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先震後蝗

bookmark

東京這邊,大漢皇帝劉承祐正與朝堂諸公着惱着,緣由很簡單,天公不作美。

河北又鬧災了,地震。此次地震,波及範圍很廣,幽、定、滄、貝、深、冀爲主災區,恆青邢洺亦受影響,諸州官民,人雖然沒死多少,但財產損失無算。

似乎有那麼句諺語,大旱之後必有大震,但於大漢而言,這災害的頻率也實在有些頻繁。旱災,蝗災,地震,還基本集中在河北......

自立國以來,河北諸州中能自足者,也就恆、青寥寥數州罷了,並且僅是勉強的程度。

似滄、貝、深、冀這樣在兩年間有所恢復者,還能流着淚舔舔傷口,但是似幽州、定州這樣的地方,那日子可就難過了。

定州,義武軍節度,大漢邊陲之地,周遭雖爲恆州、幽州等重地,又爲邊防要塞,外可憑太行之險對抗契丹,內則扼成德、盧龍之咽喉。

如此要地,卻如山南西道的金州(今陝西安康)一般,幾如遺棄之地,平日裡不管不問的,任由匪性十足的節度使孫方簡折騰。然其地戶不過萬,地偏民疲,此番震災,也忍不住主動向朝廷上表,姿態放得很低,請求調撥錢糧。

幽州自不必說來,兵災不斷,就沒太平過,治下生產就一直沒恢復到正常水平過,其內軍、政、民矛盾尖銳,人口不斷流失,比起兩年前,幽燕之地的漢民已經不足當初的一半。就這樣的情況,還需養近兩萬步騎,御防契丹,時刻準備應變。

燕王趙匡贊,在幽州地界,雖然沒有其父趙延壽的威望,但也還是頗有能力的一個人,施放了許多安民政策,協調治下矛盾,勉強維持着他“幽州共主”的地位。可以說,趙匡贊在幽州面臨的情況,比起劉承祐初繼位時,也好不到哪兒去。

這不,地震一起,趙匡贊又很習慣性地向朝廷“打報告”,要錢要糧,且直接獅子大開口,要麥、粟各五萬石,爲朝廷斷然拒絕,經過商議之後,忍着滴血的疼,削減着自東京調撥一部分錢糧北上支援,至於削減額度,一半。

討要錢糧,拒絕,商議,削減輸送......這大概是一年多以來,幽州方向與朝廷之間的交流方式。

至於定州方面,朝廷就沒那麼大方了,下詔,若定州百姓家園墮毀,稼苗夷壞,可南下恆州就食。

至於其他州縣,朝廷只有嚴令敦促諸州,各救其災,各安其民了。

地震的影響仍在,遠未消去,兗州、鄆州、齊州接連上報,州內有蝝生,諸州雖未報旱,氣候卻也頗爲乾燥,蝗災又來了。

未幾,鄴都高行週報,博州睹蝝生彌亙數裡,一夕並化爲蝶飛去。朝廷趕緊下令,命諸州做好撲蝗滅蝗的準備,冬麥已然成熟,正值夏收之際,可不能再似去歲那邊,糧食減產過分。劉承祐想將高行周自鄴都調回東京,已經想了半年了,又作罷。

初期的大漢王朝,真的是多災多難。

即便國事再艱難,得知使唐的陶谷與王溥歸來,劉承祐還是快速地暫時把注意力從災情上轉移開,投向他心心所念的南唐情況上。

爲表重視,劉承祐命舅父宣徽使李業親自出城去迎,同時,在其還朝之後,便於崇政殿中召開了一次御前會議。

“此次使唐,歷時近兩月,辛苦二位了!”劉承祐先接見了陶、王二人,賜茶賜座,勉慰道。

“爲陛下盡忠,爲大漢效命,那是臣等的榮幸,豈敢言苦?”在劉承祐面前,陶谷又恢復了他的恭順與嚴敬,大發舔功。

聽此言,王溥不禁瞥了眼陶谷,見其人那一臉謙卑的樣態,那般的迥然,那般自然,那般令人驚訝,就仿似會變臉一般,裝都裝不出來。

“此次使唐,仰賴陛下之威嚴,大漢之強盛,臣二人方得以不負陛下囑託,成功與唐主議和,另得南唐覲獻糧三萬石,錢兩萬緡......”陶谷眉開眼笑而又目露殷切地望着劉承祐,獻寶似的。

大致的情況,早由二者提前具書報與東京。

“卻也不少了!”不過,劉承祐一張嘴,窮鬼的屬性立時便暴露出來了,面容像一朵花骨朵,微微張展,一揚手:

“幽定諸州大震,缺錢少糧,朕正自頭疼。這些錢糧,正可北輸,那趙匡贊,除了向朝廷要錢糧,真是什麼也不會了......”

