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

bookmark

上海外港,俯瞰大海,控扼長江,壹號港乃是軍港大漢東海艦隊的母港,出長江,跨大海,總能望見威武霸氣的戰艦,一舉一動都是對遠航而來的外夷商人的震懾,尤其在東海艦隊完成炮艦的更新換代之後。

貳號港距離壹號港有一定距離,是上海最大的民用港,規模大,泊位多,一次性能供上百艘大船停泊。與沿松江鋪開的內河碼頭不同,貳號港口多供近海、遠洋大船停泊,而深秋時節,正是港口最爲忙碌的時候。

因爲泊位緊張,無法進港,在上海港外還遊弋着不少商船,都很“乖巧”。沒辦法不聽話,就在不久前,有一艘大食商船趕到上海,不知是第一次來沒有經驗,或者船長被蒙了心、失了智,竟敢不按規定、不聽指揮,想強行進港,補水下貨。

海關的巡邏船幾度警告,不聽,然後竟引出了東海艦隊兩艘炮艦,當着衆番船的面,打了上百發炮彈,將那艘大食商船生生擊毀壞,可震煞了一大波人。

正常情況下,上海這邊的反應是不至於如此過激的,海軍也沒這麼輕易出動。但是,此番上海正處於特殊時期,皇帝即將巡幸到此,豈能容區區蠻夷放肆,大漢的規矩,必須讓洋夷老老實實地遵守,否則墮了大漢天威,失了國格,若是上達天聽,那可不好交代

對皇帝的駕臨,高興的不只是上海的士民商賈,還包括成千上萬的外商,一定程度上,他們比大漢的子民還要興奮。畢竟,大漢沿海雖然開放了許多商埠,但大漢內地尤其是靠近皇權核心的京畿地區,卻是越發難進了。

對於諸多自海上遠來的夷商,整個大漢依舊籠罩着一層迷霧,開放的窗口固然光鮮亮麗,繁榮發達,吸人眼球,但比起神秘權威、統治着萬里江山、億兆生民的大漢皇帝,至少在當下,吸引力卻不那麼足了。

而趁着本季抵達上海的夷商們,又如何能不趨之若鶩,以至於有些準備離港返航的商船,都改變了時間計劃,就爲了一瞻大漢皇帝的絕世風采,即便只是湊個熱鬧。

皇帝劉暘對上海的視察,還是從基本的政治民生開始,當然,對於這座已經成爲大漢帝國最大貿易港的商業城市,過問事務多少要偏重於商業。

在這方面,有幾個讓劉暘都感到咋舌的數據,到雍熙十三年,上海所有港口埠頭十日週轉停泊的載重已達到32萬石之多,這樣規模的貨物吞吐,已經讓上海成爲名副其實的大漢第一大港。

同時,每年僅江海關的總商稅收入,就已近三百萬貫。由於朝廷在糧食輸入上的低關稅,每年自南洋輸入上海港的糧食,也超過三十萬石,足以供上海全境四十萬士民兩月的糧食消耗。

除糧食之外,各種商品、物資的吞吐量,也在雍熙十三年攀至新高.

當那一串串經過修飾的數據擺在劉暘面前時,他也不禁有些眼花繚亂,於老大帝國的巨大體量而言,上海這點成就並不算什麼,然而,這才幾十年啊,曾經的漁村、農田,就發展到如此地步。

一時間,作爲帝國最高統治者的劉暘,也覺魔幻,內心充滿了不真實感,忍不住好奇心去探究究竟是如何成就這樣一座大都會的,而細思之後,劉暘生平第一次真正接受並肯定了“商業”的驅動力量。

上海已經不有不少洋商夷館,常年寓居於此的外商夷人也有數萬人了,對於這些,劉暘倒不像世祖皇帝,看着礙眼,要清除一番,當然也是由於上海這邊的外商多比較守規矩。

連同高麗、日本這樣的“友邦”商賈在內,劉暘命人從諸國各地商人中挑選了一些人作爲代表,與他共進晚餐。

於是,有十二名外商成了“幸運兒”,得以就近與大漢天子對話。當然,這十二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家資豐厚,名氣大,且久居上海,識漢字,說漢話,遵漢禮。

