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

bookmark

“別人要權要官,朕還不輕易賜予,怎麼好好的,卻想着要辭官?”按下心頭疑思,劉暘盯着劉曖道。

劉曖還是一副敦厚相,微屈身子,恭敬道:“啓稟陛下,臣在中書令之位上,實在力不從心,願主動退位讓賢,朝廷另外簡的賢能!”

“從先帝時起,你便進入政事堂,如今已然兩年多了,怎麼現在纔來跟朕說,力不從心!”劉暘顯然無法接受這個理由,當即駁斥道:

“政事堂自有呂端等臣主事,垂拱殿還有朕把關,你只需帶着眼睛與耳朵,看奏章,聽廷議,簽發令文,很爲難你?”

感受到劉暘的不滿,劉曖當即垂下頭,悶聲道:“陛下與宰相們,議的是軍政大事,論的是國計民生,實非臣之德才所能勝任。若陛下只需一印鑑圖章,又何需用臣弟.”

“你的意思,是嫌朕沒有給你實權?”劉暘兩眼微睜,道。

“是臣失言!臣絕無此意,陛下恕罪!”劉曖身體一繃,趕忙解釋了句。

猛吸一口氣,在劉暘略有些嚴厲的目光下,沉聲講來:“陛下,非臣自鄙,實在是臣有自知之明。才能短淺,德行不休,徒以出身居高位,如何能服衆?

德不配位,於國無益,尸位素餐,更非臣之所願,懇請陛下明鑑!”

講道理,中書令掌管政令之決策,職權應該很重纔是。然而,在帝國中樞權力中,其職權大小並非如法條規定的那般簡單,皇帝的意志在其中佔有決定性作用。

再結合大漢幾十年的政治現狀,就可知劉曖這個中書令的性質了,三省三分的相權,實則早就被分割到廣政殿的宰堂間,由諸相共享,皇帝則掌握最終的拍板決定權。

說劉曖完全只擁有個名義倒也不至於,畢竟還有一個投票權,又是親王之尊,影響力是有的,宰臣們總是要給面子的,然而若說有多大的實權,似乎又差了許多。

但不管如何,比起世祖皇帝時期,只給個名分,只讓人在政事堂佔個坑,劉暘在安排上還是有所進步的。至於在過去的半年裡,大部分帝國決策,從制度與流程來看,名義上都是起於劉曖這個中書令

當然,出現這樣的局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如劉曖自己說的,他個人才幹德行有限,威望不足。

舉個例子,當年晉王劉晞同在政事堂時,那是何等權威,大漢稅改都是在其具體執行下展開的,而劉曖,兩年多了,也沒能在朝中培養出多大的勢力,門下心腹也就大小貓三兩隻。

不過,有失必有一得,至少如此情況下,來自皇帝的猜忌就小了好多。畢竟,宰相權力起落,都很難真正威脅到皇權,因爲大漢的政治格局對相權本身就具備強大的制衡與約束,相比之下,強勢親王+宰相的組合,對皇權的威脅則要大得多。

可見,劉曖素以“敦厚”著稱,在政事堂也顯得平庸無爲,但劉暘對他,卻是很滿意的。

他如今想退,劉暘又如何能夠答應,那會直接打亂他在中樞的人事佈置。這可是政事堂一尊權位,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

因此,即便劉曖言辭懇切地表明請求,劉暘還是斷然拒絕,甚至呵斥道:“劉曖!你記住了,你這個位置,是先帝規定的,朕都不敢違逆,你敢輕言捨棄?

政事堂,國家權力中樞,攸關社稷民生之重,不是茶樓酒肆,任你隨意進出的地方!”

正常情況下,皇帝都把世祖皇帝亮出來壓人了,劉曖應該不敢堅持了纔是。

但出乎意料的,劉曖愁眉苦思幾許,兀自堅持道:“先帝用人提倡量才錄用,宰相簡拔,也必起於州部。而臣三十七年來,不說州部職事了,連京畿都甚少遠離,才幹短缺,見識不足,如何能當重任!”

