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

bookmark

廣陽伯府簡樸而又不失威嚴,換在一年前還不是這樣,只不過在皇帝力倡節儉,反覆提及,並屢次批評教育那些用度奢侈之家,鋪張浪費之舉後,作爲大漢有數的權臣之一,趙匡義自然也謹遵皇帝教誨,領會皇帝意圖。

於是,廣陽伯府的日常開銷一下子減半,曾經那些張掛各處,展現權力、地位與富貴的金玉綢飾,都消失無蹤。

除了權力與名位之外,趙匡義還是一個十分嚴謹剋制的人,甚至可以說是一個不錯的人,在生活作風這種小問題上,更不可能和某些人一般,逆着皇帝的意志來。

對於皇帝厲行節儉的舉措,朝野之間當然一片稱讚,這畢竟是政治正確的事。只不過他們背地裡是怎麼想的,就難與外人說了。

同時,依附於權貴們的那些奴僕、扈從,反倒是怨聲一片,畢竟,他們的待遇肉眼可見地下降了。權貴們的奢侈享受,有很大一部分營養,實則是被寄生於他們身上府中的蟲豸們吸取的。

當然,劉暘在生活作風上的提倡與約束,也不僅僅留於口頭上,畢竟,連詔書制命都有人敢陽奉陰違,何況這種不致命的事情,該有的手段,劉暘也用盡了。

從雍熙元年秋開始,除了對一些權貴明確提出批評之外,劉暘也開始在人事上給這些人設阻,有皇城司、武德司的輔助,勳貴、官僚們之間那千絲萬縷的關係,不說全部摸清,總是有個脈絡可循。

不聽上意,那麼今上就從他們最在意的地方去炮製,打他們利益核心,而正巧,從蜀亂爆發之後,朝廷便藉機提出了一系列的吏治教育改革要求。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清廉能幹的官吏得到了提拔,相反,曾今那些不以爲意甚至肆無忌憚者,則被貶、免、流“照顧”上。其中,有不少在稅改大政下興風作浪抑或玩忽職守乃至陽奉陰違者,都得到了懲戒。

在雍熙元年下半年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裡,從中央到地方,從行政官、司法官、治安官再到監察官,在吏部尚書慕容德豐的主持下,罷免、替換、問罪官吏達五百餘人,其中有近半都是各地、各署的頭腦人物。

如此大力度的吏治整風,可是劉暘繼位以來空前的大手筆,引得上下格外不適,甚至在行政上引起了不小的混亂,很多人都表示不滿。

尤其是川蜀爆發大亂的情況,很多人都以此來勸諫、提醒劉暘,但劉暘卻也同樣的理由反駁回去,川蜀之亂正是給他們上上下下提了個醒,究其原因,正是吏治污濁所致。

朝廷若不引以爲戒,即行整飭,難道要等到全國各地,邊地烽煙,處處叛亂,再行挽救嗎?

同時,劉暘還能擺出一大堆官吏失職、權貴犯罪、豪強猖獗的案例與證據,只是在政治上整風,已經是皇帝剋制寬忍的結果了。

從河清之行,到川蜀叛亂,雖然樣本不算多,但皇帝劉暘倒也勉強觸及到了問題的根本,當然不是土地矛盾、生產所有制上的根本問題。

而是,劉暘深刻地意識到,吏治不清,皇帝的權威不固,就別提什麼改制改革,再實惠考慮再周全的政策,都別想落實好。你以爲的治病良藥,落到平民百姓身上可能就是要命的毒藥。

也是基於此點認識,劉暘開始從“稅改”的窠臼中擺脫出來,開始跨步前行,有力出擊,真正從吏治着手,開始收權立威。而人事權,在任何國家、任何體制中,都是最核心的大權,劉暘當然要收到手中。

當然,要實現這個目的,不是靠簡單粗暴地免些官、換些人就能實現的,如果新上任的官員與前任一般,那也只是白費功夫,反而造成政局動盪。

因此,針對前前後後、反反覆覆由內外臣僚們上奏提出的“稅改之弊”,劉暘提出了一系列的指正意見,而這些根據實際問題、弊病提出來的政策意見,則在不斷的完善之中逐漸形成劉暘的施政綱領。