在京城時,劉暘也曾不只一次同自陸上遠來的夷商接觸過,從那些陸商嘴中瞭解中亞乃至更遠地區的宗教、政治、軍事、經濟以及語言文化。

但對於浮海來者,過去劉暘見得多的,主要是早期的土著國家使者,隨着大漢對幾乎整個東南亞的制霸切割,這種外交狀態也逐漸變成如今“新漢藩體系”。至於海商,實事求是地講,此次還是劉暘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進行對話。

談話的內容,大體是一致的,主要是讓劉暘瞭解他感興趣的那些國家、百姓、文化、風物,增進皇帝對異國他方的認知。有一說一,由世祖皇帝開啓的對外拓殖,是極大地擴寬了一部分大漢士民的視野與眼界,且不提那些早就奔波於海上的海軍、權貴及海商,就是皇帝劉暘也在疑慮的同時,也抱有一種強烈的探究心理。

就時下而言,大漢帝國的對外海貿,主要還是針對高麗、日本,以及南洋封國,高麗、日本就不多談了,那是“傳統”的貿易對象,僅上海港,每年來往於二國的商船就不下一千艘,二國的金銀銅況,在大漢是最受歡迎的。

至於南洋諸國,在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之後,已經越發像樣了,也能夠向大漢反哺更多資源,尤其是香料與糧食,幾乎是填不滿大漢市場的。

相比之下,曾經一度作爲“主力”的大食商人,卻有些消沉了,一時帝國對他們宗教信仰上的排斥乃至禁錮,另一方面也因爲大食地區的混亂。

那裡正發生着又一場劇變,而安西三國的加入,則加劇了當地局勢的動盪與混亂,頻仍的戰爭不只會耽誤生產,也會影響貿易。過去,只是陸上絲綢之路斷斷續續,如今就連海上絲路都受到阻滯了。

事實上,由於阿拉伯世界的混亂,大漢同整個西方的交流,在雍熙十三年幾乎已經陷入停滯。因此,在過去的這些年,屬於漢人勢力的擴張,實則主要集中在南洋以及中南半島,當然,還有一個目標,天竺地區

從南洋海商嘴裡瞭解異域世界,對劉暘來說,仍舊是一種堪稱新奇的體驗,陸海之間終究是有迥異差別的。這股子新奇,甚至讓劉暘都生出了一股親眼出去看看的衝動,當然,也僅止於此,且不說現不現實,就他如今的年紀與身體,都不能滿足他更多的想法與野心了。

最終,劉暘以對與宴海上的感謝與褒獎,結束了這場不算盛大卻意義重大的宴會。劉暘肯定了這些商貿往來,給大漢帶來的好處,同時也鼓勵外商前來,加強兩者之間的聯繫,只要依法誠信經營,大漢都歡迎。散席前,每個人還得到由皇帝賞賜的一套精美瓷器。

當這場宴會的過程與結果流傳開之後,上海的商賈們,不論來歷,不論漢夷,都呈現出一片歡欣鼓舞的狀態,經商熱情進一步高漲,劉暘宴夷商的舉動,可是帝國最高統治者第一次真正肯定商人的貢獻。

