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新對策”

bookmark

自古以來,天災都往往伴隨着人禍,這幾乎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硬道理,在大漢更稱得上是一種常態。在多災多難的大漢,幾乎每出現一次災害,受災地的官場都面臨着一場劇變。

災前、災中、災後,都有大量的官僚職吏,因爲層出不窮的原因,被奪職免官,乃至殺頭流放。而其中單純因爲防災、救災不力而被朝廷檢查處罰的,是極少數,更多出現的,還是藉着災難中飽私囊、草菅人命的情況。

這其中固然也有積極的一方面,比如一些憂國憂民、勤懇盡力的官員,會得到褒獎與升遷,但與整體樣本相比,更屬少數了。

雖然大漢的吏治教育中,一直要求官僚忠君愛國、育民如子,明大義、識大體、顧大局,但在具體的任職實踐中,能夠做到的,實在是鳳毛麟角。

就這,還是在大漢監察權力強勢的環境中。就同歷往每一次災害中的情況一樣,去年的中原雨水災害,同樣也伴隨着對一批官員的處理,其中就以貪官污吏居多。

膽子大的,甚至連水部與道司撥下的護河、護堤、植林款項也敢貪墨。作爲大漢的核心統治區域,對其維護,在老皇帝的領導下,朝廷是向來捨得投錢。

就比如沿黃、汴、淮水沿岸的植樹固土保堤政策,已經施行三十多年了,並且每年都有錢糧下撥,專款專用。同時,涉及到一些州縣無法承受的水利、橋堤工程,只要向上請援,不管需要排多久隊,經過審批後,多少都能夠摳出些錢糧來。

甚至於,還有利用關係,專門通過水利工程請款,以彌補其他方面的虧空。水利工程,目的在於防害取利,取利多少如何往往無法具體評估,但在防害上,一旦洪水之至,那誰實誰虛也就一目瞭然了,由此甄別誰忠誰奸、誰賢誰庸也更具說服力。

每次聽到怒的情緒,既怒其貪惡,也頭疼這些人的膽大妄爲、不長記性。

到如今,經過千錘百煉的太子,再審閱地方呈上的奏章時,也已抱着聽十分、信五分的態度,甚至更低,就同老皇帝一般,太子對大漢的官僚們也沒有更多信心可言

因此,從上陽宮拿到的那些關於黃淮道州災後重建過程中發生的爛事,劉暘雖然心生慍怒,但還真就沒多少驚訝。

明面上的醜陋與罪惡,不過遣派監察欽差,巡視查辦,基本就能解決,難的是,那些隱藏在表面下,不曾體現在奏章的東西。

而皇城、武德二司奏章中所提到的,土地兼併問題。毫無疑問,一場禍連州縣的雨災洪澇,不只使受災官民損失慘重,也嚴重阻滯了大漢的稅制改革。

在淮南、淮北地區,甚至出現了普遍性的反覆、倒退。淮河流域的土地,淹沒的土地達有百萬畝,毀壞的不只是土地上生長的莊稼,還有災前的土地秩序。

開寶二十八年時,兩淮的稅制改革纔剛開始不久,土地清丈的進展也很緩慢,但是,一場大水過後,微薄的改革成果也跟着泡湯了,幾乎伴隨着那些被破壞的土地標識與界線,以及那些遺失的數據、資料與憑證。

道司提交的災後重建,在劉暘看來,更像是一場禿鷲的飽食盛宴,以及保守派的狂歡。上百萬的災民,地方官府根本不可能救助得了所有人,有限的資源,也只能用在其中一部分的幸運兒身上。

而剩下的災民,更需要自助自救,單純地依靠官府救災,人早就餓死了。能忠實地按照朝廷的要求做到全方位救助災民的地方官府,幾乎沒有,出現在大漢這樣的封建王朝本身就不那麼合理。

過去二十年的經驗之談,能夠儘量保證救濟糧供應,減少饑荒致死就已經算用心了。這一次水害中,兩淮的官府做得也的確是差勁。

流民回到家鄉,面對的是滿目瘡痍,基本一窮二白,想要生存下去,官府靠不住的情況下,就只能仰求那些鄉賢郡望的幫助了。

這份幫助當然不是無償的,代價是中國過去大部分歷史長河中循環往復發生着的事情,變賣土產,淪爲佃民,人身依附。

誠然,當前的大漢體制下,那種無節制、無底線的兼併行爲是得到極大限制的,但是,再嚴密監管,也有空子鑽,世上有太多事不是一些法條就能約束得了的。

在經過三年稅改轟轟烈烈的洗禮後,大漢的地主階級們也從初期的打擊中醒過神來,適應之後,

像當初那種把土地在族內化整爲零,分擔地稅的辦法,到如今,也已顯得落伍了。就像正在兩淮一些地方發生的情況,災民返鄉後,土地依舊給你種,田冊上登記的所有權還是你,還提供農具、種子、耕牛租賃服務,只不過,每季地裡產出,刨除上繳給朝廷的正稅之外,還需繳納一部分給“債主”。

也不怕上面來查,畢竟,這一切都是按照稅改規定來的。這可不是兼併,只是還債,朝廷要打壓“主佃”關係,這“乾乾淨淨”的債務關係總不能禁止吧。

唯一的問題,或許只是利率要高一些,還能隨時調整,到那種一輩子都還不清的程度這是剝削?是壓榨?若不是賢達、族老們施善心,人都要餓死了,即便剝削,你首先得有被剝削的價值。