“何況!”說到這兒,劉曖突然停頓了下,擡頭瞥了眼劉暘方繼續道:“四哥文才武功,遠勝於臣,四哥尚且賦閒,臣又有何顏面,僭居高位?”

一聽此言,劉暘心頭原本被撩撥起的火氣頓時消散了許多,取而代之的便是疑忌,畢竟牽扯到趙王了。

如今已是八月初了,洛陽朝堂依舊喧鬧,但屬於諸侯王的聲音卻少了很多,畢竟有封國的諸王大多回封國去了,就連劉文海也帶着隊伍出發,在晉王部屬臣僚們的輔助下去攻略緬甸地區,打他的封國去了,這個時間點,中南半島戰火已起.

當然也有留下的,比如趙王劉昉,他也曾面聖提出告辭,但被劉暘挽留下來了。

至於齊王劉昀,即便他對故土家園,對母親折太妃,對大漢方方面面都有着深沉的眷戀,依舊在立秋以前,告別母親、皇帝與兄弟,帶着哀傷與不捨,啓程返回北金洲去了。

齊王劉昀向來是個灑脫的人,但與以往不同,這一次送行之際哭得是死去活來,嚴父已崩,慈母已老,此去萬里,生離很可就就是死別,即便還有返回的機會,也不知是何年何月的。

但劉昀也同樣是個聰明的人,他也有不得不離開的理由,不只是遵從先帝遺志,更因爲,朝中甚至是京畿實在再容不下一個親王了。

劉昉、劉昀、劉曖這三兄弟,都是折太妃所生,一母同胞,三親王,老八劉曖更是位列宰堂,官拜中書令,他們仨若是一起逗留京中,實在太過扎眼了。因此,劉昀果斷選擇主動就國。

劉曖自不必提,封國還沒確定,至於劉昉,劉暘雖然將他留下來,卻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只是讓兼一個內閣大學士頭銜,以備諮詢顧問。

有一說一,這當然是委屈劉昉了,他可是功勳累累的趙王啊,他需要的也不是那個散發着名譽光芒的頭銜,甚至不是什麼高官重權。劉昉缺乏的,是來自新皇的尊重,但這一點,恰恰在劉暘這裡成疑。畢竟,有的尊重,恰恰又需要用實際的權力與利益來體現。

對於劉昉,劉暘實則一直在觀察、思考與試探,對他的感情也格外複雜,既愛其武略雄才,又忌其功高望重。當然,劉暘不至於連這點容人之量都沒有,只是作爲一個帝王,本能地會心裡泛嘀咕。

同時,劉暘又在仔細地揣摩世祖皇帝最後一詔內容中,召劉昉回京的用意,這是尤其讓他費解的。在沒有考慮清楚此事前,劉暘是不會輕易下決定的。

當然,也不是一點方向都沒有,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琢磨,劉暘也有一些猜測:世祖皇帝或許就是想讓趙王劉昉回京輔助他。

在大漢帝國的統治體系中,皇帝無疑是根定海神針,但同時也需要功臣勳貴等棟樑,以及寺卿大臣等榱桷,在此基礎上,還有皇室宗王作爲擎天保駕的補充。

而在劉暘當政期間,宗室要在朝廷發揮出該承擔的作用,僅靠年邁的徐王顯然不夠,劉曖則能力不足,數來數去,只有世祖皇帝精心培養的皇子們了。

依其晚年的一些安排,最初或許選擇的是晉王劉晞,但天不遂人願,劉晞染疾於吐蕃之事,不幸薨於成都,哀傷之餘,不得不尋找一個替代人選,而這個人選,皇室之中,只有劉昉了。

皇室之中,擎天保駕之臣,就是世祖皇帝給趙王劉昉的定位。另一方面,爲免一廂情願,世祖又同時給劉昉賜封北庭國,用意便是,倘若劉暘覺得不需要劉昉這樣一個角色,承擔那樣的責任,那就把他遣回封國

