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

bookmark

紫微城,垂拱殿。

皇帝劉暘以一個筆直的身姿坐在御案後,聚精會神,一絲不苟地埋頭翻閱着政事堂所呈奏章。

早春的天色,黑得依舊很快,御殿內的燈火也早被內侍們點亮了,大漢的主人換了,整個帝國都在發生着一些不算明顯但真實存在的變化,就連這個宮殿的氣質都發生了直觀的改變。

宮殿的光線、氛圍都變得比以往黯淡了些,不像世祖皇帝喜歡隨時在周邊點亮幾十上百盞蠟燭、油燈,劉暘繼位後,直接在用燈數量上砍掉了七成,以節省資源浪費。

不只是垂拱殿,整個宮廷都是這般,不只是火燭、油燈的使用,還包括所有宮廷用度開支,那些曾經放開的鋪張、浪費行爲,都被劉暘踩了個急剎,厲行節儉、避免浪費,也是劉暘這個新皇對大漢宮廷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而關於裁減宮城內侍人員也已提上了日程,首批計劃釋放或者說遣散的宮人便達五千人。

不得不說的是,到劉暘登基爲止,僅洛陽紫微宮城內,諸宮室、殿院、寺監侍從伺候人員數量便有三萬多人,若把東京及各地行宮留守人員算上,那便直接突破四萬人。

這樣的數量規模,比起開國之初,幾乎增加了百倍。要知道,世祖皇帝登基之時,開封皇城內所有的宦官、宮人加在一起,也不過三四百人。

便是在開寶二十年前後,宮人數量也沒膨脹到如今的地步,如今看來,幾十年前那堪稱慘淡的宮人規模,卻是一個王朝立業啓運之基,一個帝王興國圖治之初。

因此,當劉暘決定削減宮廷用度、裁撤宮人規模,並落實於行動之後,反響是熱烈的,除了一部分不願意被清離的宦官、宮娥之外,幾乎整個朝野都在稱讚。

也沒法不誇,畢竟劉暘的這等做法,實在是一個明君標準作爲。只不過,劉暘如此做法,除了一步步刷新大漢風氣之外,最直接的原因,還在於節省開支,供養這麼多宮人實在太費資源了……

同時,平庸者只會人云亦云,跟着大唱讚歌,美譽今上聖明仁德,而敏銳之人則能看到,新皇隱藏在這些舉措背後匡正大漢政風民氣之心。

政治上的事情,往往都沒有表面上呈現的那麼簡單,越往上,就越是如此。當皇帝開始帶頭自律節儉之時,對這個朝廷與國家也必然造成巨大影響,而有些影響對於當下大漢權貴們來說未必是受歡迎的。

除非皇帝只律己,不律人,但顯然,從以往表現上來看,劉暘可不是個會放縱臣下的主,在道德律法的要求上,甚至比世祖皇帝還要嚴格。

而比起提倡節儉、清簡宮人這些“表面功夫”,大漢的權貴們顯然更希望新皇能夠在皇權的自我約束上更加自覺,只不過對劉暘這樣根基深厚的皇帝來說,就不大現實了。

昏黃的燈光把劉暘的身影投放到御座後的幕牆上,與世祖皇帝的背影總是讓人用偉岸、神聖等詞彙來形容不同,劉暘還沒有那般強勢的影響力,但他的背影卻能給人一種踏實安心之感,而非單純的敬畏、恐懼,這或許就是劉暘與世祖皇帝最大的不同了。

而若說劉暘登基以來發生的最大變化,則是那股縈繞在他身上說不清道不明的自信氣質,這是一種幾十年不曾在他身上出現的流於外在的自信。畢竟,整個天下,再沒有一個人能夠粗暴地左右他的意志,不講道理地更改他的決策。

歸根結底,還是權力帶來的改變,雖然劉暘一如既往地表現得很剋制,但不過半年的皇帝生涯,已然讓劉暘沉醉其中,這是一種難與人分享的至高感受。

“官家,遼東布政使慕容德豐求見!”內侍行首鄭元快步入內,向劉暘稟道。

若說當朝,最受劉暘信任的人,只有兩位,一爲馬懷遇,二便是慕容德豐。馬懷遇自不必多說了,自小養在宮,與劉暘的關係不是兄弟,卻更甚兄弟。

至於慕容德豐,哪怕早年在東宮時,都是劉暘最親近的臣僚,倚爲心腹,視爲股肱,出入禁從,無所不談。

而在新朝的權力金字塔上峰中,劉暘自然不可能遺忘慕容德豐,事實上最後一尊相位,就是留給慕容德豐的。當日在壽國公府,對李少遊那番話,自然是言不由衷。 聽到慕容德豐求見,劉暘嚴肅的表情都舒緩不少,甚至露出少許笑意,立刻宣召。

“臣慕容德豐參見陛下!”進殿參拜,慕容德豐雖然矜持,但步履神態都透着一股春風得意,這當然是劉暘登基帶來的。

“好了,不必多禮。”對慕容德豐,劉暘自有迥異於旁人的親切:“來人,賜座!”

