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

bookmark

面對劉承祐有點不走心的問話,王樸與王溥並未直接回應,只是正身謹地候着,不過從其面上,分明能看出一抹篤定的神色。

不待其回話,劉承祐自個兒,又面顯凝思,悠悠自語道:“除了淮南,也着實無可動兵之處了?”

當然,劉承祐種幾年田,如真欲發動戰爭,還是有幾個方向的。其一自不必說,打淮南;其二,西攻孟蜀,至少將秦鳳階成四州奪回來;其三,自然是北伐,打契丹。

然而此三個方向,三條策略,只稍有些見識的人,都能明辨其利弊。

“奪淮南,二位爲何建議朕北征契丹?”精神回振,劉承祐又肅然發問。

面對這一點疑問,王樸肅容,直接道來:“契丹人!大漢自立國伊始,便與契丹人結下了死仇,遍觀四境,也唯有一統草原的契丹纔是我朝最大的敵人。幽薊十六州,我朝雖已奪幽、涿、瀛、莫,更兼復易、定,但關山之險,猶在敵手,契丹隨時可南下。”

“一旦我朝動兵,契丹人必定不會坐視不管,去歲先帝平鄴都,今歲陛下平河中,契丹人皆有反應,今歲更是出兵南下襲擾。故,強敵在北窺探,大漢無論做什麼,都如芒刺在背牽制,無法盡全力,克全功。”

“故臣等建議,若得順利奪淮南,威服江南,當順勢兵鋒北向,覆軍都、燕山之險,鞏固北疆邊防。再行南向,削平諸國!”

說到最後,王樸不免激動,畢竟能在天子面前,盡抒胸中大略,還是十分難得的,更難得的是這個皇帝聽得認真。

劉承祐是十分認真地考慮着,咀嚼着二王所言,良久,嘆息道:“如二卿所言,奪淮需力抗僞唐,契丹人也必動兵於北,那又將是兩面受敵的處境啊!”

提及此,王溥也是滿臉肅然,應道:“若依如今的情狀發展,那將是必然,故陛下如欲取淮南,還需坐待良機!”

“何來的良機?”劉承祐緊跟着問。

王樸拱手答:“良機不定,然養生民,盈帑藏,練士卒,修甲械,乃必爲之事。屆時,縱強敵在北,能遏陛下南下之心?”

正史之上,周世宗郭榮受王樸之策略,得以執銳奮武,南征北討,威震華夏,一是有郭威廣順一朝打下的底子;二是高平一戰後君威得樹、強兵修政,得以盡展其才略;然而同樣重要的是,北邊的契丹自己拉胯了。

遼世宗耶律阮得國四載,而死於兵變,繼位的穆宗耶律璟,那可是大名鼎鼎的“睡王”,在他將近二十年的統治下,契丹國事荒廢,政治混亂,內叛不斷,可謂自廢武功,契丹的發展完全陷入停滯乃至倒退。郭榮奪淮南,後決議北伐幽燕,未嘗沒有契丹國政日趨衰退的緣故。

歷史的發展,往往伴隨着偶然性與必然性,逢英主振奮,總據天時、地利、人和,看起來,彷彿真受上天所鍾愛一般。

事實上,若不是契丹人自身出了問題,郭榮徵淮南、復秦鳳,只會更難。而趙匡胤縱有郭榮打下的基礎,想要貫徹“先南後北”的方略,削平南方諸割據勢力,也絕不會那麼容易。一個北漢,對大宋與契丹之間的緩衝作用,並不能大到哪裡去,畢竟,中原河北面臨北朝的直接威脅,來自於失險的幽燕。

而時下,遼國乃耶律阮當權,雖然因爲皇位的問題,有所反覆,但其地位也逐漸穩固,國力也在恢復中,平河中叛時,耶律安摶奉命南侵,便是證明。

故,在劉承祐的乾祐朝,同樣提出“先南後北”的戰略,同樣考慮到契丹,但對於北面惡鄰的威脅,王樸看得更重。思考戰略之時,王樸二人,當然不可能去考慮契丹那邊發生“劇變”的前提。

殿中安靜了下來,習慣性地摸着下巴,又思量了一陣,說:“三年夠嗎?”