考慮得或許有些複雜,甚至也有些一廂情願,但這是劉暘長久思考所得的答案,也是他更傾向的一種結果。

基於這個結論,那麼又輪到劉暘做抉擇了,而這個決定,似乎也不是那麼好做的。一方面是對劉昉本能的忌憚,一方面心裡也認同,朝廷、皇室需要有這麼一個角色。

至少在年初“封國之議”的紛擾中,劉昉就協助處理得不錯,最終能夠從容平息風波,劉昉功不可沒,這一點,換作任何一個其他人,都達不到劉昉出馬的效果。

可以想見,在將來,在許多讓劉暘爲難的事務上,劉昉仍能發揮一些特殊且重要的作用,這又是劉暘內心希望的。

或許劉暘自己都沒發現,從他登基以來,在許多超出他習慣的事務上,都表現出一種遲疑。這或許是還沒有完全適應身份的轉變,思想上仍殘存着大量太子時代的保守與謹慎。

他的顧慮太多太重了,凡事三思而後行,自然值得提倡,但過猶不及,凡事都遲疑不決,同樣不是什麼好習慣,倘若不能及時警醒,那劉暘在治國決策上也只會越加掙扎。

遠的不提,至少當下,至少在趙王劉昉之事上,劉暘還沒個下定決心的判斷。

但是,近段時間以來,京中又出現了一些流言,就是針對趙王劉昉的,認爲朝廷對他不公的有不少,實事求是地講,趙王在京中的名望,的確很高,市井街坊間,一直流傳着他的故事,茶樓酒肆間的說書人嘴中,他更是常客。

而流言蜚語中,當然免不了把魯王劉曖拿出來與趙王劉昉做對比,這兩位,雖是一母同胞,但從方方面面來對比,劉昉都是碾壓劉曖的。

憑什麼,一個無功無德的魯王,能夠在職權上壓趙王一頭?以幼凌長,又豈符合友悌之義理?

這樣的流言,是很傷人的,幾乎把劉昉、劉曖兩兄弟架在火上烤。流言的出處來源尚不可知,但是,出現這樣的輿情,本身就意味着一種對當朝不滿的情緒,劉暘也十分重視。

因此,當劉曖直接擡出四哥劉昉的時候,劉暘一時間也沉默了,思考幾許,直接問道:“你是否爲那些流言所擾?”

“衆說紛紜,人言可畏!”劉曖答道,似乎就是這個原因。

劉暘則惱火:“庸人自擾!毫無根據之事,竟能讓你進退失據?你一個堂堂親王宰相,豈能爲這些蜚短流長所迫?”

“臣本庸人!”劉曖深吸一口氣,拱手道:“論才論德,四哥都遠勝於臣,於國於民,他都更適合輔政。

臣自認也非沽名釣譽之徒,然而人心向背,臣亦難逆,莫若急流勇退,懇請陛下成全!”言罷,劉曖斂袍起袖,大禮而下,直接叩請。

此時見其狀,聽其言,劉暘的眉宇都要擰爛了,但平復着情緒,過了好一會兒,方纔悠悠問道:“八弟,你不會也是來替四弟鳴不平的吧?”

聞言,劉曖臉色微變,立刻道:“臣只是據實陳情!”

仔細地審量了劉曖一會兒,劉暘恢復沉容,看着他,語重心長地說道:“些許流言,竟讓堂堂親王、中書令亂了方寸,朕若允了,豈不如其意?

倘若因爲那些喧鬧謠言,就更人易相,那朝廷權威何在?那豈不是在告訴那些別有用心之人,散佈一些流言,就能影響到朝廷用人,甚至讓朝政改弦更張?

豈不助漲謠言之風?天下豈不遍地傳聞,處處流言?國家還能安寧嗎?

因此,無論如何,你之辭請,朕斷無準允之道理!”

聽皇兄這麼說,劉曖似乎有所震動,不禁直起身來,面上一片爲難之色。

見狀,劉暘又道:“你若是覺得累了,可回王府,修身養性,朕準你三日假期。”

聞言,劉曖面露苦相,很是糾結地喚了聲:“陛下,臣——”

劉暘無意聽其言,又道:“至於四弟,朕自有安排,無需你來操心!你且退下吧!”

