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

bookmark

“輔政時代”磕磕絆絆,難得消停地度過了三年,到平康四年春二月,一場激烈的政治鬥爭,再度爆發在大漢帝國權力中樞,鬥爭雙方主要爲皇帝劉文澎以及魯王劉曖,衝突圍繞着折(太皇)太妃的喪禮而展開。

折太妃,這個幾乎陪伴了世祖皇帝一生,又見證了輝煌繁榮的太宗時代,在個人道德與節操上無可指摘的一代奇女子,在人生的第七十八個年頭,終於走到盡頭,薨於洛陽福慶宮。

折太妃一代賢妃,這是毋庸置疑的,連世祖皇帝都深爲敬重,名聲也早已傳遍內外。而即便那些過眼雲煙般的名聲與尊望,就衝她趙、魯二王生母的身份,就可知她在大漢帝國的地位了。

同時,隨着時間的推移,世祖皇帝在政治上的痕跡越來越淺,但他被當世之人越來越“神聖化”也是不爭的事實,而作爲世祖駕崩前最信重的后妃之一,折太妃的薨逝對朝廷造成重大影響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驕矜如慕容太后,也不敢在折太妃後事上逞驕耍橫,否則趙、魯二王,以及南洋的齊、樑二脈,都不會答應,就這四王形成的威懾,每人敢輕易去挑戰。

跳脫如皇帝劉文澎,也極其嚴肅地對待,降詔廢朝七日,靈前也得大禮拜祭,並且讓大臣議身後尊榮,也正是在身後名的問題上,皇帝與魯王起了矛盾。

作爲折太妃之子,劉曖對母親帶有極高的崇敬心理,自然想在後事上給予母親最高尊榮,而再沒有追封皇后,以後之禮下葬,更爲尊崇的待遇了。

並且,劉曖堅定地認爲,自己母親值得上一尊後位。要知道,當年高貴妃薨逝時,世祖皇帝都追封爲後,而高、折二妃可是同級別的存在,可以做肯定推論的是,倘若折妃薨於世祖時代,也必然以“後禮”處置後事。

何況,高貴妃還是個再嫁之身,而折妃出身清白,生兒育女,侍候世祖,在地位與待遇上怎能比高貴妃差。(基於此等含義的言論傳到南邊的臨海國後,臨海王劉文海大罵劉曖等人,並且在後來上表嚴詞反對給折太妃上皇后尊號事宜。)

當然了,魯王推動此事,除了出於給母親正位的孝心之外,不可避免地抱有政治目的。至少,折太妃若變成“折皇后”,作爲她的兒子,劉曖這個“攝政王”身上就能再添一道光環,與“親王+輔相”結合起來,把持朝政也更能讓人信服。

魯王要推,那皇帝自然要阻!過去的一年多,劉文澎一直在想方設法地收回權力,但一直飽受掣肘,並且隨着公卿大臣對他這個皇帝看的越來越清晰,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反而加強了。

而比起他那孃親慕容太后,劉文澎的手段也並不能高明到哪裡去,喜怒好惡形於色,直來直去的性格與作風,也讓滿朝公卿極難適應。像“倒呂事件”那樣的機會,可不是那麼容易就遇到的,因此更多時候,劉文澎只能在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上拉鋸。

平心而論,劉文澎對於折太妃是沒有什麼意見的,考慮到她的出身與經歷,若在尋常時候,追封上尊號也沒什麼。但與朝中局勢結合起來,考慮到帝國皇權與臣權之間的鬥爭,那就不能顧及臉面乃至孝道了。

劉文澎正愁沒法把魯王劉曖趕下臺,劉曖又出這麼一招,而劉文澎也能看到“太妃追尊”可能給他帶來的威脅,怎會允許,自然只有堅決反對、反擊。

於是,魯王劉曖上奏,皇帝劉文澎詔議此事。而這一議,便是大議,同時這種帶有明顯政治鬥爭色彩的議論,往往是議不出什麼統一結果的,關鍵在於雙方實力、勢力的比拼,最終的結果也往往以實力強弱論成敗。

而事實證明,在當前大漢帝國體制下,在世祖、太宗兩代帝王精心構建的那套體系依舊正常運轉的情況下,即便一個不那麼善於發揮的皇帝,若是堅定用力,也能掀起無邊巨浪,吞噬前行路上的對手。

魯王劉曖,終究不是那種真正權傾朝野的權臣,“太宗遺命”到了平康四年,效力也大打折扣,而對衆輔臣把持朝政不滿的人與聲音也更加大了,幾乎沸騰。畢竟,期盼着“一朝天子一朝臣”,尋求進步升遷的人,是一抓一大把。

而劉文澎,即便再肆意任性,那也是皇帝,名正言順,根正苗紅的大漢皇帝。

於是,在大議之初,有魯王、折氏家族發力已,及相關人等討好逢迎,積極參與,支持請命的人很多,聲勢鬧得很大。

然而,等一個個坐觀局勢的人紛紛下場,投機份子賣力搖旗吶喊,反對聲也慢慢高漲起來。

至少,在追封折太妃的事情上,劉曖能夠藉助的力量是有個上限的,而皇帝這邊,支持者的力量卻幾乎是無限疊加。到最後,朝廷內部,除了魯王一系的人還在苦苦堅持之外,餘者盡是反對之音,甚至於連折氏家族眼見事情不妙,都偃旗息鼓了。

