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行宮

bookmark

日落西山,霞光萬丈,絢麗的雲彩鋪滿洛陽上空,給這座巍峨壯麗的城市再添一抹輝煌。

積善坊,樂平公府,正處在一種與尋常時候不一樣的忙碌中,府中上下,尤其是內院的僕侍們,正抓緊時間整理行囊,打包細軟。

作爲公府女主人的金城公主劉葭,更是親自下場,督促着僕侍,貴至金銀玉器,小至掏耳勺,都忍不住細細過問。

在公主殿下的監督下,所有人都跟上了發條一般,由於準備攜帶的東西太多,場面顯得手忙腳亂的,平添幾分緊迫感。

當然,作爲一個婦女,尤其是韶華漸逝的中年婦女,最在意的還是衣裳裙襦,胭脂水粉。與劉葭一起的,還有一名嬌俏可愛的少女,這是他與李繼隆所生小女兒李昭蕙,還不滿十四周歲,但顯然遺傳了天家良好的基因,活脫脫一個美人坯子。

而站在邊上的,則是一名年紀稍長的少年,名爲李昭慶,也是公主親生,李繼隆的二兒子。駙馬並不是好當的,至少與其他公侯家裡的妻妾成羣相比,李繼隆就只能對公主忠敬有加,始終如一。

看着母女倆在那裡婆婆媽媽地挑揀着東西,這不行,那個不合適,李昭慶忍不住抱怨道:“娘,你要把內院都搬空嗎?這麼多東西,得用多少輛馬車裝載,若行宮沒有足夠大的殿院供你們放置,屆時豈不尷尬!”

聽其言,正在興頭上的劉葭頓時不樂意了,扭頭瞪向李昭慶,嗔怪道:“胡說!泰康宮有幾十座宮殿,上百所別院,還放不下這點東西?”

說着,輕斥道:“還在此徘徊閒逛,快去收拾東西,明日就要起行了!”

“兒不一樣,一把劍,一匹馬,一身行囊,就能縱橫江湖,來去如風,用不着花三日的時間來收拾打包!”李昭慶昂着腦袋道。

見他那輕佻的姿態,劉葭鳳眉一蹙,教訓道:“我看你是討打!提醒你多少次了?不要聽信市井說書人的那些故事,什麼江湖任俠,快意恩仇,那都是杜撰的,也是觸犯朝廷法禁的。你的身份,註定與之無緣”

“您先忙!兒子告退!”見公主又開啓說教模式,李昭慶頓時頭大如鬥,一副惹不起的模樣,行了個禮便往外去。

見狀,公主哪裡能依,頓時喝道:“你給我站住!”

“我去看看行裝收拾得如何!”少年的動作總是麻利的,一溜煙地不見人影,只留下一句話,以及剩下怒火騰騰的公主殿下。

一旁,小娘子李昭蕙見了,不由得捂嘴笑道:“娘,你要對二哥說,此次不帶他出門,把他禁足在家,他定然迅速老實了!”

聞言,公主也笑了,搖頭道:“不帶上他?那他還不把府上鬧翻了?你爹忙於公事,無人管教約束,豈不更加放肆,我豈能如他意!”

夏季已至,公主母子三人,卻是準備南下避暑了,目的地自然是前後修了近兩年的雞公山行宮,就在今春,徹底完工。

行宮之建造,耗費巨大,雖然名義是由內帑出錢、少府出工,不動用國家一分一釐,這當然只是拿來遮醜的說辭。比起錢款,國家投入的資源,尤其是人物力資源,纔是最爲寶貴的,只不過許多事情,不便擺到檯面上罷了。

行宮的修建,可以說是老皇帝因個人享受打造的最大奇觀,與之相比,什麼瓊林苑、上陽宮,什麼龍舟鳳殿,都是小巫見大巫。

僅開山修路所用火藥,便達二十萬斤,這可是軍事戰略資源,民間極難獲取,根本無法用市面價格來衡量。都是直接從兩京倉庫運輸,搬空了好幾座火藥庫。

爲火藥之使用,少府還與兵部起了齟齬,主要是劉規那廝想賴賬,意圖以行宮修建爲由,仰仗老皇帝的權威,佔兵部的便宜。

劉規名字有個“規”,並且在少府內部建立起了一整套嚴密的行政與財務管理制度,但對外之時,做事卻是不怎麼守規矩,突出一個“靈活”。他這個理財小能手,在挖朝廷牆角之事上,表現得格外得心應手。

