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郭榮之斷

bookmark

在北漢淮南行營這邊,對陳、許援應大軍連戰連捷的同時,在淮東,受劉承祐命,淮東經略使郭榮這邊,也同樣開啓了針對南唐援軍的作戰計劃。

事實上,郭榮這邊,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兵力上的壓力。屬於郭榮調配的淮東經略漢軍,只有隨他南下的徐、沂之軍六千、宿州團練三千,以及劉承祐在渦口撥與的一千鐵騎及一廂龍棲軍,兵馬總計約以一萬五千卒,再加上萬餘自淮北征召的役夫。

看起來,兵力已然不少了,但是這些軍隊所要承擔的駐防以及作戰任務,是很艱鉅的。濠州、楚州要駐守,尤其是當運河要衝的楚州,因爲面對屯於高郵時時有北上之意的姚鳳軍,投入駐守的力量也不能少。

再加上於泗州駐守的唐軍,更需防備。雖然因私念,馮延巳將自己胞弟馮延魯,從泗州調離,反由郭廷渭一人獨掌軍州事,駐守淮陽重鎮盱眙。

這番操作下,反而使得泗州更難打。前番已然提過,郭廷渭是有不俗將才的,練兵能力很強,且不懼漢軍。自漢軍南征以來,幾番作戰,泗州的兵馬並未有多少損傷,再加唐廷後續的增派、徵召勇士以及收攏敗兵,郭廷渭猶得上萬軍丁以固守,尤其還有一支水軍,雖然規模不大,但令郭榮在困敵之時,始終投鼠忌器。

而郭廷渭,也不是被動挨打的人,時不時地出擊,小規模作戰,戰果雖不大,但使郭榮很難受。後以冬至,天氣愈寒,郭榮不得不退防,保守地遏制郭廷渭軍。

趙匡胤領一軍屯盱眙西南的招信,徐州副使成德欽屯北邊的臨淮,郭榮則率軍駐紮與盱眙隔淮相望的都梁山,成三角控房盱眙。至於楚州,則由原沂州團練使陳思讓駐守,那是名經驗老道的將領。

但開春以來,皇甫暉、姚鳳兩路北進之後,郭榮頭疼了,劉承祐的詔令,則更讓他感覺重任在肩。所幸,唐軍那邊動作比較慢,尤其是皇甫暉,不知在考慮什麼,陳覺、姚鳳兩路軍隊都進發了,他這中路軍,還守在清流關。

等徐州節度使武行德都自彭城領軍至臨淮了,郭榮方得報,皇甫暉出兵了。而此時,姚鳳軍水陸近四萬軍,已向山陽發起進攻。陳思讓那邊,兵力薄弱,僅有三千餘卒,面對十倍之敵,即便唐師不善攻城,仍舊守得很辛苦。求援信紛至沓來,陳思讓用辭則更加沉重,援軍不至,山陽將失去,他必戰亡。

說起來,皇甫暉是南唐淮南援應使,是抵禦漢軍的主帥,但左右陳覺、姚鳳兩路人馬所率之軍,都比他軍力強大。至其兵出清流關,算上征夫,所領之軍也不足三萬。

面對有些危急的形勢,郭榮召來趙匡胤等將,共議軍情,經過商量,一致決定,要主動出擊,若是被動防守,讓皇甫暉扎至淮水,配合起郭廷渭來,那漢軍的處境可就不妙了。

郭榮的決斷能力,向來是很強的。直接下令,由趙匡胤率五千軍東去援助陳思讓,再圍繞着山陽同唐軍做一場纏鬥。郭榮自己,則率一千鐵騎及三千龍棲軍,南下以迎戰皇甫暉。

至於泗州這邊,留兩千兵並一部分民夫駐都梁山,又請求助戰武行德率徐州兵南下,對盱眙的郭廷渭作牽制。郭榮的這番安排,很冒險,三路相迎,三路以寡敵衆,稍有不測,則後果嚴重。當然,這番佈置,也同樣也符合他的性情。

隨同郭榮作戰的,都是些年輕將校,似趙匡胤、党進、趙延進、安守忠等,也都沒帶拍的。而要說有什麼作戰計劃,那便是各打各的,自由發揮。

郭榮領四千步騎,自都梁山南下,盯着皇甫暉軍奔襲而去。在漢軍有意的遭遇下,雙方接戰於滁州來安水上游。因爲斥候撒得夠遠,對於漢軍的動向,皇甫暉是有所察覺的,提早進行調整佈陣。但是皇甫暉終究小看了郭榮,低估了作戰的決心與瘋狂,五六十里的奔襲過後,不顧士卒之勞頓,趁着唐軍陣形未完善,徑直髮起攻擊。

