益恭、王濟三人,分任諸道,算不得什麼高官,職級最高的錢若水也纔是鎮州判官,還沒跨入“正州”級,姚、王二者還是縣級官員。

在最近一批對全國州縣官僚的政績、功能考察中,三者卻名列前茅,成爲一百多名地方官員中的佼佼者,作爲第一波提拔名單提交給政事堂審覈。

而這三者,能被太子劉暘特地點出,自然也是有些“內在”聯繫的。錢若水曾在大理寺任職,當時就以清幹著稱,到了地方,幹出些成績,被提拔是自然而然的。

至於姚益恭、王濟二人,則相對有點特殊,不是特殊在二人乃同科進士出身,而是二者都曾被太子選中,在東宮擔任郎官,後來被外放地方,可以說姚、王二人是被太子調教出來的。

朝中有人好做官,當那個“人”是監國太子,而本身具備一定才幹時,嘉獎升遷又怎會少了他們。甚至於,把錢若水與二者放在一起,都是爲了讓太子在此事上顯得不那偏私。

此時廣政殿中,除太子之外,還有四名大臣。輪執的的趙匡義,深沉依舊;發如白雪、滿臉斑駁,看起來昏昏欲睡的老相趙普;一如既往地端謹厚重的呂端;還有便是新履任不久的洛陽府尹宋準。

“錢若水清幹、姚益恭寬濟、王濟剛猛,三者風格各異,但理政治民也各具其法,更難能可貴者,是能正確地領會貫徹朝廷意志”劉暘的目光落在呂端身上,將三人誇獎了一頓。

聞絃歌而知雅意,呂端起身,平和而從容地說道:“回殿下,關於三人的下一任安排,吏部審覈已畢,錢若水知汾州,姚益恭遷涿州,王濟調同州!”

聞言,劉暘明顯猶豫了,沉吟少許,方擡指做出指示:“似這樣的幹吏,以尋常州職相托,固然是按部就班,也相信他們能不負所托。不過,陛下曾言,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如今地方道州,哪裡最缺人才?”

呂端何人,從太子話裡,已然聽出了些味道,稍作思考,便請示道:“請殿下示下!”

劉暘直接道:“河隴不是還有些空缺,讓吏部頗爲頭疼嗎?那就把這三人,悉數派去!西北,能磨人吶”

“是!”注意着劉暘的表情,呂端鄭重應道。

然而,太子最後那聲悠嘆卻讓呂端回味無窮,西北確實能磨人,但同樣能吃人,對於天下絕大多數官員來說,西北都不是個善地,甚至可以說是個惡地。

這麼些年,西北官場究竟倒下了多少能才幹吏,又埋葬了多少青年俊才,就是呂端這個吏部尚書,不查檔案,都難清楚。

開寶年來,若論官場變幻之無常,翻轉之劇烈,同時時刻爲朝廷關注的,數來數去,恐怕也只有西北諸道了。

西北確實是座大熔爐,正常人進去,不脫層皮,是很難闖出來的。而眼下河、隴的局勢,則更顯詭譎了,任務壓力也重。

西征弊政停罷後,緊接着需要休養生息,這是費神勞心的事,關鍵在於,要擺平那些“西征派”;

同時,稅改工作也得着手推進了,這也是舔食傷口的一種辦法,同時也是對既得利益集體的宣戰,一場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的角力是免不了的,而以西北官場的尿性,絕不可能平平穩穩地就過去了,當初潘佑在京畿道的改革,嚴格意義上來講,反對派還是很溫和的;

還有一條則是,對地方豪強、宗族勢力,需要進行一定的打壓,藉着幾次朝廷對西北官場的整頓,有些地方勢力確實在不斷擡頭,用他們最擅長、最習慣的辦法在陰影處與朝廷較着勁。

此番整飭,與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所有空缺的官職,州縣以上,全部由外部調入,或從京畿外放,或從外州選調,就是沒有任何一個州縣官是從本土提拔。

朝廷的態度相當明確了,這就是在河隴搞了一場無差別攻擊,也正因如此,到如今,河隴的人事安排還沒有調整完畢。

在此前提下,河隴地方官的素質要求是很高的,一般人很難把握住。可以想見的是,西北在接下來幾年,依舊不會消停,一場外來派與地方派的激烈鬥爭,從朝廷此次人事調整開始,就已經醞釀着了

