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

bookmark

一頂襆頭,兩縷短鬚,白麪長衫,王欽若的賣相還是十分不錯的,溫文爾雅的氣質也容易讓人心生好感。

不過,此時夜幕下的府宅內,王主簿卻不復平日裡的淡定與從容,那張儒雅的面龐間,隱隱流露出的乃是憂慮與後怕。

不需多猜,闖駕告狀之事,自是王欽若炮製出來的,當然,深知其中風險的王欽若,在具體操作上顯得格外小心,是儘量把自己代入爲一個憂國憂民的下官,熱血上涌,一時激憤,因而行舉莽撞,斗膽爲民請命。

首先從告狀人的選擇上,就頗費心思,兩名闖駕人,自然是羅山縣當地人,都是工匠出身,身負匠籍,有一定資產、名聲,且小有見識、意氣。

並且,以工頭的身份,參與到了泰康宮的修築中,並且深受其害,吃苦、受罪,死丁、破財這一點尤爲重要,這是他們豁一身狗膽攔駕告御狀的源動力,這也能夠勉強解釋他們對雞公山地勢、道路的瞭解,以及對天家權貴的車駕標誌的大概認知。

當然,王欽若也是深知其中風險的,於是,在整個策動過程中顯得異常小心。不管在暗裡做了多少手腳,至少面上,王欽若只是反對苛刻州政,憐憫匠夫及羅山百姓之疾苦,兩名匠求到他,一時義憤,幫他們寫了一份訟狀罷了。

這一點同樣重要,在整個事件中,他王欽若必須有所表現,一些“正義”的表現,否則如此折騰做甚?總不能真的是爲了扶危濟困、爲民請命吧。

實事求是的說,王欽若此舉,是冒有重大政治風險的,一個不好,丟官罷職倒是輕的,身死族滅則後悔莫及。對此,這些日子,王欽若是越想越明白,也越想越恐懼,惶惶終日,難以自安。

對王欽若而言,這就是一次賭博,以弱冠之年入仕,快三十而立了,還只是一個從九品的下縣主簿,這樣的際遇,讓王欽若有些着急了。

人一着急,就難免出錯,做出一些不清醒的激進決定,王欽若正是如此,這還與才智高低沒有多大關係。

正常情況下,作爲一個脫離了吏職的朝廷正授官員,哪怕只是九品小官,那也是朝廷命官,身份地位都是不一樣的。以王欽若的資歷與能力,哪怕按部就班地發展下去,十年之內,成爲一縣的主政長官,並不是太過困難的事情。

然而,若是四十歲上下,還只是區區一縣令長,那又不是王欽若所能接受的了。青春年華已然蹉跎,不可能再虛度十載盛年時光。然而這,就是當前大漢官場最普遍的情況,一個背景沒有那麼深厚的人,能在四十歲左右擔任一縣主官,就已經算出類拔萃了。

如無意外,王欽若會在接下來選擇去京城參加科考,比起普通職吏、士子所具備的優勢是,參考資格是直通的,不需要連闖縣、州、道三級連考,也不需要去爭取上官的推薦。

大漢科舉規定,命官無“功名”者,可直接參考常、制舉,這自然可以看作是官僚特權的一部分。隨着大漢體制的不斷完善與進化,那細緻繁瑣的條條框框,約束着天下人的同時,對上層權貴官僚則越發友好,地位越高、權力越大,就越是如此。這也並不是什麼值得奇怪的事,所謂制度,從來都是爲統治階級所服務的。

科考對王欽若來說,會是一條按部就班的路,以他的聰明以及多年職事經驗,中第是有很大可能的。但是,在這個循規蹈矩的選擇之外,讓他窺探到了另外一條揚名的機會。

根源或許在於王欽若那顆不甘寂寞以及投機取巧的心,引子卻是一個人,新任京畿道布政使張齊賢。

王明的京畿道布政使,本就是帶有安撫性質,在事實上也成爲了一個過渡,就在上個月,屁股還未坐熱,王明便卒於任上,病故。連續幾任西北大員,都不得善終,不是罪死,便是病亡,這或許就是西北官場的“魔力”所在了。

作爲天下第一道,京畿道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王明死後,爲了這個職位,朝中沒少角力。然而就和去年的洛陽府尹一般,最終花落人家,卻是從不在所有人預計中的張齊賢。

張齊賢,也算半個西北官場出身的大員了,只是,過去十年,他在榆林、關內雖然做得不錯,能力也算得到朝野內外的認可,但要擔任京畿道主官,顯然還欠缺一些資歷,就和當初的潘佑一般。

