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

“什麼人,膽敢擅闖縣衙!”

河清縣衙前猛然傳出一聲暴喝,四名衙役站在臺基上,手把制刀,凶神惡煞,戒備地盯着衙前的一干人。

不是他們反應過度,實在是來人各個人高馬大,表情不善,並且配着武器,看起來就不好惹。雖然衝撞衙門不大可能,畢竟就這幾個人,但盡本職地呵斥一聲也是應該的。

來人領頭的是一名青年,俊朗挺拔,一臉的陽剛之氣,手裡拿着一把長劍,劍鞘紋路精美,劍柄還配有玉飾,顯然不同凡響。

基本視那四名衙役如無物,擡眼望了望那張甚是大氣的牌匾,又主義到那緊閉的衙堂大門,不無嘲弄地說道:“青白白日,衙門緊閉,這河清縣治政如何,可想而知!”

那股子譏諷,換作誰都感受得到,黨班的衙役也覺受到折辱了一般,惱怒道:“大膽!竟敢褻瀆官府!”

“你!”對方明顯透着些外強中乾,青年冷冷地瞥了衙役一眼,支使道:“去通報你們縣尊,京中來人!”

聽此言,衙役臉色頓時變幻幾分,迎着青年冷淡的目光,爲其氣勢所懾,卻是連硬話都不敢說了,扭頭便往衙內匆匆而去稟報。

青年自沒有等待的道理,手中劍往身後一背,招呼着幾名隨從,淡定而從容地跟着走進縣衙,聽到對話的其餘衙役也不敢相阻,京中來人,可不是他們這些小蝦米能得罪的。

至於這青年,當然不是凡人,甚至於身上有各種光環加成,他叫李昭賢,時年二十一,世祖皇帝外孫,皇帝外甥,父母乃至樂平公李繼隆與長公主劉葭,如今身上掛着昭武校尉頭銜並在大內擔任侍衛,此番隨駕出巡。

大大方方地闖入大堂,還未及觀察一二,便見兩名身着青綠官袍的中年自二堂走出,陰沉着一張臉,只掃了一眼堂間情形,注意落在李昭賢身上,不失警惕地問道:“敢問足下何人?”

李昭賢看向綠袍中年,淡淡道:“你是河清知縣陳若愚?”

“正是!”陳若愚答道,緊跟着試探道:“不知郎君是哪家衙內,來本縣有何貴幹,如需幫襯,儘可直言!”

“那就麻煩陳縣尊跟我走一趟吧!”李昭賢直接道,語氣平淡,但態度十分強勢。

見狀,陳若愚臉色沉了下來,他再怎麼說也是一縣之尊,衝着“京中來人”四個字已經給足面子了,這沒頭沒腦,不清不楚的,就讓他跟着走,什麼玩意兒!

作此念,陳若愚的語氣也不善了,打起官腔:“本縣還有公務要處置,無意受此戲弄!看你年輕,本縣就不同你計較了,送客!”

說完,陳若愚轉身欲去,在李昭賢眼中就顯得有些心虛了。不過,也不以爲意,從懷中掏出一道文書,明黃的綢面格外扎眼,李昭賢淡淡道:“李縣尊還是看看這份手書,再做決定吧!”

陳若愚當然不是沒見識的,瞅見那份手書,心都揪了起來,然而等看完,一雙腿都有些發軟了。

再瞧向李昭賢時,聲音微顫,帶着幾分乞求:“能否請上差稍候,待下官收拾一二.”

聞言,李昭賢一副彬彬有禮的模樣,上前兩步,探手幫陳若愚將那身官袍胸前的褶皺抹平了,微笑道:“李縣尊這身打扮甚是得體,還是不要讓主上久等了!”