這樣的背景下,劉暘卻決定把錢、姚、王三人放到河隴去,這固然是一種認可與看重,但同樣也是一種考驗。

對三人而言,是福是禍,實難說清。三塊好鋼,未來究竟是鍛造成一把國之利器,還是被熔化消解,誰也說不準

殿外夏雨依舊,有如傾盆而下,嘩啦啦的雨聲給人一種轟鳴之感。劉暘可顧及到呂端那謹慎面孔下異樣的心思,揹着手緩緩踱到窗邊,伸手將窗櫺推得半開,密集的雨點藉着風勢撲面而來

望着室外的雨幕水霧,劉暘眉頭緊鎖,嘆道:“水火無情啊!每次如此雨勢,都讓人膽戰心驚的!”

“殿下憂國憂民,臣等敬佩!”開口恭維的,乃是新任的洛陽府尹宋準。

在呂蒙正貶官後,空出來的洛陽府,自然又經過一番明爭暗鬥,最終拿下這個關鍵位置的,乃是時鹽鐵使的宋準。

宋準年紀不小,能力也不是那種驚才絕豔,在朝中的資歷更屬小字輩,不過,狀元+太子的青睞,也足以讓他在諸多對手中勝出了。

雨大成災,此番宋準到政事堂來,恰恰也是彙報洛陽府在防備水災上做的準備,同時來謀求一些官儲、救急物資的調配,以及巡檢司下應急救災部隊的指揮配合。

作爲帝都,在這等事務上,官僚們還是比較重視的,畢竟不能讓京師給淹了,尤其是宋準,他才上任沒多久,更不敢有絲毫大意,洛水可是浩浩蕩蕩地穿城而過,不允許在此事上有任何重大疏漏。

對於宋準,劉暘顯然還是很信重的,直接說道:“京畿這邊,我倒是沒有過分擔心,有宋卿及諸公在,有京畿豐沛的人物力儲備,料想也能安穩度過!我憂心者,乃是大河下游,每年雨季,沿河州縣都難免受災,今年這雨勢,似乎又有些不尋常吶”

劉暘的擔憂也是有道理的,這些年,黃河沿岸,是小災不斷,官民損失雖然不少,但還沒有到那種傷筋動骨的程度。

距離上一次黃河特大型水災,還在開寶十年時期,距離今已經快二十年過去了,大河安分了這般久,講道理,突然發一次怒,也是很正常的事。

中國,從來都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度。同時,更讓劉暘不放心的是,這麼多年過去,沿岸的防洪泄洪設施,可還牢靠,可還足使用?對於這點,劉暘是一點信心都沒有。

感受到太子的憂慮,在場幾名大臣,面色都不禁沉凝。而一直在閉目養神的趙普,此時也慢慢地睜開眼睛,環視一圈,目光投向劉暘,拖着蒼老的聲音道:“殿下不必過分憂懷,政事堂已發制,曉令沿河諸州縣,嚴加防備!”

“僅靠提醒,遠遠不足!”聽趙普這麼說,劉暘當即回過頭來,嚴肅道:“立刻挑人,派遣巡河御史,就近督促,同時,讓周遭道州,做好最壞打算,一旦水勢不可控,即行救人救災!黃淮一體,大河不穩,淮水豈得安寧,兩淮地區,也要提醒到位!”

停頓了下,劉暘又轉向趙匡義,道:“東京,廣陽伯可親往東京坐鎮!”

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144章 趙家父子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55章 燕王病故第488章 真實第107章 深思熟慮第31章 議治湖湘第87章 亦有其憂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90章 關右節度第79章 大獲全勝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47章 誘其北上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144章 兩個選擇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79章 大獲全勝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131章 鳴沙匪第44章 太后相召第43章 “梳理”、“優化”第1784章 結束與開始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7章 風波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1773章 質問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1809章 餞行第63章 武德奏事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第40章 濮州案(3)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24章 人事調整第6章 告一段落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33章 兩廣運動第1693章 安西王第99章 兩個人才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無題第501章 最後的旅途1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338章 爭執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67章 宿州一線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59章 病榻陳情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29章 太后的病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27章 出兵爭論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59章 明貶實升第14章 大論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133章 延禧驛第150章 爲將軍踐行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33章 東京城內第195章 遼帝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78章 滄州府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1章 乾祐滅佛第481章 行宮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253章 其他戰場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126章 問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