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遲暮

bookmark

PS:本章水。

平康四年秋九月朔,延禧驛外的官道邊,前尚書令張齊賢即將踏上離京的旅途。

暮靄沉沉,秦天寥闊,瑟瑟秋風當面,雪白的鬚髮肆意飄動。胡音陣陣,馬鳴蕭蕭,西京大驛的繁榮氣象,也難以帶走張齊賢老臉上的絲絲悽迷。

已是六八高齡的老人,本不該如此失意,但望着前方的失意之途,驀然發現,自己並非世事洞察,心中仍舊涌現出無限的唏噓與悵惘。

張齊賢被罷相的原因很簡單,以中秋御宴上,醉酒失儀,險些冒犯聖躬,先是罰其閉門自省,沒幾日便奪其尚書令職。

當然,這是表面呈現出的東西,根本原因,還在於皇帝劉文澎對朝政影響的加強,並且加大了對張齊賢爲代表的這些“欽命輔臣”的排擠與打壓。

而比起魯王之黜落出京就國,張齊賢的罷相就沒有經歷太激烈的對抗與鬥爭了,甚至顯得水到渠成,同時,這其中也未必沒有張齊賢主動求退的意思。

一方面,張齊賢本人已然年老,說是風燭殘年也不爲過,精力不濟是必然的,面對朝野內外紛繁複雜的政務與人心已然力不從心,又如何再抵擋來自皇帝的針對?

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則在於,張老相公心疲了。輔政的這近四年時間裡,張齊賢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實則只做了一件事,那便是延續太宗皇帝的“雍熙之政”,在朝廷內部此起彼伏的各種爭端之中,他所有的決策與行動,都是站在這一基本立場上的。

相比於李沆、呂蒙正等人還有一些更爲高遠的政治理想抱負,張齊賢更像是“雍熙之政”的最後一個守望者,悉心維持,苦苦支撐,因此,過去的四年,是完全可以稱之爲“後雍熙時代”的。

但到如今,那種局面顯然是維持不下去了,皇帝是平康皇帝,卻要讓帝國自上而下都保持雍熙時代的風貌,這不只是在爲難皇帝,也是在爲難自己以及其他統治階級,也不現實,更不符合“客觀規律”。

當內心僅剩的堅持都行將破滅之際,再讓張齊賢佔據首相之位,別說皇帝受不了,就是張齊賢自己都沒有繼續逗留的心了。而以這樣的方式離開朝闕,固然有些傷及顏面,卻也未必不是個好的結局。

何況,與魯王劉曖不同,劉文澎還是給了他基本的體面,讓他以司空銜致仕,同時於張齊賢故鄉曹州敕建一座曹陽伯府,作爲他今後養老之所。(張齊賢於雍熙十四年,被太宗皇帝賜爵一等曹陽伯)

不管如何,張齊賢的收場,要多了那麼一絲仁德,皇帝劉文澎也頭一次沒有由着性子來,出人意料地給了帝國首相的一份尊重。

不過,致仕後的張齊賢並沒有第一時間東歸曹州休養,而是選擇西行,原因有二。一是其次子張宗誨在延州當知州,雖然在彈壓地方、平復騷亂上很有手腕,任上也有不少業績,但此前也屢屢傳出一些擾民行爲以及個人作風問題,這讓一世英明的張齊賢臉上無光,想親眼去看看。

其二則是張齊賢打算對大西北再進行一次考察,如今脫離了相位的限制,得到空暇,他要對此前治政過程中忽視的一些問題進行一番總結。

對於大西北,從世祖皇帝起,就一向格外重視,深以爲慮,畢竟曾經失落於中國兩百年,在飽受吐蕃、回鶻等蠻邦夷國的侵蝕後,漢家文明想要恢復文明、重新紮根不難,但要清除那些歷史遺留問題,尤其是一些隱藏於漢化的之下,表面順漢,實則反漢的一些問題,風俗問題,民族問題,以及宗教問題。

往前倒推四十年,即便拋開西征帶來的影響,西北都是大漢帝國最不安穩的地方,也是朝廷重點經營鞏固的區域,從世祖到太宗,乃至現如今,都是如此。朝廷在西北投入的資源,耗費的國力,也要超過漠南、遼東、西南諸方向。

在這個過程中,西北也崛起了不少能臣幹吏,不管發生了多少亂子,又被朝廷折騰得多厲害,又進行了怎樣的清洗,“西北系”的勳貴、官僚都是帝國凝聚力最強的一個派系,在大漢帝國的政治舞臺上,永遠不缺乏他們活躍的身影。

同時,西北系或許也是帝國最開放、最不排外的一個派系,因爲衆多勳貴、官僚本身就屬於“外來者”,而過去幾十年,西北的政治領袖們,如盧多遜、王祐、王明等,無一不是出身外地道州。

幾十年來,自道司以下,有太多外地豪傑俊才,在經過大西北的艱苦磨礪之後,脫胎換骨,成爲帝國的棟樑與榱桷。

而張齊賢,恰恰就是西北系出身,二十多年前拯治榆林的經歷,也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寶貴的一份資源。在朝,張齊賢或許難以壓制住衆多的勢力,但在西北派系,至少在西北的文官系統內,他也是一方扛旗大佬。 並且,自榆林之亂以來,更準確得講應該是朝廷全面停罷西征大政,整飭弊政,改革民生以來,西北又有差不多二十年沒有出現過大亂子了。