行宮興建的過程中,不管是中樞部司還是地方衙門,都讓他佔盡了便宜,獨獨在兵部這裡吃了憋。

不是兵部這個衙門特殊,特殊的是掌管兵部的人,高瓊。當初,楊業調任都察院後,兵部尚書的位置空了出來,這可是朝廷軍政兩大實權機構之一,固定加“宰相”銜的位置,自然引得一番龍爭虎鬥,公卿貴族紛紛發力,連庶族官僚集團也有染指的跡象。

不過,最終殺出來的卻是高瓊,時任大內軍副都指揮使。在軍中,高瓊的資歷是足夠了,但與那些樹大根深的軍功貴族相比,實力要弱許多,這或許也是其能拔尖的重要因素。

老皇帝始終在貫徹一個“平衡”的原則,體現在大漢的方方面面,倚重軍功貴族的同時,也在不斷提拔寒門將領。雖然這一套,老皇帝如今也有些玩不轉了

高瓊其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雖然不通文理,但腦瓜子靈活,見識有格局,辦事尤其是辦成事的能力極強,當了兵部尚書之後,軍政事務處置得井井有條,毫無滯澀,這又是一個讓人刮目相看的人。

同時,高瓊也不能算是個循規蹈矩的人,甚至有些混不吝,察覺到劉規想要從兵部薅羊毛。做法也比較偏激,直接率衆堵人,劉規扯老皇帝的皇旗,高瓊也不懼,拉着劉規就要去找老皇帝評理,把他嚇得夠嗆,不情不願地掏了五萬貫,方纔了結。

就這,高瓊還連呼虧本,說是看在少府監的面子上,纔給了“優惠”,那不要臉的架勢,連劉規都歎服不已。當然,事情最後還是傳到老皇帝耳中,結果則是,高瓊則因盡忠職守得到了一件錦袍賞賜。劉規被叫去斥責了一頓,也僅此而已。

火藥耗量巨大,木料、石料、漆料更是成批地往雞公山輸送,其中所需的人物力,是可想而知的。除各類工匠之外,行宮工程前後徵調勞力達十萬人次,哪怕在兩淮洪水氾濫之際,也保持着至少五千人繼續施工。

比較關鍵而深刻的,是工匠、民夫們的死傷,官方數據,各種工程意外致死者,126人,但實際上死了多少人,少府、工部到現場的監工官吏以及提供民夫的地方官府,都是諱莫如深。草率地估計一下,在官方數據的基礎上,翻個十倍。至於受傷的,更難計其數。

而花費了巨大代價建造而成的行宮,自然是要享用的,否則那麼多人財物力,豈不白白浪費了。於是,才立夏,老皇帝便下詔,南幸行宮,當然,詔書的內容主旨是皇帝關懷兩淮百姓災後恢復情況,親自前往視察撫慰這同樣也就騙騙愚民,依老皇帝早年巡視地方的風格,就沒有把半個後宮與三分之一個朝廷都帶去的。

行宮起初取名太康宮,不過,或許是心虛的緣故,老皇帝不大滿意,因爲容易讓人聯想到晉武帝司馬炎的“太康時代”,而所謂的“太康之治”是怎樣的狀況,稍微讀點史的人都知道。

於是,老皇帝御筆親題:泰康宮。

第14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70章 同州之戰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480章 “新對策”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295章 難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75章 高貴妃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177章 同榻臥談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94章 善後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118章 蒲陰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12章 方略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15章 襄陽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134章 東路軍第71章 兵臨壽春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68章 婚宴第407章 麻煩第112章 兄弟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70章 同州之戰第151章 凋零第43章 “梳理”、“優化”第82章 遼營之中的暗流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91章 王峻驕狂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第52章 巫宦之國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第196章 楊邠案(4)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1766章 噩耗連連,皇后病危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372章 正常說話!第1771章 襄陽王第14章 武夫軍閥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1章 乾祐滅佛第220章 陣斬高模翰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70章 衛公辭世第162章 兵事第9章 新官上任第101章 大整軍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308章 新貴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1762章 契丹政變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262章 趙普議蜀第162章 晉公南遊見聞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79章 大獲全勝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45章 靖江軍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77章 嚇人第18章 詔議國策第56章 彌月之喜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57章 七月大朝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