劉曖又張了張嘴,但見皇兄那副不容拒絕的模樣,無奈之下,只能行禮告退。

“等等!”

還沒走兩步,劉曖便被叫住了,轉過身來,拜道:“陛下有何吩咐!”

看着劉曖,劉暘眼珠子轉悠了兩圈,輕聲道:“你都有尸位素餐之感了,朕也不能無動於衷,免得你心思不定!

政事堂諸相公皆有監管、代領部司的情況,楊公在都察院那邊事務繁重,此後你可協管監察諸事,你幫楊公分擔一二吧!”

聞言,劉曖眼神中浮現出少許波瀾,在過去的半年中,劉暘確確實實地對楊業以及都察院提供了強力支持,不只政事堂拔高楊業地位,在監察體統內也進行着效能改革,爲了強化都察院權威,甚至對皇城、武德二司進行了限制,尤其是正常的司法、監察事件,都不准許二司再像過去那般隨意、粗暴干涉。

在這樣的環境下,都察院的御史們,日子自然好過了,在朝裡朝外都能擡起頭了,話語權也大大加強,作爲左都御史的楊業,地位也是水漲船高。

可以說,如今的都察院,對於有心進步的官僚來說,可是一個不錯的去處,便是過渡,那也是真鍍金去的。

劉暘拿出協管都察院的權柄,自然是誠意十足的,不過,在短暫的猶豫後,劉曖還是選擇拒絕,應道:“陛下看重愛護之心,臣感激涕零,只是,監察之肅重,還需一鐵面正臣,臣度德量力,行事迂緩,難堪其用!”

“你今日,一直在朕面前妄自菲薄,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難道,先帝與朕的眼光都有錯,都識人不明?”平靜地審視着劉曖,劉暘緩緩說出這麼一番話來。

“臣不敢!”劉曖見狀,連忙表示道:“臣奉命!”

不過,劉暘卻改了口:“你既然覺得不堪都察院之重,朕也不勉強於你!這樣,秋舉還有幾日就要開考了,你與李師同知貢舉。

也不需你識人閱卷,只要你把守貢院,落實考制,杜絕舞弊,保證考試公平公正,有序進行,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給朕挑選一批人才出來!

如此,不算爲難你,也未超過你能力範疇吧.”

劉暘都這般說了,劉曖哪裡還敢有異議,立刻應道:“臣奉詔,必定竭盡全力!”

時下已是雍熙元年秋八月初,與往年不同的是,洛陽士民除了準備歡度中秋之外,也再一次見證着新一批士人舉子們魚躍龍門,繁花似錦的洛陽城裡,也格外熱鬧。

今年本就是常舉大年,不過因爲世祖駕崩、新皇登基等一系列事情耽擱了春闈,劉暘在年初特地下詔,將科舉推遲到秋季,多給相關職吏以及天下士子半年的準備時間。

作爲登基之後的第一場科舉,又是統治元年,皇帝劉暘再重視也不爲過,以太傅、內閣大學士李昉作爲主考知貢舉,秋初升任禮部尚書的前吏部侍郎賈黃中爲監考。

如今再把劉曖派去監督,這一屆各科士子算是有福了,只要能脫穎而出,必然有別於其他年屆。這也是一份運道,對天下士子而言,一些政治資歷,有的時候就是看時運,撞上了,就天然具備特殊性,在仕途的關鍵時刻也能起到大作用。

劉曖算是被劉暘打發走了,但與此同時,劉暘的心情也被搞壞了。他本身就因劍南、東川的旱災心氣不順,劉曖又搞這一出,作什麼妖!