對此,張齊賢既欣喜,又不免心存隱憂,他可太瞭解西北地區的特殊性了,作爲帝國民族成分、風俗情況最複雜的地區之一,這裡天然就存在動盪與騷亂的因子。

脫離了西北多年的張齊賢,也不得不居安而思危,尤其在皇帝劉文澎不大讓人放心的情況下。

如此,便促成了他晚年的這次西行,他入仕四十餘年,爲國爲民,辛苦了一輩子,早就習慣了,真讓他晚年默默垂老,直至離世,那也是做不到的。

而張齊賢在晚年的這次西行經歷,最後被他寫成了一本書:《饒陽公西遊記》。

從後世來看,這不僅是一份考察旅遊記錄,更是一本政治見聞,涉及到整個西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生的描述,其中還夾雜着大量張齊賢在治國方面的經驗與思考,極大地呈現了張齊賢在雍熙時期尤其是雍熙後期對大漢帝國政治、軍事、經濟的重大影響,從中也反應出大量“開寶盛世”與“雍熙之治”的情況,對史學家們研究“開雍盛世”極有價值.

回到延禧驛外,陪同張齊賢西行的,只有僮僕護衛五六名,以及小兒子張宗信,而前來給他送行的,只有兩人,財政使李沆與左副都御史魯宗道。當然,作爲前首相,還不至於如此淒涼,只不過張齊賢走得突然,刻意避免。

財政使李沆就不用多說了,魯宗道乃是朝中有名的諫臣,素有“小王禹偁”的名聲,因爲直言敢諫,明法嚴律,得罪了不少人,張齊賢算是其恩師,在朝中也多有維護。

“太初兄,老朽當了這個逃兵,愧對先帝,汗顏無地,朝中之事,今後就多仰仗兄了,望小心行事,善加珍重!”收起老臉上的悽迷之色,張齊賢向同樣鬚髮灰白、一身常服的李沆拱手一拜,鄭重說道。

李沆還是那副儒雅的風度,即便白髮蒼蒼,依舊泰然自若,不動如山。感受到張齊賢那複雜的心緒,拱手回禮,分外從容地應道:“師亮兄言重了!我亦飽受世祖、太宗兩代先帝隆恩,此志不改,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此而已”

“太初兄器量恢弘,我不如也!”聽其言,張齊賢慚愧一笑。

言罷,又扭頭看着即便送行也表情刻板的魯宗道,略作思忖,擡指道:“貫之,你剛正敢言,嫉惡少容,朝廷需要你這樣的忠直之士,就是缺乏一些變通。只盼你日後遇事,能多些機變,如此方可長久!”

面對張齊賢的告誡,魯宗道的表情鬆弛了些,爽朗一笑,話還是那般直:“相公當知,魯宗道進諫,不莠言,不欺君,事事以公,務實求正。若事諫言之虛名,抑或懼不敢言,做那昏昏之徒,不若辭官,回鄉教書。

何況,天子不如祖宗之英明神武,正需忠言善諫規勸,若我等臣子不發聲,豈不讓小人得逞?”

魯宗道顯然是不撞南牆不回頭的那種人,見他那一副慨然,滿臉正色,張齊賢也不好再叮囑他的爲政處世哲學了,強行教誨,或許還會傷及師生之誼。

“珍重!”

最終,以一聲飽含深情的道別,結束了這場靜悄悄的送行。三人都是飽學之士,但一沒折柳,二沒吟詩,張齊賢就這麼走了,離開他待了近二十年的京畿。

不過,在登上車轅時,張齊賢仍不禁回望,視線極處,西京雄壯,乾元高聳,即將遠離之際,老相公心頭實則依舊惦念着廟堂,掛懷着皇帝,同時,迷離的目光中,也包含着一絲對帝國未來的隱憂。

對皇帝劉文澎,張齊賢顯然是不那麼放心,就更別提“信心”二字了。但不管如何,脫離了那個位置,他能對大漢帝國施加的影響力,也就微乎其微了。

只能默默地祈禱,皇帝在親政之後,能夠有所改變,少些折騰,不要敗壞了世祖、太宗兩代帝王辛辛苦苦建立的基業。

第206章 癥結難以解決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176章 雍王第407章 一人連着一人,一案套着一案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1716章 共治時代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94章 寬仁的處置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49章 醫政第77章 吏職變動第67章 滿廷反對亦無效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132章 向訓爲帥第17章 板子終究落下來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138章 回宮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420章 老年喪子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歷史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341章 向錢看第106章 敲打第52章 六穀土豪第37章 國舅劾郭榮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70章 衛公辭世第174章 帝崩第4章 西南事務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1790章 憂勞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35章 坐不住了第2045章 最後的旅途16第1751章 結束了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95章 掘地求生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完結感言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185章 趙礪案第78章 南北併發半島史話·桓王第66章 陷河陽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22章 改革急先鋒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83章 遼帝之亡第33章 真正目的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89章 破財贖罪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1676章 慘重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268章 西縣第27章 郭威病了半島史話終 極限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457章 鄭州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48章 耿崇美第29章 獨眠孤館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62章 禍福之間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287章第6章 告一段落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