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僞唐

此次御前會議,參與的人數並不算多,僅楊邠、王章、馮道、郭威、王峻、魏仁浦、範質、王樸,再加上回朝的陶谷與王溥。

共計十個人,從這十臣的姓名便可知,此次殿議規格很高,不論官職大小,地位尊卑,這些人都是在劉承祐眼中有資格接觸到大漢核心戰略的大臣,能在南征事務上建言獻策,率先垂範的人。

哪怕如今的劉承祐對楊邠已經不滿到心如止水的地步,仍舊沒有刻意將之忽略,不管怎麼樣,至少表面上,楊邠仍舊就是大漢的首輔。君臣之儀,上下尊卑這種東西,正是劉承祐想要重新塑立的。

另外,直接統兵的將領,沒有一人得以在座,包括殿前司與侍衛司的頭頭尚洪遷與白文珂。南征江北,還屬大漢的機密,在此事務上,禁軍的將領們,只需做好他們統兵的本職工作,並且在天子的意志下做些南征作戰的準備。

待劉承祐攜陶、王二臣至,免衆臣禮,落座,崇政殿的大門被內侍們合力推動着緩緩合上,化殿議爲密議,爲此次御前會議憑添幾分神秘感。

陶谷畢竟爲正使,不管如何,都應由他稟報,只見他起身,作態端正地施禮一圈,道:“陛下,諸公!”

“臣等此番南下,盤桓金陵近兩月,奉王命,細細見聞其國事。以臣所觀,僞唐實爲國朝大敵,萬不可以其偏處東南,民弱兵孱,而有所小視。”

在劉承祐與一干朝堂大佬的注視下,陶谷感覺精神尤其振奮,鬍鬚微顫,娓娓道來:“南唐肇基三十餘載,傳於今主李璟,根基已固,人心歸附......”

陶谷剛說完一句話,殿中一人便毫不留情地打斷他:“若我沒有記錯的話,唐先主李昪建立僞唐之時,乃前晉天福二年(937年),至今不過十三載,何來的三十餘年?”

王峻挺身直腰,正坐於殿中,表情生硬,心情似乎不佳,緣由,大概可以從其座位次序看出,座位優先於他的人太多了。

以陶谷的心胸,面對樞密副使如此不給面子的質問,心情也不妙,但考慮到王峻的權力地位,暫時得罪不起,沒有多說什麼。

不過,陶谷面上倒是平靜得很,心中甚至有所鄙視。在陶谷看來,而今佔據大漢朝堂高位的似楊邠、王章、郭威、王峻這樣的人,多見識短淺,目光鄙陋。

甚至對這種“愚蠢”的問題,有所預料。朝王峻一笑,陶谷淡定道:“王樞密所言不錯,然,世人多隻看到僞唐立國十三載,卻少有注意到,在南國以徐代楊,以齊替吳之前,自徐溫起,其父子兩代,耗費了二十載的時間,攫得楊吳權力,懷柔舊臣,培植黨羽,邀買民心,方纔有李昪順水推舟一般變家爲國,而上下安之如飴。”

“是故,南唐雖得國於天福二年,然其肇業之基,卻是在徐溫與父子兩代相吳之時,萬不可以其王朝之日短,而疏忽大意!”

陶谷嘴裡,一會兒李昪,一會兒徐溫,一會兒齊國,一會兒楊吳,又是父子,又是僞唐......很有種賣弄的嫌疑,王峻對於南唐的歷史,也是粗曉罷了,大概也聽懂了,一時間有些懵,無力反駁。

看了面上苦大仇深的王峻一眼,劉承祐示意陶谷:“陶卿繼續。”

“是!”恭敬地朝劉承祐一禮,陶谷繼續悠悠道來:

“臣並非恭維,僞唐先主李昪,實屬一時豪傑。其前後秉執江淮軍政二十餘載,苦心經營,行息兵安民之政,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鼓勵商賈,和睦友鄰。興科舉,廣建書院,育化子民,大力招徠士人,使文道大興於江南。中原衣冠南渡,無不往投而效順。”

【領紅包】現金or點幣紅包已經發放到你的賬戶!微信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領取!

“如此耕耘,方使得僞唐國力,冠絕南方割據諸國。江南物產豐富,其糧、鹽、製茶、綢布、造紙,百工興旺,民食有其糧,耕有其地,居有其屋......”

“李璟儼然不如其父,然其繼位以來,政隨其父,四年前發兵滅閔,得其泰半之地,並得以三面包圍其宿敵吳越。如今僞唐據有淮南、江東、江左、閔地計三十五州,得其民,五百餘萬,不下於大漢,得軍十數萬,或更勝於中原。”

“故,僞唐於大漢,實乃大敵,不可不察也!”

陶谷言罷,殿中靜了好一會兒,在場諸公,皆若有所思。等了一會兒,不見劉承祐發話,楊邠眼神微瞟,語氣不可捉摸地說道:“陶舍人去一趟金陵的收穫,不會就是對僞唐一通吹捧讚譽吧!思之,實令老夫齒冷!”

王峻陶谷都不願得罪,面對楊邠譏諷,陶谷更不敢輕易招惹了,還是在御前。

心中雖然重重地冷哼着,陶谷面上卻向劉承祐拜道,言辭鄭重:“臣只是將僞唐的國情直言相告於陛下,以備陛下施策用略,免於考慮不周,準備不足罷了。”

言罷,陶谷一副還有下文的樣子,望着劉承祐。

“朕雖眼饞僞唐之富庶,然對其國力,卻是從來沒有小瞧過!”劉承祐一揚手,算是爲陶谷背書了,不過視線從陶谷的目光挪開,轉向安穩落於末座的王溥,說:“凡是自有其優劣高下,陶卿既言其強盛,不知王卿有何感想?”

劉承祐這顯然是給王溥表現的機會了,陶谷見了,心中嫉妒狂涌。他心裡清楚,前番所說,都是次要的,後邊的話,纔是重點。有心言語,但張了張嘴,化爲無奈。在鑽營逢迎方面,陶谷很小心,很聰明,並不敢隨便插嘴,尤其在這等場合。

緊閉大門的殿內,黯淡的光線將氣氛往“陰謀”上帶。

在劉承祐的目光注視下,王溥起身,面上不悲不喜,不慌不忙地,先對陶谷的發言,表示一定的贊同和肯定:“陛下,陶公所言,皆屬實也!僞唐的之盛,確乃天下之冠。所謂揚一益二,當今天下,論國家之富庶,除受孟昶經營十數年的西蜀外,華夏再無任何勢力可與之相匹。”

“然......”

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67章 宿州一線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133章 延禧驛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216章 下詔北伐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慶,巡幸西南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318章 皇子們漸漸大了第87章 秋後算賬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59章 明貶實升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269章 愛將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240章 城塌了第321章 矛盾第149章 河東巡撫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15章 名單第452章 終罷西征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150章 聽政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15章 襄陽第27章 西京風波第182章 大漢最北端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411章 政治危機第291章 酬功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74章 十八日,御駕幸淮南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70章 同州之戰第56章 南平王讓朕好等啊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107章 深思熟慮第167章 請辭第56章 腹心之談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55章 燕王病故第65章 決議南征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24章 人事調整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54章 繼續忽悠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442章 金玉滿倉,堆積如山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76章 處置決議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321章 矛盾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420章 劉皇帝:皇子欠管教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126章 冬至宴2第33章 東京城內第158章 劉昉的下一步工作安排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311章 爲太子劉皇帝也是操碎了心第76章 視察第179章 長教訓第413章 分食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14章 大論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68章 婚宴第1817章 搖人?大漢一併接着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