“是!”陳若愚無奈,只能應道,不過此時心中已然爲陰霾所填滿,自家人知自家事,這一關,恐怕不大好過。但事已至此,只能竭力平穩心緒,尋求挽救之法。

陳若愚可是出身名門,其父乃是名將陳思讓,早年曾任淮南巡檢使,在淮南之戰中厥有功勳,後曾官至淮西都指揮使、長江巡檢使。

其兄陳若拙乃是開寶十九年榜眼,如今已然官至吏部主事,至於他自身,也是進士出身,河清縣乃是其外放的第一任。

李昭賢此來顯然是奉出巡的皇帝劉暘之命,而被李昭賢以如此方式“請”走,顯然在任上出了大問題,並且是重大問題。

大漢的官僚犯罪,有各式各樣的原因與理由,陳若愚也涵蓋其中。他出身不低,眼界也不淺,錢財什麼不在他眼中,但是他求名貪權,在仕途上有野望,這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只是在追求仕途的路上過於急功近利了。

在大漢的“稅改派”中,有很多人崛起,是因爲做出了實實在在的成績,在改制落實、土地丈量、宣講教育等方面有突出貢獻。

在過去的三年中,陳若愚顯然也是其中之一,還因此受到過嘉獎,尤其是與前任做對比的時候,就更突出他的工作成效與吏幹能才。

畢竟,河清縣正是在陳若愚的率領下,全面完成稅改,田畝籍冊上的數據明明白白,比起舊冊直接翻了三倍還多,而財稅進賬比起兩稅制下,更是成倍的增長,並且實實在在地依制上繳給道司、及朝廷。

有那樣的身份背景,又有這樣的出色業績,陳若愚的只需等待着升遷便是了,尤其是新皇登基,慕容德豐上任天官之後也在對人事進行調整,而從京中兄長陳若拙的來信看,他已經在下一批的晉升名單中,並且一步到位,升密州知州。

然而,這一切隨着皇帝這突然的私訪,徹底化爲泡影。經過劉暘兩日間的實地調研結果得知,陳若愚的閃光政績有太多不實之處,河清的稅制改革也和北黃河浸泡過一般,水分極多。

首先一個,河清縣衙對於小農小民的保護形同虛設,甚至站在地主土豪一邊,反過來壓制普通百姓。

據說陳若愚到任之後,就把轄下的大地主們召集在一起,一番冠冕堂皇之辭,明裡暗裡透露這麼一個意思,朝廷稅改一定要執行,並且要徹底執行,官府的土地籍冊上一定要看到所有人家的田畝數量,至於改革中鄉賢們遇到的問題,縣衙也會盡力幫助解決。

聞絃歌而知雅意,河清的賢紳們很理解縣尊,也樂意爲之效勞,然後河清的稅改工作便走上了快車道,土地清丈、登記造冊更是在兩年後就完成了,並且有名有姓、有家有戶,成果斐然。

然而事實上呢,劉暘在瞭解之後,只有八個字的評價:不堪入目,罪不容誅!

像把名下土地分散化,以一定數量分配給宗族、佃戶,這樣合理避稅的方法就不說了,這個最保險,但在河清縣,做的人卻不多。

更多的情況是,按照租貸的辦法,將土地分給平民,但卻通過那一紙租約、貸約將他們死死捆住,在事實上依舊掌控着小民的生老病死,讓他們做牛做馬。

而在這種條件下,“擁有”自己土地的那些小農們,比起此前來說,就未必有多少改善了,甚至還變差了。過去是交地主租稅以及朝廷兩稅,如今是還借貸與地稅,兩者相加,後者未必比前者輕鬆。高昂的借貸與利息,就像套在他們脖子上的繩索,勒得他們喘不過氣來。而是改善還是改惡,純看地主債主們的節操了。

寬仁爲懷、兼濟鄉鄰的賢紳不是沒有,但實在不多,而對大部分的豪強地主來說,哪怕僅衝着對朝廷“土地苛政”的抗拒,也不能讓小民們好過,否則豈不真讓那些泥腿子、賤民翻了天?