聞言而知其意,王樸十分鄭重地對劉承祐道:“以臣之見,大漢弭兵罷戰,潛心發展,至少需三載,方有一戰之力!”

“縱有三載,能北抗契丹而南取江北?”劉承祐又問,語氣中似乎有些不自信。

兩個人都沉默了,王溥昂首以向,神情激越道:“兩面對敵,固然艱難,然陛下如欲掃平天下,本是篳路藍縷、披荊斬棘之途。陛下只需廟算周全,做好北抗契丹而南攻僞唐的準備,成敗,猶需看將來!”

劉承祐輕輕地笑了:“那就三年!朕等得起!”

“陛下英明神武,富有春秋,耐其煩勞,大業必成!”王樸有點出人意料地,對劉承祐表示恭維。

似王樸、王溥這樣的人才,見識深遠,既通過制考以求入仕,且樂於在天子面前抒發其略,展示其才,當然冷眼旁觀,看劉承祐有成就大業之姿了。否則,哪裡會這般輕易地,便掏心掏肺。

王樸提議三年,劉承祐也意屬三年的備戰時間。有點巧合的是,如不出意外的話,三年後,正好是契丹發生國變的年頭。當然,兩個人眼下,還都不知道。而劉承祐這邊所考慮的,也是在北御契丹的情況下揮兵南下。

“今日高談細論之事,二卿切勿言與他人,走漏消息!”深吸了一口氣,劉承祐冷着一張臉,針對於二人。

【看書福利】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每天看書抽現金/點幣!

劉承祐釋放着他的威嚴,頓時讓兩個人鄭重以應,他們當然有那個自覺。這可不是明面上一個《平邊策》的問題,可切實地涉及到大漢朝未來國家戰略的問題,看天子的表現,幾乎是下定決心了。

“與二位一番暢談,朕疑竇大去,二卿當爲國士大才!”沉下心,劉承祐意態之間,又慢慢地恢復了平和,對二王表示極高的讚譽。

兩個人當然是謙辭以對。

劉承祐這邊,稍微琢磨了片刻,對二人說道:“二卿有經世之才,然初入朝堂,朕不好貿然委以要職。”

聽劉承祐話裡的意思,是要對二人做一個明確的安排了,涉及到自己,都不由直起了腰背。既入廟堂,自當求得權位,方有展其才能,實現志向的機會,這沒什麼不好意思的,不過兩個人,面態之間,倒是如常。

“朕意以二卿於翰林院下觀政,爲庶常吉士,加編修職,侍候御前,伴讀講經,起草詔制。另外,輔助翰林院承旨範質,編制《大漢刑統》!”

“臣等受命!謝陛下!”兩個人同時起身,齊刷刷地謝恩。

範質此前受命牽頭編制《刑統》,但身上擔着知制誥的職位,時時伴駕在策,庶務甚多,導致刑律編制進度緩慢。故劉承祐移其官職,轉移其工作重心。

劉承祐對二王的任命,已是十分恩厚,爲其專設庶吉士一職不說,還與其參與《刑統》的編制,即便是制舉一二名,這榮寵也顯過分了。

第34章 崇元殿中第27章 出兵爭論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153章 削藩第297章 心虛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51章 詔令西進第274章 打女真、室韋還是沒問題的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218章 進兵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257章 龍舟第40章 開拓之志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22章 稱帝第237章 王峻暴亡,將臣進京第11章 大典日第2章 王、鄭二公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132章 做媒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151章 凋零第3章 新皇詔制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97章 再臨六合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240章 城塌了第451章 完顏來朝,東北將亂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85章 少壯派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296章 反響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264章 孺魏王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336章 橐相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賓事件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29章 太后的病第149章 降表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378章 遼國近況第1694章 鹽州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83章 遼帝之亡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40章 潞州三傑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1759章 生財之道第353章 信使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374章 推倒重來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370章 公府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