【看書領紅包】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看書抽最高888現金紅包!

劉承祐嘴裡隨意地抱怨着,不過語氣,更像種調侃。

“河北大震?”王溥神情有些嚴肅,問道。

“是!去年旱災,又起蝗禍,今歲入夏,又來震災,兗鄆等地,蝗又起!”劉承祐是一幅苦中作樂的表情,道:“這上天,都不欲讓朕與大漢好好消停一段時間啊。此番震災,東京好不容易存有點閒資,又消耗掉了......”

“陛下僅當此乃上天對大漢的考驗,陛下嘗言,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大抵如是吧。”陶谷向劉承祐勸慰道,還拿劉承祐的“名言”來舉例。

劉承祐的反應,倒沒有多少尷尬處,很是大氣地說道:“從來人禍大於天災,區區震害,豈能動搖朕的心志?”

“陛下豪情激越,臣實欽佩!”陶谷躬身一禮。

擺擺手,劉承祐對陶谷的恭維基本免疫,不過嘴角還是微微抽了一下。

“金陵一行感覺如何?”劉承祐問。

“臣等乃中原大國使節,彼國偏據一域,豈敢無禮。那唐主親宴臣等,召南唐大臣作陪,言談之間,對我朝頗爲畏敬……”陶谷答道。

劉承祐不由看向陶谷,心中起疑,直覺其言,言過其實。

面上不動聲色,劉承祐轉向王溥,又問:“那唐主李璟如何?”

面對劉承祐此問,王溥不假思索,說道:“唐主樣貌端正,爲人儒和,頗具雅儀,喜好詞賦,文才甚佳,非凡俗之流,可稱大家!”

“好!能得王卿如此評價,確是不凡!”劉承祐聞言樂了:“在此道上,朕恐怕是拍馬也難望其尾啊!”

陶谷顯然明白劉承祐在樂什麼,躬身一禮,媚言道:“詩詞文章,終究小道。於治國統兵之道上,唐主不及陛下萬一。於此大爭之世,唐主文弱如此,非其國臣民之福!”

“然於大漢而言,確是再好不過的福音了!”王溥也作禮,附和道。

“看起來,二卿金陵一行,確實有所收穫啊!”劉承祐笑容一斂,語氣恢復平淡。

“官家,大臣們都到齊了!”內侍張德鈞稟報道。

“走!”劉承祐率先起身,朝崇政殿正殿而去,嘴裡說着:“將你們使唐所觀所感,對諸公分享一番!”

第36章 激戰三江口第311章 舊識第397章 指點第232章 南口大戰1第376章 對策第21章 西巡第88章 童謠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進新時代第41章 劉信遭貶第18章 請願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133章 西征!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聲音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323章 鬥法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100章 梁山濼第285章 吃酒烤肉議荊湖第235章 開封新城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1750章 《桃蘭賦》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224章 鄴都文武世宗篇38 安東王的遺囑第374章 善待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133章 面聖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11章 大敗蜀軍第226章 馮道請辭第101章 這就是開寶盛世?第136章 趙都帥第117章 機會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159章 亂情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39章 濮州案(2)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1694章 鹽州第1750章 《桃蘭賦》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501章 最後的旅途1第6章 告一段落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412章 二王第353章 信使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152章 又是一年二月二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第220章 陣斬高模翰第89章 破財贖罪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33章 東京城內第25章 李史合謀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67章 滿廷反對亦無效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199章 潞州來客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181章 瓊林苑內第467章 進一步治本之策第92章 金陵冬寒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8章 楊蘇還京第313章 晉王一家子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64章 楊業卻敵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380章 開寶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187章 北疆流犯第2章 王、鄭二公第78章 召還二郎?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452章 終罷西征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169章 國慶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