也有受不了高利貸的農戶去縣衙告狀的,而這個時候,陳縣尊當然要實現當初的承諾,幫賢紳們解決問題。

也有說辭,並且是義正辭嚴,欠債還錢,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字據、手印這些都有,還是縣衙法曹的簽字,這可是有效的。

何況,從字據上來看,也不是很誇張嘛,十年還不完,還二十年嘛,再還不完,還有子孫嘛。那些土地總不能白白贈予吧,都有自己的土地了,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做人總不能太貪婪。

當然陳縣尊作爲一個父母官,也有一顆“愛民之心”,出於憐憫,面對所請還是會把債主找來,判減少個三兩年的利益,鄉賢們當然也要給縣尊面子,如此一來,上告的小民還有什麼不滿意的?若是再糾纏下去,鄉里還要不要待了?就不怕鄉鄰戳脊梁骨,謾罵貪得無厭、不知感恩?

也有不願借貸的,但是,你不借,自有他人借,而擁有自己土地這樣的誘惑,實在不是一般人小農能夠抵擋住的,而一旦在拮据上籤下自己名字,那被套牢是註定的事。

當然還有想盡辦法把借貸提前還清的,不管是偷也好,搶也好,真有人做到了。然而,舊貸之後還有新貸,生產經營過程中總有各種困難,各種風險,只要有需要,那麼鄉賢們大方得很,也願意伸以援手.

漸漸的,很多地主便發現,在現行政策環境下,這借貸生意可實在賺錢,既能合理合法規避土地集中帶來的高額地稅,在收益上也未必比把土地都集中在自家名下要低。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聰明人”開始把目標投向那些原本的自耕農了,有困難自是雪中送炭,沒困難製造困難也要借錢、借糧給你的。

這還是收斂的,那些吃人不吐骨頭的,更會想方設法把你搞得破產敗家,再用一紙貸約來“拯救”,然後也不要你的土地,留着耕作生產還債。

至於逃債,且不說官府的保護,人逃得掉,地難道還逃得掉?至不濟,還能把地收回來,再交給其他農民耕作。

這樣一番操作,河清縣土地兼併的情況是得到有效控制了,但農民們的生計,卻沒有根本的改善,甚至有惡化。

而通過借貸方式對普通農戶的控制與剝削,也未必比基於土地的人身依附情況要輕,就這,還是鄉紳賢達們向朝廷妥協、響應官府改革的結果

如此之下的河清縣,可想而知是怎樣一種情況。當然了,沒災沒病的情況下,農民們的日子還是能繼續過着走的,甚至呈現出一種穩定的氣象,然而這等秩序下的小農小戶們,實在處在一種無形的更加讓人窒息的氛圍之中。

而除此之外,陳若愚還有騷操作,比如在土地等級上大作文章,鄉紳的土地記爲中田、下田甚至貧田,普通小民的田,則一律爲上田、中田,照此收稅。

這也是稅改過程中頻頻暴雷的狀況,也是新稅制下主要矛盾之一,在有些百姓開來,新稅制還不如過去依人頭繳納兩稅。至少在富庶地區,經濟發達,土地產出多,人口殷實,即便朝廷在定稅額的時候有所偏向,分攤到個人,需繳的稅也不算重。

除此之外,縣衙還把一部分貧瘠的山地、荒灘、樹林,也作爲耕地分攤到農戶名下,又能收一部分稅。

同時,還事實地停止對治下小民的賑貸政策,畢竟有賢紳們幫助解決。但是,每年的賑貸業務依舊在“做”,在賬目上做,還做得很漂亮。

至於那些用於賑貸的糧食、種子、農具等物資可以輕鬆地轉化成財稅的進賬,甚至於有些操作只需在常平倉的籍冊增減兩筆,陳糧出庫,新糧入庫,動動刀筆即可。

如此種種手段,一齊施出,河清縣的稅收較從前,當然蹭蹭上漲,化爲陳若愚在稅改業務上的卓越政績.

當了解這些真實情況後,劉暘能忍住怒氣不罵娘,就已經是他涵養高了。

憤慨之餘,也有一種無奈感,他自覺在稅改過程中還算關注,也往往關注一些細節問題,朝廷也是謹慎行事,並在過去的多年中不斷調整完善。

然而,就是這樣,還能出現河清縣這種情況,此地離洛陽,可就一河之隔啊!

河清如此,可想而知其他地方又會是怎樣的狀況,天下聰明的官僚,不只陳若愚這一個吧,他們手段,恐怕還有更多讓人意想不到的吧!難怪各地怨言那麼大,騷亂那麼多!

