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

bookmark

未幾,胡德來報,徐王求見。天已然漸漸黑了,老皇帝正打算再叫幾名歌姬,聽聽樂曲,“陶冶”情操,興致一下子就被打擾了。

不過,那畢竟是徐王,老皇帝多少給些面子,吩咐宣召的同時,也感慨了一句兩句:“看來,今日所有人都很忙碌啊……”

大概是養尊處優,平日裡注意保養,且更爲節制的緣故,徐王年紀比老皇帝大上好幾歲,但外貌卻要年輕許多,那矍鑠的精神看得老皇帝都羨慕不已。

見禮畢,賜座,老皇帝笑吟吟道:“贇哥,來得正好,可以蹭一頓晚膳。朕正覺乏味,你來了陪朕享用,不過添一雙碗筷……”

聽老皇帝這般說,劉承贇臉上也迅速堆滿笑容,拱手道:“那老臣可來得恰當,正好討陛下一杯御酒吃!”

聞言,老皇帝審視着劉承贇,慢悠悠道:“坐車雖然比騎馬舒適些,但這一路顛簸,也不是輕鬆的。怎麼不歇息恢復一夜,你年紀也不小了,得保重身體!”

迎着老皇帝的目光,劉承贇陪着點笑,拱手道:“多謝陛下關懷,老臣固然難堪旅途之疲,但聽聞今日進山途中鑾駕受了驚嚇,不免憂心,求見只爲確認聖躬安好,否則,老臣恐徹夜難眠了”

劉承贇這番話,老皇帝當然半個字都不信,至少在當下是不具備可信度的。當然,人家都親自來表示關心與忠心了,老皇帝也就笑笑,擺手道:“一點微瀾,不足爲道!連我家大娘子都沒嚇到,何況朕,贇自不必擔心!”

“如此,老臣可安心了”劉承贇應道,說着,老臉上露出一抹慍怒容,故作不滿道:“陛下飽經風雨,不以此微瀾爲意,但鑾駕行途,出現這等意外,仍是不可饒恕。申州治下,竟有如此治安隱患,也不知劉繼謙這個知州是怎麼當的,倘有差池,他難辭其咎!”

聽其言,老皇帝就那麼默默地看着劉承贇,也不作話,就彷彿在欣賞一場表演一般。這自然看得劉承贇尷尬了,老臉強作笑容,卻不知該說什麼。

還是老皇帝給了點面子,輕聲道:“餘者不提,劉繼謙這個知申州,至少在泰康宮的營建上盡職盡責,泰康宮修得這般瑰麗,功不可沒。”

劉承贇明顯察覺到老皇帝說這話時,眼神中飽含深意,不過,既然踏足帝前,也就沒有再猶疑的道理,於是,劉承贇有些硬着頭皮表示道:

“上山以來,老臣也曾稍微觀覽一番,這泰康宮確實修得恢宏壯麗,氣象萬千,讓人眼花繚亂,這都得益於少府之統籌督造。

至於劉繼謙,老臣對此子還是比較瞭解的,做法比較激進操切,凡事力求盡善盡美,甚至求全責備。

泰康宮成,如此壯麗多姿,只怕劉繼謙一些做法有待商榷,魯莽過激之餘,也易惹人攻訐”

劉承贇這話裡話外之意,可算是分外露骨了,那副“小聰明”的神態也格外鮮活,不過,老皇帝心中卻難免生出些異樣的想法了。

這父子倆,兒子先來打個預防針還不夠,老子緊跟着來?爲了一區區劉繼謙,你劉承贇竟至於此,到朕面前賣弄小心機?雖然對劉承贇老皇帝一向保留有一份尊重,但今夜他的表現,同樣引起了老皇帝的不滿。

於是,在簡單地進行了一場豐盛的晚膳後,老皇帝便將徐王劉承贇給打發掉了,絲毫不掩飾那抹不滿之意,這也讓劉承贇心中憂慮陡增。

而徐王之後,再無人來“打擾”老皇帝了,不是不想,而是不敢,隨駕大部分的權貴都是精明而謹慎的,在事態尚不明朗之前,絕不會貿然動作,這也是老皇帝這些年帶來的壓迫。

“官家”夜愈深,老皇帝仍未就榻,連洗漱都不讓伺候,見狀,胡德又近前來,小心翼翼地喚了聲。

老皇帝還是一副怏怏的表情,聞聲,斜了他一眼:“何事?”