心情難以收拾好,看奏章也無興致,劉暘乾脆起身,出去散步,同時命人傳召皇城使王約。

八月秋高,風清氣爽,秋老虎過去之後,氣候也更加宜人,藍天白雲之下,劉暘漫步於宮道之間,心情總算好轉幾分,凝沉的面容上也多了幾分釋然與愜意,直到王約到了。

“京中關於趙王之流言,可否查清楚來源?”陰着一張臉,劉暘問道。

王約顯得有些遲疑,這流言可最是難查的,京城又本是流言蜚語的溫牀,過去也有太多影響重大的流言、童言,最後的調查也是無疾而終,難明出處。

注意到皇帝那不快的表情,王約終究沒敢正面回答,而是表示道:“小的當再派人手,加緊調查,定然揪出背後的宵小鬼祟!

另外,是否可以採取措施,禁止此類議論?”

“不必!”劉暘直接否決。

一點小事,若搞得滿城風雨,反倒不美,流言中雖有影射之意,但還不值得大張旗鼓,那樣只會顯得他這個皇帝心虛,不能容人。

琢磨了下,劉暘又問:“魯王府中有你們的眼線吧!”

王約聞言,臉色微變,魯王可正當紅受寵,不禁侷促道:“稟官家,司衙只是依常例安排,絕無冒犯魯王之意,官家明鑑!”

聽其言,劉暘擺了擺手,沉默了一會兒,好像有些難以啓齒一般,但終究開口了:“魯王府上,也多盯着些!”

王約訝然,忍不住擡眼看了看皇帝,但見他臉上那副漠然之態,並不敢多問,當即應道:“是!”

可以說,至少在這一刻,劉暘心中的疑忌不只是針對趙王了,對魯王劉曖也起了疑,今日的請辭,多少給他一種不適感,劉曖似乎有做戲的嫌疑。

劉暘也不禁懷疑,劉曖此請,到底是真心請辭,想讓位於劉昉,還是感受到了劉昉對他地位的“威脅”,方纔以退爲進。

甚至於,通過這樣的手段與操作,引起自己的猜忌,從而把劉昉排擠出京城。

如果是後者,那麼魯王劉曖那敦厚的外表下,究竟隱藏着怎樣一顆機心,便是劉暘思之,也有些不寒而慄。

人心總是難測,魯王請辭的消息像插上翅膀一般傳遍洛陽上層,自然也進入到趙王劉昉的耳朵裡。

難說劉昉聞之是什麼感想,但沒有多久,當輿論還在進一步發酵之時,趙王劉昉又主動上表,目的有二:一請罪,二請辭。

前者向皇帝劉暘表明心跡,他與京中流言無關,絕無裹挾民意輿情逼迫給自己加官授權的意圖;後者,則用實際行動表示,願意離京就國,不讓皇帝爲難。

或許是趙王這種光明的舉動、坦蕩的態度,打動了劉暘,最終還是下詔挽留,不讓其回北庭。

而既然把人留下來,就必需給一個說法,在秋舉開考前兩日,皇帝劉暘下詔,給劉昉加俸祿、加封地(把高昌道西北部與北庭接壤的兩三座小城鎮封給他),同時以華章溢彩之辭褒獎他,最爲關鍵的,讓他以內閣大學士參知政事。

第179章 長教訓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184章 教訓第59章 病榻陳情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95章 真定府、壽國公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32章 郭氏之慮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125章 冬至宴第87章 秋後算賬第35章 坐不住了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196章 楊邠案(4)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253章 其他戰場第167章 請辭第162章 晉公南遊見聞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125章 冬至宴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199章 潞州來客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36章 西面來人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第311章 李沆第379章 蕭思溫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50章 打他一仗第308章 新貴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7章 風波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24章 巡遊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177章 同榻臥談第334章 交待第48章 耿崇美第330章 小市民第119章 賭博式北伐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6章 告一段落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80章 賞功第102章 事分南北第331章 泰來樓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亞風雲(中)第138章 破寨第40章 郭黨俊傑第27章 出兵爭論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92章 定州事第329章 西域風雲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1764章 禁轎第170章 河東改制第20章 屯務廢改第9章 公府密議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60章 家事、國事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1752章 放手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15章 名單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37章 覆滅在即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52章 巫宦之國第175章 在滑州第375章 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