改制,改了這麼多年,就改出這麼個結果,對於劉暘來說,可實在太糟心了。

更糟心的還在後頭,當陳若愚被帶到御前,還不知悔改,還想再掙扎一二,虛言狡辯。

劉暘以河清縣稅改實況問陳若愚,他雖然有些慌張,但很快就調整過來,很誠懇地表示自己是完全按照朝廷指示在做,縱然有些疏漏,那也是對新政理解不到位造成的偏差與失誤,對此他也認錯。

劉暘提起河清縣內高利私貸成風,貧民飽受壓榨的情況,陳若愚更是一臉無辜,很是納罕地表示,朝廷並不禁止私貸,貧民借債買地也是很尋常的事,鄉紳們願意把土地拿出來,總不能白給吧。

甚至於,對於那些過高利息的債務,他還進行過取締,對惡紳進行處罰,有力地保護小民利益。尤其是那些把土地交易稅全部轉嫁給農民一方的地主,更是依稅法嚴厲處置,他可都是依法照章辦事,這些情況都是有據可查。

另一方面,在大量土地交易的過程中,縣衙又從中收取了一筆不菲的交易稅,充實財政,這非但無過,反而有功。

當然,他非完人,治政經驗不足,有些貽誤,對小民生計認識不清,對一些民情有失察之過,陳若愚也是認的

一番應對下來,劉暘被氣得差點直接下令把陳若愚砍了。這種機巧、詭辯,陳若愚講得頭頭是道,然而細思極恐,同時,從這知縣這裡,劉暘也瞭解河清縣的狀況爲何發展到這樣的地步了。

陳若愚絕不是個庸才,衝他乾的事就知道,甚至還能稱之爲幹才,腦子太靈活了,不斷地擦邊,不斷地出成績。只不過,身爲父母官,屁股從來沒有坐到小民一邊,而是積極往那些孝(鄉)子(紳)賢(地)孫(主)靠攏罷了。

若天下官僚都似這般,那不只是小民的苦難,也是大漢帝國的悲哀。而問題恰恰是,劉暘根本不知各地的情況,究竟發展到什麼程度了,與河清縣相比,是否還有過之。

別的不提,至少河清縣這邊,治安還算穩定,陳若愚局面控制得不錯。而出現騷亂、民亂乃至判斷的地方呢?

當然,不管陳若愚如何狡辯,一個欺君的嫌疑是逃脫不掉的。不過,經他那番說辭,劉暘一時還真收起了殺此人的心。

當夜,在縣城賓館,劉暘又與徐士廉進行了一番暢談,他很是悵惘地表示,稅改發展到如今的地步,已經到一個極其艱難的地步了。

但是,通過這些問題,他也發現了,這種種問題,很多其實可以避免。他能想到的,就是通過更全面、更頻繁、更下沉的監督,不說杜絕,至少改善地方上的亂象。

劉暘很動情地說,大漢的百姓,值得朝廷更多的體恤與保護

實事求是地說,根本問題不解決,能夠做的依舊只是改良,解決一些表面的東西。

然而,若是讓小農小民都翻身做主了,這大漢帝國、劉家天下還要不要了

第400章 晚節不保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173章 日常第311章 舊識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54章 病虎獠牙第488章 真實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68章 二次北巡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2053章 終章第341章 向錢看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51章 以鎰稱銖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75章 敖萊小城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22章 稱帝第170章 河東改制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98章 溫柔鄉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421章 樑孝王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179章 長教訓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62章 禍福之間第148章 最後一仗第439章 枉作小人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105章 河北局勢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137章 整編事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3章 新皇詔制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309章 衡釀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10章 老將出馬第79章 父子問對第59章 不知死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221章 全線出擊第64章 楊業卻敵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24章 人事調整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168章 忠奸難辨第99章 北巡結束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146章 驕將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14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297章 心虛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353章 信使第324章 交代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100章 關中蜀亂第67章 滿廷反對亦無效第196章 戰略之議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226章 一潰百里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153章 亂事終不可免第317章 劉皇帝還是那個劉皇帝第323章 鬥法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