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

bookmark

山嶽般的大艦依舊逆流南行,在江水的衝擊下微微晃動,九月的秋風已經很涼了,吹得老皇帝都有些承受不住,但腦子也彷彿被吹得更加清醒。

甲板上,華蓋下,老皇帝像根朽木一般縮在寬椅內,不過一雙老眼依舊睿智,平靜地俯視着郭信。

而郭信呢,此時的表現就有些精彩了,一方面戰戰兢兢,一方面又不斷擡眼瞟向老皇帝,小心翼翼,而又做賊心虛,臉色變幻,就像是在演一場滑稽戲。畢竟是年近六旬的人,這麼一番動靜下下來還真有些吃力。

秋風輕柔地吹拂着華髮,在耳邊低語,老皇帝的眼神也逐漸恍惚的,漸漸的,老皇帝看到的不再是眼前這個緊張的、膽怯的甚至不堪的二舅哥,而是他所代表的郭氏家族。

腦海裡浮現出過去這些年郭氏的發展,老皇帝不禁思考,自己對郭家這些功臣貴戚是不是放鬆警惕了,乃至放任其發展坐大。

拿郭氏來說,老皇帝曾經的忌憚心理是異常深重的,但回頭看來,老皇帝當年的忌憚更多是針對郭威個人而去的,等郭威年邁不堪,便放鬆了,待其辭世,則更加高枕無憂了。

然而,郭威去世,對郭氏的負面影響只是一時的,而郭氏家族的發展,卻在後續的十幾二十年間,持續深入,影響力遍及朝野,與國休慼。

在當下的大漢權貴階層,固然沒有“四大家族”、“八大豪門”這些招搖的、引人矚目的稱號,但不可否認,在大漢帝國統治的最高層,是存在着那麼一些頂尖權貴的,而郭氏則是無法繞過去的一個家族。

郭氏發跡、壯大於郭威時期,但真正鞏固,卻在二代。郭威一共三個兒子,老大郭侗,極其正常地承襲邢國公爵,早年也算朝廷一干才,當過侍駕之臣,從地方到中央,又到地方,履歷豐富,從三十五歲之後,官秩就沒低過正三品,並且都是封疆大吏,抑或要害重職。

不過,郭侗這個人很精明,甚至可以說精明過頭,也是個過分利己或者說利家族的人。但同樣的,這個人也算知時識趣,不到五十五歲,便上書請求致仕,以身體有疾。

仔細思量會發現,郭侗致仕的時間。差不多就卡在老皇帝開始“不正常”的那段時期,而養病的這幾年,還把一姬妾肚子搞大,老來得子,還一次得倆,還是龍鳳胎

對於郭侗的“聰明”,老皇帝當然看得明白,這當然讓他心頭不大痛快,但最終還是一笑而過,聰明些也好,相處得能愉快些。

而郭威的三個兒子中,最讓老皇帝看重的,毫無疑問是老三郭儀,畢竟郭儀還在襁褓之中,就與老皇帝結下了一段淵源,隨身帶着的那塊玉佩,只要拿出來說明來歷,在場之人都得行禮。

當然,郭儀也確實可堪造就,他老郭威用餘生精心培養而出的,四十歲的年紀,已是大漢的長城棟樑,也是開寶後期將帥中的旗幟性人物。

最爲顯著的是,從安西回朝後的郭儀被老皇帝封賞爲長征侯,若非天子偏愛垂青,以郭儀的戰功與資歷,可還不夠。大漢當前體制內的進步有多難,是遠超一般人想象,旁人謀求個一官半職的提拔都難,郭儀卻能一步晉爵,還是高爵,這固然是皇帝權威所致,也反應着這世間最普遍的一個道理,出身決定命運。

比起兄與弟,郭信就要顯得普通多了,普通到平庸的地步,當然了,說好聽點,是老實。然而,老實人做事,並不意味着就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相反,很可恨,能把人氣死!

郭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荊湖南道任上,要說他幹了什麼壞事,那不至於,但要說有什麼作爲,卻是屈指可數。

倒不是怠政,他還勤奮得可以,事情做得一點都不少,想法比頭髮還多,政治、經濟、民生,水利、交通、農事,方方面面都有涉及,但是都沒落到實處,甚至非但沒給治下百姓帶去實惠,還把人折騰得筋疲力竭。

到最後,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他還能振振有詞,覺得自己盡心做事,盡力爲民。若被下屬指責,打擊報復就去了,若被朝廷指正,那就覺得委屈了。

實事求是地說,郭信這個布政使,是德不配位了。在嶽州,還未進入湖南道境時,老皇帝就開始聽取着關於郭信的這些彙報,到此時親自接見考察一番,他發現,把此人放在荊湖南道,實在是一個錯誤的決定,簡直耽誤了湖南道三年多的發展

回想一下,當初是誰建議讓郭信調任湖南道的,嗯,正是他自己。念及此,老皇帝表情就更加不好看了,他甚至無法確定,自己究竟是看走眼了,還是真老糊塗了。

心中有一股子怒氣乃至怨氣,然而看着郭信那可憐兮兮的模樣,又有種難以發泄的憋屈感,君臣倆大眼瞪小眼一陣,最終還是老皇帝不耐煩地擺手道:“滾滾滾!到你座船上引路,去長沙!”