如果說一開始,雙方還算就事論事,引經據典,圍繞着帝國禮制而展開辯論。那麼發展到後面,就變成了人身攻擊,翻舊賬,扯爛事,朝廷的空氣立刻就變得污濁起來。

事情的性質,也隨着影響波及範圍的廣泛,超越了“太妃追封”本身,徹底變成皇權與相權,“輔臣派”與“帝黨”之間的正面衝突。 當這種針尖對麥芒的情況出現之後,魯王的“事敗”也就隨之發生。朝廷上下,那些擁護皇帝的人,未必從心裡敬服他,但是,站在皇帝這一邊,顯然是風險更小的選擇。而人趨利避害之本性,也會促使他們去追逐勝利者。

何況,朝廷內部的形勢本就複雜,形形色色的勢力交織在一起,利益訴求也各有不同。有愚忠皇帝者,有一心爲國者,有有識之士,同樣還有幸進之徒,而想要求得快速升拔,顯然侍候劉文澎這麼一個年輕帝王要更容易些。

事實上,劉文澎這樣一個任性皇帝待在至尊之位上,有人感到擔憂,但同樣有人感到竊喜,畢竟,只需要討得歡心,就能得到榮華富貴,這難道不比伺候一個勤勉英明的帝王,與那些老成謀國輔臣,要來得更加容易?

於是乎,魯王劉曖在平康四年的這場“追尊大議”中倒了臺,這場皇權與臣權的鬥爭,還是以皇權的勝利告終。

劉曖這回是徹底失勢,在“折太妃”下葬陪陵之後,便被迫使離朝出海,前往南海島(菲律賓羣島)封國去就國了。伴隨着的,是一大波“魯王派”被黜落,這倒一定程度讓劉曖在就國初期沒有人才短缺的煩惱。

而隨着劉曖的就國,維繫了三年多的輔政格局徹底宣告崩潰,雍熙輔臣,向德明、李繼隆那是屬於掌控軍令、軍政的勳貴派,如非必要,是基本不參與朝政鬥爭的,這也是不管中樞如何鬥爭,帝國都沒有亂起來的原因之一。

而剩下的,如張齊賢、李沆者,雖然依舊是朝廷重臣、士林領袖,但是已徹底壓服衆多勢力派系。說到底,他們所代表的階層,在大漢帝國的統治階層並不佔據核心地位,而此前能處高位、掌握大權,更多是因爲世祖、太宗二帝需要用他們平衡朝局,並對帝國那龐大的勳貴及軍功地主階級進行了一定的壓制。

一個個輔臣的失勢、倒臺、離開,太宗皇帝駕崩前設置的帝國中樞權力平衡被徹底打破,代表着屬於劉文澎的皇權的復甦,伴隨着的,帝國功臣勳貴之家權勢的逐步攀升。

畢竟,劉文澎掌權,對於帝國上下的那些既得利益者們,壓制力與約束力實際上是大幅下降的。

當然了,劉文澎是看不到這些的,他還沉浸在正面擊敗劉曖這個皇叔的喜悅中,爲此,他還大封了一波“功臣”。

比如在大議中堅定支持皇帝的秘書監王欽若,便被提拔爲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參知政事,事實上承擔起魯王劉曖此前的權責,可謂一步登天。鹽鐵使董儼,晉爲財政副使,其餘諸如劉規、王約、林特、陳象輿等在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功臣”,也都得到封賞。

比起他爹,在這些事情方面,劉文澎可要大方多了。帝黨崛起之勢,自此不可阻擋,大漢帝國也真正進入到屬於平康皇帝的時代。

只不過,在志得意滿地行事皇帝大權的同時,種種矛盾也在潛然滋生髮展。年輕皇帝的權威得到了重新樹立,但帝國政令卻不似從前那般統一,自上而下,由內而外,多有混亂,如此咄咄怪事,也是幾十年來第一次。

問題出在哪裡,顯然在皇帝。

有一個人不得不提,趙王劉昉,若說對摺太妃之心最爲純粹的,毫無疑問是他了。

而因爲此事,劉昉也頭一次對皇帝產生了不滿。他並不在意太妃能否追封皇后,但他對劉文澎把政治鬥爭手段運用到此事上,讓太妃死後也不得安寧,還需面對滿朝的議論,劉昉極其不滿的。

嘴上不說,但心頭是十分惱怒的。同樣的情緒,也針對魯王劉曖這個親兄弟,這也是從頭到尾,劉昉都沒有就此事發表任何言論,出手任何動作的原因。

大抵是心虛的原因,時候劉文澎倒是想起了劉昉這個四叔,還親自到邙山“誠廬”看望劉昉,並就此事進行道歉,訴說他的無奈。只不過,垂垂老矣的趙王劉昉,耳不聰,目不明,反應遲鈍,讓劉文澎鬱悶而歸。

平康四年秋八月,隨着尚書令張齊賢被罷免,大漢帝國也真正迎來屬於皇帝劉文澎的時代。

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379章 蕭思溫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205章 遼國新君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492章 事發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2054章 太宗篇1 變天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1769章 影響力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3章 田畔問對第452章 終罷西征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148章 教誨第73章 解決第12章 如此安慰第199章 遼帝之死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4章 中原易主第88章 秋後算賬(續)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1766章 噩耗連連,皇后病危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361章 安東國第96章 壽春城內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55章 燕王病故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78章 南北併發第456章 遺澤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336章 怪圈第77章 吏職變動世宗篇36 不一樣的完顏部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53章 交代後事仁宗篇2 正統六年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81章 兩日而克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17章 輕取江陵1第333章 養子、南征在即第297章 新山陽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146章 驕將第1772章 處置第313章 晉王第193章 楊邠案(1)第293章 北伐的尾聲2第2117章 康宗篇8續 家族大棋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323章 鬥法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403章 抓起來!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9章 鳳翔戰況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16章 軍中俊才第38章 殿議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442章 矛頭直指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67章 宿州一線第132章 進宮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69章 夫妻密談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世宗篇50 花落誰家第21章 禍從口出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82章 不手軟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