如果引起了官府的注意,嗯,正常情況下,官府是不會來找麻煩的,只需要把稅收繳足,餵飽了官僚,他們又怎會關心屁民的困苦。

何況,值這等大災時節,他們的做法,可是救苦救難,功德無量,給朝廷省了多少事,又減少了多少是非動亂,對治安秩序的恢復又有何等改善作用,該是官府予以嘉獎表揚纔是。

而鄉賢郡望,需要做的,只是把自己地盤上的泥腿子們管好,老老實實種地產出,規規矩矩繳稅納糧,別搞出什麼大亂子,給官老爺們惹麻煩,給朝廷添堵。

大家夥兒,一起維持“開寶盛世”,攜手營造一個河清海晏、繁榮昌盛的氣象,那就是天下大同了

似乎淮南地主們的搞法,並非特例,這就像是封建地主的本能,觸類旁通,這也不是唯一應對朝廷稅改的策略。

即便並不是稅改的主要執行人,對於兩淮出現的種種現象,劉暘依舊感到憤慨。作爲太子,他必須地站在朝廷與皇室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拋開其他種種不提,就這種想盡辦法找漏洞、挖空心鑽空子的行爲,便是對朝廷權威的褻瀆。

能夠在朝廷大政上動心思,自然也能在其他任何事件、任何領域與朝廷對抗。陽奉陰違,對任何一個上位者來說,都是難以容忍的。

憤慨之餘,劉暘又大感頭疼,因爲他清楚地看到,倘若地方上那些宗族土豪都這麼搞,朝廷想要整治,實則也拿不出太多的辦法。

武德司的調查,也僅僅是浮於表面的,知道有這種行爲,但要具體到個人,需要投入成倍的精力,要具體到更多案例,付出的代價將更加高昂。

歸根結底,朝廷的監管力量是有限,輻射範圍也是有邊際的。皇權下鄉,何其難矣。一旦讓鄉下那些土豪們掌握了應付朝廷的辦法,麻煩也就隨之而來了。

劉暘幾乎已經預見到,兩淮地區的稅改,遭此挫折,如不設法遏制,加強監管,恐怕前途堪憂。甚至於,對老皇帝在這晚年強行推動的稅改,最終會走向怎樣的結局,劉暘都有所懷疑了。

大漢有數十道,上千縣,每年發生的各類大小災害難計其數,而每一次災害,都是對舊有田土秩序破壞,都能輕易造成自耕農的破產,給地主階級帶去兼併擴張的機遇與便利。

天災與人禍糾纏在一起,爆發出的對政權的破壞力,是難以想象,也難以杜絕的。

有那麼剎那,劉暘幾乎認識到了大漢帝國統治的本質,不管皇帝怎樣憂國憂民,朝廷施行何等善政解民之困,民,永遠是困苦的。

皇帝不可能越過貴族、官僚、地主、宗族去直接統治小民,只要中間隔着這些食利階層,那民永遠不得自由,溫飽都不容易,遑論其他。

倘若要推翻中間的利益階層,那又無異於自掘墳墓,皇帝制度終究不是靠那億萬黔首屁民來維護的。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話固然不假,能夠意識到這點的皇帝,更能稱之爲明君。但是,天下黔首,絕大多數時期,都不具備“覆舟”的能力。

皇帝能夠秉持着這樣“愛民”的理念去治國,但需要搞清楚,其最終目的還是爲了維護家天下的統治,而不是去與黔首共情。

黎民百姓能做的,只是苦苦掙扎,所謂盛世,也只是受剝削的程度相對輕淺一些,即便享受不到自己流血流汗創造的成果,但還有在底層稍稍向上觀望的機會

劉暘不似老皇帝,內心之中,依舊還存有理想,有天下太平、萬民安康的美好冀望。因而,雖則因一些現實問題感到傷神,但心態調整得很快。

即便很多問題根深蒂固,難以根除,但是該作爲時必作爲,建立的規矩必須維護,哪怕僅僅保證朝廷在某一侷限的領域重拳出擊之時有法可依、有理可循,那就是積極意義所在。

接下來,在稅制改革的推進與維護上,要多加註意了,劉暘心中暗暗道。稅改進展到第四年,朝廷這邊已經沒有太大爭議了,這是共識,不管新舊稅制的利弊如何,大漢的稅制必須統一,這畢竟是嚴重關乎統治秩序的問題,容不得反覆拉扯、過分遷延。

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299章 遼國的情況第9章 寫得不錯!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400章 晚節不保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474章 補漏匠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81章 廝殺漢第3章 臺懷之事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162章 兵事第5章 劉皇帝的考驗又來了第44章 箇中弊端第17章 鼓譟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396章 天花板第1章 乾祐滅佛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第66章 這個冬季不尋常第418章 劉皇帝有請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43章 東京聲色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44章 太后相召第92章 大調整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186章 賜死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31章 進軍令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145章 中秋第125章 邢州事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65章 君臣相宜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193章 楊邠案(1)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268章 機遇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98章 封禪之議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77章 潘美請纓伐安南第103章 郭王會第6章 告一段落第192章 遼帝南狩第492章 事發第180章 過鄴都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296章 反響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6章 進士樓第71章 兵臨壽春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185章 趙礪案第1762章 契丹政變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76章 大才蒙塵第172章 川蜀定製,鍾謨彙報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61章 趙二爲官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176章 去鄴都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292章 趙普覆命這纔是感言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474章 立場第73章 西北隱患第119章 回京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