“謝陛下!”慕容德豐直起身,稍微觀察了下劉暘,看着御案上分爲兩垛的奏章,落座之後,便滿是感慨地說道:“陛下如此辛勞勤政,實在令人臣等汗顏!”

“勵精圖治,可不容易啊!”劉暘搖搖頭,輕聲道:“向有所成,惠及國家,再辛苦十倍,也是值得!”

“宮人剛調製好的蜜水,味不錯,你也嚐嚐!”劉暘端起一碗顏色清亮的蜜汁,喝了一口,衝侍候的鄭元示意了下。

慕容德豐見狀,再度拜謝。

劉暘打量着慕容德豐,這個心腹之臣只比自己大兩歲,但髮鬢的白絲此時看起來竟是這般明顯,剎那間的恍惚,劉暘方意識到,自己這代人的年紀,也並不算小了。

收起心中涌起的異樣情緒,劉暘衝慕容德豐笑道:“日新此來,所謂何事?”

迎着劉暘的目光,慕容德豐也飲了口宮廷秘製蜜水,感受了一番那甜蜜的滋味,這纔開口道:“今日洛陽城格外熱鬧,不知陛下可有耳聞?”

“哦?”劉暘似乎毫無所聞的樣子,隨口道:“洛陽城內,朝廷上下,每天都有數不清的熱鬧可看。只是,能讓你慕容日新關心,並且親自到朕面前提起,就不是一般的有趣了,說說看!”

慕容德豐眼瞼微垂,低聲道:“難談有趣,但臣建議,陛下應當予以關注,畢竟事關重大!”

聞言,劉暘嘴角稍微勾了下,道:“不必兜圈子,直言無妨!”

看着皇帝,慕容德豐略作沉吟,還是道:“兩件事,其一,康居王與開封劉府尹家人起了衝突,當街殺人,滿城譁然;其二,安東王廣發請柬,邀請諸封國王齊聚太和樓,密議會談.”

聽慕容德豐提起兩事,劉暘表現得依舊很淡定,嘴角依舊掛着淺笑,隨口問道:“對這二事,你有什麼看法?”

見狀,慕容德豐眉頭輕蹙了下,有些嚴肅地說道:“第一件事,不論事出何因,當街殺人,都有違國法,康居王悍然之舉,更是知法犯法,挑釁朝廷,必須予以懲戒,以視正聽;

至於第二件事陛下難道就不好奇,諸王在太和樓內都談了些什麼嗎?”

顯然,慕容德豐更關心第二件事,而注意到其表情,劉暘一時卻沒有作話,而是起身,走到殿中存放密檔的一個櫃子旁,掏出鑰匙,一番動作後取出一份密報。

“你看看!”

接過密報,慕容德豐迅速翻閱起來,很快面露訝然,這是來自皇城司的奏報,而內容則是白日太和樓諸王聚會的具體內容。

所有人對話要點,都被詳盡地記錄下來了,足足二十幾頁

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24章 巡遊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153章 削藩第273章 雲州遂破第46章 郭榮奏事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81章 內外變動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270章 立場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76章 大才蒙塵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3章 田畔問對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漢伊六次大戰第36章 激戰三江口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89章 破財贖罪第314章 還京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1689章 高規格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177章 小賢王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79章 勢孤危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168章 忠奸難辨第20章 威臨荊南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5章 王樸走了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149章 河東巡撫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遲暮第168章 執迷不悟第94章 汝公出山第71章 兵臨壽春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461章 癲狂?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123章 劉煦使命,親自拜訪第78章 南北併發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41章 探監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39章 連夜南進第133章 延禧驛第90章 交趾收復第76章 大才蒙塵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85章 異心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473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474章 立場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351章 南粵,危!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13章 相敬如賓第377章 難知禍福的決議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16章 先安排着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世宗篇終 駕崩第74章 根由在朝第247章 視察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12章 大朝會第2068章 太宗篇15 熱鬧的夜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204章 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