即便這樣的做法,在大漢的官本體制以及抑商的文化氛圍中,是值得商榷,容易引發非議,但劉暘還是選擇這樣做了,發表了一些突破性的言論。

未來如何尚不得而知,但至少對雍熙十三年暮秋的上海商民而言,就像過節一樣喜悅。

皇帝的駕臨,給整個上海市帶來極其積極正面且熱烈的效應,然而,在一片歡騰喜悅之中,總有人消沉、抑鬱與煩悶,比如汝陽王劉文渙。

三十多歲的劉文渙,正值壯年,本該意氣風發,然而此時的他,渾身上下都透着一股頹廢的氣質,臉上幾乎就寫着一個“喪字”,而從外貌來看,說他年逾不惑,也不過分。

顯然,三年前的事情,對他的打擊實在太大了。皇帝有心帶他出來走走看看,療愈心病,但顯然效果不佳。

劉文渙人是跟着來了,但魂兒卻不知落哪裡了,終日的心不在焉,酒不離手。行營中,乾淨雅緻的房間裡,夜還未深,劉文渙已經醉眼朦朧了。

“殿下!”關心的聲音響在耳邊,蹲踞在食案之側的是一名美貌婦人,臉上帶着擔憂,目光中飽含深情,注視着劉文渙。劉文渙擡頭瞥了婦人一眼,卻沒搭理她,而是繼續拿起酒壺,又往嘴裡灌。見狀,婦人終於忍不住了,傾身上前,雙手緊緊抓住劉文渙的手,泣聲勸道:“殿下,您別在吃酒了,再這樣,您的身體都要垮了!”

按理說,女人的眼淚對劉文渙來說,應該沒有多大威力了,但這個婦人不同,她叫劉娥。在劉文渙還是萬年侯時,就進入到侯府,從一個小小婢女,一步步成爲劉文渙的貼身侍妾,在劉文渙失意的這三年多,也一直陪伴伺候着他,是極少能打開劉文渙心房一絲縫隙的人。

劉娥的關切之情溢於言表,劉文渙也感受得到,擡起頭,迷離的醉眼恢復了少許的清明,劉文渙開口了,一嘴的消沉之音:“我留着這副皮囊,又有何用?”

“殿下是大好男兒,頂天立地,豈能如此自暴自棄!殿下這般,如何對得起世祖皇帝諄諄教誨,如何對得起皇帝陛下殷殷期望?”見劉文渙如此消沉,劉娥終於忍不住了,言辭懇切地道:“貧妾斗膽,懇請殿下振作!”

一婦人,竟能說出如此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話語來,劉文渙似乎被他喚回了混,愣了下,扭頭瞧向門外,嘴角浮現出少許苦澀,感傷地道:“陛下對我,還有何期望可言?”

聞言,劉娥說出了或許是她此生以來最大膽的話:“因一婦人,墮落至廝,何談大丈夫!”

而聽此言,劉文渙眼神瞬間凌厲起來,盯着劉娥,雙目泛紅,其中甚至閃現着一抹暴虐。然而,注意到劉娥那真切的目光,劉文渙慢慢地恢復平靜。

但手裡的酒壺依舊沒放下,繼續往嘴裡灌了一口,在劉娥還欲行奉勸之際,猛地將手中酒壺擲向牆邊,酒壺碎裂,水漿迸濺。

一時間,房間內安靜極了,幾乎只剩下劉文渙粗重的喘息聲,而注意到劉文渙那起伏的胸膛以及冷冽的目光,劉娥非但不懼,嘴角反而掛上了少許笑意。

也是夠巧,在劉娥的“刺激”下,劉文渙稍有振作之時,內侍來報,皇帝召見。

夜幕下,行在各處很是明亮,尤其御駕所處,更點着不少火燭、油燈。在劉娥的幫助下,簡單打整過的劉文渙,緩緩走來,正撞見從行在走出來的臨淄王劉文濟。

見到劉文渙,劉文濟先是訝異,打量了他兩眼,趕忙迎上來,拱手拜道:“大哥!”

看着一副恭敬狀的劉文濟,劉文渙臉上盡是默然,一句話也不說,只衝其點了下頭,便往裡去了。

劉文濟倒也不覺尷尬,只是從後望着劉文渙背影時,幽幽地嘆了口氣。兄弟倆的關係,一直以來都很剋制,過去也沒少齟齬,但更多是理念作風上的衝突,然而那時的爭論拌嘴,比起如今的“對面而不言”,卻多少還有一點兄弟之情。

皇帝居室內一片燈火闌珊,劉暘遠沒到就寢的時間,依舊埋頭,翻閱着各方上呈的奏報,只是,秋夜寒涼,身上加了一件袍子。

直到劉文渙入內行禮,劉暘方纔放下手頭的奏章,目光復雜地看着意志消沉的長子。而劉文渙,也像根木頭一般跪在那兒,也不動彈,不過,大概也是這三年來第一次,劉文渙敢於擡頭直面皇帝的審視。

父子倆對視良久,沉默良久,最終,還是由劉暘率先開口,以一種悵然的語氣道:“朕知道,這三年來,你受委屈了.”