胡德知道此時的老皇帝最好別惹,但有的事情又必須由他確認,不得不做,因此低頭請示道:“明日泰康殿宴會,是否如常進行準備?”

老皇帝攜衆權貴入住泰康宮,算是行宮正式啓用,這自然是需要一個正式的儀式的,在主殿泰康殿舉辦一場御宴,則是早就擬定好的計劃。

只是現在,至少在包括內侍行首胡德在內的一些人眼中,此事似乎出現一些變化了。

而老皇帝聞之,反應稍微遲鈍了下,然後一臉疑問地道:“自是一切照舊!難道,出了什麼事,連朕設宴款待衆卿的安排都要變動?”

老皇帝那眼神,那語氣,都讓胡德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此時此刻,哪裡還敢有二話,連忙端正態度,保證會同漢廷諸監使以及少府,將翌日的御宴籌備得妥妥當當的。

申州在大漢實在算不得什麼大州,下屬僅轄三縣,除了州城所在的信陽之外,便是南接湖北的應山縣以及東臨淮西的羅山縣。

而羅山縣,顯然是發展得最差的,人口、經濟、文化方方面面都是如此,雖處大漢腹地,這就是個京畿道邊緣的一個貧苦下縣。然而,就這麼個下縣,其民生在短短兩年之內,徹底走向滑落與沉淪,本就生活不易的黔首小民們,那彎曲的脊背上又加上了一道沉重的負擔。

緣由何在,不言而喻,而羅山縣民生之疲弊,小民之疾苦,用縣衙某一名職吏的話來說就是,沒有發生千人規模以上的騷亂,沒有出現百姓聚衆衝擊衙門的情況,就已經是小民剋制了。

這名羅山縣衙職吏名叫王欽若,籍江南西道,長於鄂州,少有才名,智慧過人。

其從祖曾任鄂州刺史,其父也曾爲縣長,也算是官宦子弟,有此出身,在學有所成之後,自然而然地開始尋求入仕,得到“賢長者”的一封推薦信後,便到羅山縣爲吏。

從普通刀筆吏開始,到農官、稅吏,花了四年多的時間,終累升至羅山縣主簿,成功走通“吏轉官”的艱難仕途。

到如今,王欽若時間年二十九,仍然只是羅山主簿,不得升遷,這對志氣甚高的他而言,實在是蹉跎難熬。

同時,申州官吏體系下,王欽若也是少數對州政表達過明確反對、提出過明確質疑的官員。

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43章 “梳理”、“優化”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第399章 還債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218章 走私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99章 北使南歸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112章 兄弟第180章 躊躇滿志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380章 開寶第5章 堂議第274章 厚葬之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185章 勤勉爲國楊相公第6章 遺奏十條第404章 冬夜第489章 不好收場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187章 瑣屑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11章 請教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63章 朝廷應對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239章 進退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1697章 蠢蠢欲動第12章 河東之患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76章 大才蒙塵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395章 大商人第34章 崇元殿中第4章 君臣同心第49章 求援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93章 完了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15章 馬楚內亂第349章 邊情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375章 少林寺第175章 在滑州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321章 合理避稅第41章 西域戰況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241章 錦州陷落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446章 流光園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297章 心虛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294章 剎車,碎葉河畔戰鼓鳴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54章 病虎獠牙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漢伊六次大戰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121章 登乾元第100章 關中蜀亂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