總結的來說,就是“肅清吏治,加強監察,與民以惠,保證公平”。治政先治吏,安邦先安民,人治社會中以人治思想政策治國安民造成的問題,終尋求以人治的方式去解決。

這條路終點難說何方,最後也未必走得通,但隨着劉暘抓住“重點”,至少眼下,是以一個穩健有力的步伐朝着一個明確的方向前進。

雍熙元年的皇帝劉暘很辛苦,除了軍國大事的處理,他將很多時間,都花費在官吏的考覈教育上。

外放的朝官、進京戍職的地方官,從知縣令長起,他每個人都要親自接見,考察他們對履地政治民情的瞭解,聽取他們的施政想法,同時交待他自己的用政理念。

皇帝都親力親爲到這個地步了,自然是有效果的,正是在這樣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之下,屬於雍熙皇帝獨有的權威自內而外開始建立,也是皇權也開始起步反擊。

而地方上的官僚們,或許不會在意民間疾苦,但一定在意自己的權勢與官帽子,皇帝也通過這場政治整風,讓他們清醒得認識到,哪怕天高皇帝遠,紫微城中的雍熙皇帝依舊是能掌控他們前途生死的人,不要失了敬畏之心。

劉暘也向他的臣僚們傳遞着一個態度,清廉自守,盡職做事,那就無事。想要進步,則做當下最重要的事,釋民怨,安民心,衛公平。

當然,劉暘能這麼做,掀起這樣一場政治改革,也是有足夠基礎的。首先,類似的“整風運動”在世祖皇帝時代並不少見,大漢的臣民對此也是“有見識”的。

其次便是劉暘是從一個實權太子進化成皇帝的,除了母族等外戚力量的支撐,三十多年間以東宮僚屬爲核心也培養了大量人才,而這些毫無疑問是劉暘的核心力量所在,從各方面支持着他的執政。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大漢帝國在世祖皇帝統治晚期,出現了各種弊病,國力有所衰退,但統治階級的整體實力與控制力還是很強的,朝廷的權威也足,從官方到民間,風氣從整體上也是向上。

沒有這些,像劉暘這麼搞,早就沸反盈天了。誠然,大漢諸道州都有各種跌破下限、毫無吃相、貪婪到近乎愚蠢的剝削行爲,但不是所有地方都如川蜀那般,連最後一粒糧、一枚銅錢都不願意留給底層下民小農。

而通過這麼一場“政治進攻”,劉暘也才真正意識到,世祖皇帝留給他的,究竟是怎樣一筆財富。這筆財富的核心,不是皇位、耳目與財富,而是那一套以皇權爲中心穩定運行了幾十年的國家社會管理體制。

在這個體制裡,只要能把握住核心權力,那麼皇權幾乎是無限的,當然,也只有世祖皇帝能觸及到那最高的上限。

爲此,劉暘甚至不由反思繼位以來發生的種種狀況,有些事情甚至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畢竟,依其預計,他登基之後的情況,應該是衆正盈朝,君臣一心,共同匡正大漢積弊,讓國家重新走上一個正軌,創造一個更爲理性和諧、繁榮昌盛的清平世界。

但顯然,劉暘此前太“天真”了。痛定思痛之後,劉暘得出了一個結論,最根本的原因,或許是他保留了太多東宮時期的心理與作風,名位雖到了,但思想上遠沒有跟上。

要知道,世祖皇帝爲何會擁有那般至高無上的權威,可不是白來的,也不是靠活得久,那是他張開獠牙利口生生搶來的,那是建立在累累屍骨上的。

或許不那麼充分,但當劉暘真正認識到手中權力,並利用其治國理政時,大漢帝國也自上而下地向着曾經的秩序恢復。

平心而論,從劉暘登基以來產生的種種風波,出現的累累亂象,如全部歸咎於他這個雍熙皇帝無能,詬病他軟弱遲疑、掌控力不足,那是有失公允的。

從一個客觀的角度講,世祖皇帝的問題很大,他既創造了一個巔峰的封建帝國,也帶給臣民無盡的壓力與麻煩。

而比起繼承世祖皇帝的偉大,劉暘更大的挑戰,反而是如何一邊承受着那光環的反噬,一邊給先帝買單擦屁股,稅改是一方面,蜀亂也是一方面,兩者之外,還有更多。

蜀中起義,對於還未徹底走上正軌的雍熙政權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對皇帝劉暘來說,同時也危中有機。

繼位之初的各種掙扎猶豫,無處着手,也隨着蜀亂的爆發,讓劉暘找到了一個切入點,一個統籌內外、駕馭權柄的契機。

當然,前提是要取得勝利,川蜀的亂賊要平定,然而,半年多了,進展並不是那麼地順利.