老皇帝語氣稍顯惡劣,但郭信聽着卻如聞仙音,忙不迭地應是,然後眉開眼笑地去了,那副憨態看得老皇帝牙疼。

湘江,尤其是長沙下洞庭這一段水路,是極其繁忙的,正值收穫的季節,更是百舸爭流,千帆競渡,越是靠近長沙,各類江船越多,南來北往,運糧的,運鹽的,運茶的民用百貨,無所不具。

南下的途中可以看見一些特殊的船隻,大大小小,共同的特徵在於,遍插青旗,顯然是屬於同一股勢力的。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間,就在這湘江之上,崛起了一股半黑半白的新勢力:湘幫。

船幫這種社會底層的勢力自古有之,但湘幫卻可以算是歷代以來最正規、系統最完備的,有清晰的組織架構,有成熟的運行機制,最重要的,有可靠的後臺。

畢竟,湖南道官府的一些運輸任務,都是拜託給湘幫,而在民間活動的時候,也往往打着半官方的旗號,水師退役的船隻,也都流入船幫,當地就有一個說法,湘江之上行使的船隻,有一半都是湘幫的。

可以說,湘幫也是長沙府幾十年發展伴生的一個產物,到如今,影響力觸及社會底層的方方面面,官府似乎也需要這麼一個辦事靈活的“馬桶”,給權貴們當狗也諸多湘幫大佬可遇而不可求的。

老皇帝的南巡,對於地方上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包括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船幫勢力。倒也不是社會治安上的問題,而是老皇帝之來,影響了“江湖”上的一樁大事。

湘幫實則只是一個對外的聯合,早些年勢力也很分散,爲了爭取利益,廝殺不斷。後來在一名“王先生”的撮合下,十幾個大船幫的首領,聚集一趟,歃血爲盟,成立湘幫。

嗯,江湖上是這樣傳說的,而能讓這麼多好勇鬥狠的船老大們放下矛盾,達成共識,背後的故事,顯然不是那麼簡單的。那名“王先生”的身份,便格外引人注意,此人何德何能,有那本事。

直到後來才逐漸流傳出,“王先生”,便是長沙府總捕,王覺。這下就沒人質疑了,王覺在朝廷體制內,雖然只是一個卑微下官,但在平民眼中,可就是大得不得了的人物。

尤其是對那些跑江湖的而言,威懾更足,因爲其在長沙當了幾十年的總捕,整個長沙乃至整個湖南道,到處都是他的徒子徒孫,這可是咳嗽一聲湘江都得震三震的人物。

當然了,能讓王覺去幹黏合湘幫這費力之事,其後顯然還有更深的背景,這些在長沙地界上,就讓人諱莫言深了。

成立湘幫,除了減少械鬥、穩定治安的目的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向外拓展。

南方水網縱橫,江河密集,跑船的勢力也就多,湘江雖是長江一大支流,但只要有點心氣的,又如何不想到長江裡去撈油水。但這個困難很大,長江上縱橫的船幫,又何嘗是好惹的,地盤是有劃分的,也容不得外人插足。

湘幫結盟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北伐”,組織人手往長江試探,然而剛出洞庭,便被一干“湖北幫”給打回來了。

那一役,江湖傳說,“巴陵之戰”,並且由此,開啓了兩湖船幫之間近十年的爭鬥。兩道勢力,就像兩條被豢養的狗一般,爲了主人的利益,也爲了嘴邊的一點狗食,在洞庭、在大江之上,反覆撕咬。

對於這種非平民之間的械鬥,官府一般是不會插手的,兩方之間也很有默契,哪怕血染大江,也都按江湖規矩來,絕不影響官府,給主人們添麻煩。

打得狠了,損失大了,就停戰談判,談出個利益平衡,談得個一年半載的安定,就繼續打,周而復始。利益是永恆的,人命是不值錢的。

當然也有鬧得過分,影響到治安,危及民生的,到那個時候,纔有官府威壓,水師出動。而最荒誕的是,兩方鬥得最狠的一次,各自糾集數千人,在洞庭湖上廝殺,旁邊就是兩湖水師掠陣,到官方那些還能說成是演戲訓練,只是動靜大了些罷了

此番,若無老皇帝南巡,洞庭湖上恐怕早已是血雨腥風了,生生給停下了。實在沒人敢炸刺,船幫中多兇狠的亡命之徒,但不怕死不意味着就想死,湖北水師的大整飭,嚇倒的不只是各路水師。

而在湖南進行內部整頓的過程中,還拿了三個民怨過重的湘幫首領人頭,用來平息民怨

因此,湖南的情況,自上而下,由官到賊,都是偃旗息鼓的,老皇帝能見到的,自然也是一片富庶祥和的南國江湖、風土人情。

第117章 潑冷水第1章 何謂開寶第125章 頌公亭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56章 南平王讓朕好等啊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94章 善後第29章 太后的病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140章 封王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31章 議治湖湘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36章 西面來人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218章 走私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2045章 最後的旅途16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380章 開寶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15章 馬楚內亂第118章 查抄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481章 行宮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1765章 三郡公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278章 軍務第82章 四件大事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20章 威臨荊南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72章 磁州賊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獵敵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313章 晉王一家子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9章 公府密議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38章 濮州案(1)第262章 趙普議蜀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85章 異心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178章 祭拜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1790章 憂勞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164章 重返晉陽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75章 高貴妃第64章 回鶻汗之死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56章 彌月之喜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