不過,在當今的大漢,有老皇帝推動的事情,大部分都能做成,剩下的,也至少能有個“體面”。而當一件事,有來自皇帝與太子共同推動時,那這件事自然是鐵定功成,張齊賢任京畿道,便是如此。

老皇帝對張齊賢,是一貫以來的好印象,從畫地獻策,到進士觀政,從兗州知府,到西北大吏,前前後後,三十年時間,方纔磨礪出來這麼一個文武兼備的方面大員,老皇帝不可能棄之不用。

至於太子劉暘,原因則更簡單了,當初畫地先策時,就是張齊賢針對太子的。宋準年初死,讓東宮丟了一個洛陽府,換得一個京畿道,這筆賬,怎麼算都是值得的,至少不虧。

而從洛陽府到京畿道的數次人事變動來看,太子劉暘對於京畿地區的控制力與影響力,是在不斷增強的,並且在多年下來,已然形成了真正的實力。

一個縣長變動,都能引起陣陣漣漪,何況一道主官,還是京畿道。申州雖然地處偏僻,只是京畿道邊緣位置一個不大受重視下州,羅山更是一普通小縣,但道司變動的風吹到這兒,引起的反響也是巨大的。

別的且不提,至少張齊賢的經歷,對於諸多官僚來說,還是很傳奇,具備積極意義與鼓勵作用。

而對王欽若來說,最受觸動的,還是當年“畫地獻策”的故事,有那麼一層關係在,有那麼一項名聲,在仕途上自然擁有別人所不具備的優勢,三十年來,張齊賢也從中大受裨益。

出名要趁早!這大概是王欽若在張齊賢調任京畿道消息確認後的感悟了。

不只是感悟,還起了效仿之心,時間不等人啊。不過,照搬原樣,再來個攔駕進言,顯然是不可能了,一時沒那個機會,二則是破壞規矩,不爲官場所容。

冥思苦想之下,親自經歷了泰康宮修建的過程,御駕南巡結合申州本地的民情,便讓王欽若找到了這麼一個“揚名”的辦法。

做決定的時候,是痛下決心,哪怕在策劃執行之時,也是冷靜而堅定不帶絲毫猶豫。

但那份沉着,只因爲箭還搭弦未發,一切還在控制。但當正式啓動之後,一切不受掌控,焦慮也就不可避免了。

再反思整個計劃,懊悔、恐慌等種種負面情緒,便開始向王欽若襲來了。沒法不緊張,至少在王欽若眼下的認識中,此舉太冒險了,也太過膽大了,萬一出點岔子,不,很可能出岔子,那結果,豈能如他所願。

即便揚名了,也難知是功名,還是惡名。抱有這樣沉重的心理,近來相熟之人都發現,王主簿有些不在狀態,在聖駕南巡的當下,可大不符合其作風。

按州衙通知,估摸着時間,鑾駕已至泰康宮,不出意外,事情已發,徹底沒有回頭的可能了。越到這兩日,王欽若的焦慮也在不斷加強中,愁眉就沒展開過。

泰康宮那般的情況,不是他這一個小小主簿能探聽的,沒能等來關心的消息,但擺到他面前的,卻是一份州府通報,上面有來自知州劉繼謙的嚴誡,大意是,聖駕臨幸申州,事情重大,要求治下各級官吏嚴密謹慎,小心應付

縣衙收到這份告誡並不奇怪,讓王欽若感到壓力的是,知縣專門讓人連夜將此報傳抄與他。

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82章 不手軟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294章 剎車,碎葉河畔戰鼓鳴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44章 太后相召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6章 相形見絀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世宗篇36 不一樣的完顏部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114章 三樁大功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162章 出遊攜新婦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144章 堂審第1757章 勳貴子弟第72章 駐足石壕鎮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125章 頌公亭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146章 驕將第115章 困獸之鬥第80章 春夜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71章 兵臨壽春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442章 矛頭直指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1707章第187章 瑣屑第162章 晉公南遊見聞第381章 功臣閣第79章 滏陽之捷第276章 玉如意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398章 虞美人第127章 魏博問題第12章 方略第40章 潞州三傑第174章 故交情誼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243章 不自知第216章 初夏第1755章 良平島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1708章 格局第229章 血戰錦州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第412章 二王第462章 一地雞毛第66章 請辭?不許!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73章 道府之爭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335章 凱旋令、劉昉請命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268章 西縣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53章 有詩云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117章 機會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95章 玩陰謀第1章 乾祐滅佛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2044章 最後的旅途15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73章 西北隱患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371章 殺,不殺?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439章 枉作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