時下已是雍熙二年仲春,視角放回到廣陽伯府,黃昏將至未至,天空已佈滿絢麗的色彩,比起平日,趙匡義回府可要早多了,並且心情很是不錯,嘴角洋溢的笑容怎麼也斂不住。

讓前來迎接的伯府長子趙德崇都忍不住開口詢問:“今日有何喜事,讓父親如此開顏,莫非蜀亂平了?”

聞問,趙匡義立刻收斂了,面上不再掛着喜顏,恢復了他政事堂二號人物的威嚴。

伸手朝裡,在趙德崇的陪同下,穿過中庭,直入正堂,方纔說道:“蜀亂未已,不過你父權柄更甚了!”

迎着趙德崇訝異的目光,趙匡義嘴角再度露出笑容,解釋道:“陛下讓爲父協管都察院,今後這朝廷監察事務,也由老夫過問了!”

過去的一年,準確地講是過去半年內,都察院的權威是一個逐步加強的過程,這完全是由皇帝劉暘催動的。

劉暘要搞吏治,除了對官員的教導培養、人事調換之外,監督工作是很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一環,而在世祖時期,朝廷監察系統也是幾經調整,權力不說沒有,但總歸是要弱上那麼一環的。

監察工作不好做,既要去啃骨頭、得罪人,自己還要持身以正,隨時抵禦各種外界的利誘與威脅。而世祖皇帝,又是個更偏向劍走偏鋒,搞特務監察的,自然就導致都察院的權威無形被削弱。

而劉暘登基以來的做法,便對都察院的權威進行了重塑,爲此不惜限制皇城、武德二司,今春以來,又再度明詔,將都察院內外各級御史權責明確,同時增加行政撥款。還放出話,下一次科考,將再適當提高明法科的錄取人數與錄取率。

一時間,都察院的官員們,腰桿子也硬了,頭也能擡頭了。被劉暘拜爲“都察使”的楊業,更是炙手可熱。監察系統,對大漢官員你的吸引力也肉眼可見的提升。

在這種情況下,皇帝讓實際爲政事堂副相的趙匡義協管都察院,一方面是進一步提升監察系統實力,另一方面對趙匡義而言也是權力的擴大,相輔相成的事。

趙匡義看得清楚此事的影響,於他自身有大利,自然開懷。

相比之下,趙德崇則顯得要謹慎些,想了想,道:“這可是得罪人的差事!”

聞言,趙匡義擺擺手,笑道:“想要做事,做成事,哪有不得罪人的?何況,到了爲父這個地位,值得我去得罪的人與事,也不多了!你之顧慮,不足爲慮!”

說着,趙匡義又不禁感慨道:“陛下這手棋下得也堪稱精妙,讓慕容德豐用人,讓爲父察人,以此達到相互制衡的目的,而爲父還得心甘情願地墮入彀中.”

聽趙匡義這麼說,趙德崇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趙匡義則繼續道:“而比起都察院的權柄,爲父更歡喜的,恰恰是此事。

過去這半年,慕容德豐那豎子在朝廷內外安插了不少人,其中不乏要害重職,不免得意而望形。

顯然,即便被陛下視爲股肱心腹,左膀右臂,若是權勢過甚,也難免猜忌。

陛下並非毫無保留信任慕容德豐,那君臣之間的嫌隙或許就從此開始,這,已足夠爲父高興一陣子了.”

聽趙匡義這麼一番心機之言,趙德崇眉頭蹙了蹙,卻也不好打擾他的好心情,只能輕輕地吁了口氣。此時此刻,自家父親,又何嘗不是得意忘形呢?

第76章 太子還京第234章 南口大戰3第2052章 回京第179章 長教訓第76章 太子還京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198章 秋獵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384章 反響第346章 文人風骨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482章 李氏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33章 真正目的第399章 還債第85章 安心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158章 劉昉的下一步工作安排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42章 難得積極第45章 移鎮之議第217章 幽州行營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71章 北齊鎮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380章 投漢第387章 就國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421章 樑孝王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37章 回鶻使者第46章 郭榮奏事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1748章 應急機制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206章 武德司獄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37章 回鶻使者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第52章 六穀土豪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49章 安東都督府第98章 溫柔鄉第80章 春夜第55章 山上山下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6章 遺奏十條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14章 外戚第70章 同州之戰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149章 降表第37章 回鶻使者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88章 天子金令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310章 海路主將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450章 落幕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11章 大典日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283章 降將第57章 朝堂的風波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16章 軍中俊才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26章 潘美守城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92章 萬歲殿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