這個秋夜,劉文渙在劉暘這兒待了很久,父子倆秉燭長談,這是三年多年,父子倆第一敞開心扉聊天,也共同面對當初那件誰也不願意提起的往事、醜事。

劉文渙的心結顯然沒那麼容易打開,但在這個秋夜,他哭了不止一次,過去三十多年都沒流過這多的眼淚。

就在翌日,劉暘下詔,封皇長子劉文渙爲安南王,幾乎將整個安南道封給他,同時賜予的,還有當年他率軍奪取的真臘四州。至此,奠定了中南半島上三王共食的格局。

北真臘那四州就不說,關鍵在於安南道,過去三年,在寇準的經營下,發展還是很不錯的。顯然,這是一項大方的分封,對於長子,劉暘還是很愛護的,這也幾乎是劉暘皇帝生涯中唯一一次私心蓋過公理。

澱山湖,地處蘇、秀、上三地交界處,在冬季到來之前,由王玄真陪伴着,皇帝劉暘親臨此地。

佇立湖畔,任由湖風吹得白鬚飄揚,劉暘注視着湖水,默默地傾聽着王玄真關於他當年開鑿新塘,勾連三江一海的計劃,並把當年對趙王劉昉的一番說辭輸出給劉暘。

而對於此事,劉暘認可其態度與眼光的同時,也表示道,人的一生有窮盡,有些事情是做不完的,只能留給後人.

雍熙十三年的南巡,大概是劉暘出巡最長的一次,前前後後,在南方待了一年多,自江浙而下,經贛閩粵,從兩湖北上還京,和世祖晚年一般,親自用雙腳丈量南國江山、無限風光。

同時,這也是劉暘人生最後一次出巡,回京之後不久,便臥病在榻。

雍熙十四年冬十月,大漢帝國第三任皇帝劉暘不無遺憾地走了,病逝於洛陽紫微城千秋殿,享年五十七歲,廟號太宗。

整個雍熙時代,在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度裡,是一個堪稱輝煌的時期。在世祖的基礎上,由劉暘進行總設計,使大漢制度進一步完善健全,解決了一系列由世祖之政引發的各種政治軍事、經濟民生問題。

大漢的政治,也由雍熙王朝開始,政治趨於理性和諧,生產力持續提升,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穩定有序,文化燦爛繁榮.

劉暘走了,走得略顯突然,但留下的,是一個趨於巔峰的中央帝國,一個創新於前代,充滿活力的王朝。而經過整個雍熙時代的苦修內功、恢復發展,劉暘留下的家底,比起世祖駕崩時,還要雄厚得多。

而接收這筆家產的,毫無疑問,乃是19歲的太子劉文澎,在一干雍熙老臣的擁戴下,劉文澎繼位於垂拱殿,大漢帝國再次迎來一位少年天子。

第35章 唐將空談第144章 東宮家事,接連凋零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195章 漳泉獻地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43章 接見第347章 割韭菜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將第296章 反響第153章 亂事終不可免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105章 河北局勢第358章 劉家的天下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89章 威壓王帥第357章 國滅第166章 太子與大將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193章 楊邠案(1)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1章 何謂開寶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95章 玩陰謀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487章 “驚喜”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51章 以鎰稱銖第216章 下詔北伐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331章 泰來樓第35章 坐不住了第159章 還朝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194章 減稅難第119章 幸西京第306章 爲了統治需要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6章 進士樓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106章 倒趙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1736章 試炮第99章 御帳議戰第139章 韓常案第86章 鬚髮花白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313章 日常第65章 開封府尹的問題第220章 陣斬高模翰第31章 邊公在任第99章 兩個人才第92章 定州事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1768章 崩第176章 去鄴都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119章 回京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184章 教訓第92章 金陵冬寒第82章 四件大事第52章 巫宦之國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1693章 安西王第78章 南北併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