一場遭遇戰,打得十分激烈,郭榮自當前驅,身先士卒,盯着皇甫暉軍左翼打。雙方激戰半個時辰,以唐軍的敗退而告終。那一千漢騎的威力,在戰場上的威脅太大,這也是郭榮敢冒兵家之忌,悍然向數倍之敵發起進攻的原因。

當然,這一戰漢軍並不容易,太過疲憊,以至於難竟全功,讓皇甫暉軍南退至滁州北邊的來安縣。如此一來,皇甫暉這一路唐軍受挫敗,敵勢得到遏制。

初戰告捷,郭榮於周遭尋了一村莊,讓將士休整。自與趙延進、安守忠二者商量,就在第二日,果斷決定,進軍來安,逼迫唐軍,以寡凌衆。

滁州,來安縣。

漢唐之間開戰近四月以來,戰火終於蔓延到這座滁州小城,援應大軍的敗歸,則使城中人心惶惶。在縣長的迎候下,直接佔據了縣衙,坐在堂案上,皇甫暉表情很難看。

皇甫暉其人,也算是這個時代武夫的縮影了,名氣還是有一些的,當年後唐莊宗末年,魏博戍卒譁變於貝州,就是此君帶頭鼓動作亂,連拉袋拽地逼着趙在禮做了“帶頭大哥”,從而引起連鎖反應,中原、河北諸鎮接連響應造反作亂,使得李存勖得國四載而亡其國。

【領現金紅包】看書即可領現金!關注微信.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現金/點幣等你拿!

比較“傳奇”的說法是,皇甫暉好賭,同軍中士卒賭博,無資以抵,鬱憤一起,乾脆造個反玩玩。當然,皇甫暉因此而聞名,更多的還是因緣際會,彼時的後唐帝國早已處水深火熱,諸鎮戍卒就如一堆乾柴,皇甫暉只是點燃它的一顆火星。

殺人放火金腰帶,皇甫暉從一介軍卒,博出了一個使君的前程。契丹南下滅晉之時,此君見中原陸沉,又趁機率衆投降了李璟,並替南唐招攬了大批的淮北散兵、盜賊、丁壯。此前提過的鹹師朗、孫朗、曹進之流,悉在其列。

至南唐,皇甫暉受到了李璟的重視,官爵、名位的賞賜,十分大方。雖然朝中有不少人質疑他“北將”的身份,但皇甫暉倒一直覺得自己問心無愧,並且,李璟還算信任他,不然怎麼也不會令他統帥淮南援應大軍,雖然只是名義上的。

皇甫暉年級不小了,過了知天命之年,大抵是隨着年歲的上長,內斂了些,少了許多年輕時候的無賴、輕浮。一身鎧甲很亮,很威武,鬍鬚都修得很精緻,往那裡一坐,很有種名將風流。只是爲郭榮所挫敗,此時這位名將,很有種憤懣,不服。

“各營都回來了嗎?損兵多少?”皇甫暉問道一名裨將。

“回使君,基本都回來了!至於損失......”裨將回答着聲音便小了下去,但迎着皇甫暉的目光,硬着頭皮道:“連同陣亡、被俘、走失在內,當有五千卒!”

“哼!恥辱啊,我三萬大軍,十倍於敵,竟爲其所破!”皇甫暉頓時怒氣沖霄,砸了下桌案,道:“這個郭榮,慣會使這些突襲的卑劣伎倆,濠州、楚州,都是被其偷襲,此番又來襲我!”

抱怨了一通,皇甫暉吩咐着:“立刻下去,收攏士卒,重整兵馬!自清流關,再調一支人馬來!派斥候,探察漢軍的動向!”

然而就在第二日,郭榮同樣整兵南來了,在來安以北五里下寨。得悉,皇甫暉頓感一股蔑視之意撲面而來,怒曰:“這郭榮欺人太甚!輕我過甚,真當我懼他?”

徘徊片刻,鬱氣難填,皇甫暉當即手書一封,命人發與漢軍。

“使君,這是何意?”麾下將校不由問。

“同漢軍約戰,城外對戰,以雪前恥!”皇甫暉嚴肅地道。

聞言,麾下頓驚,不由勸道:“使君不可啊!我們昨日才遭敗績,士氣未復,漢軍以少勝多,此消彼長,兵鋒正銳,還是勿輕與之戰!”

“我看你們是被漢軍打怕了!”見狀,皇甫暉不由斥道:“我們還有兩萬餘卒,漢軍纔多少人?何以長敵威風,滅我志氣?”

“使君,單那支漢騎,便難應付!”

“莫說漢騎,就是契丹騎兵,當年我也見識過。只需以大盾、長槍、拒馬,輔以弓弩,其若敢衝陣,徒尋死罷了!”皇甫暉擺手道:“好了,吾意已決,勿要多言,沮我大事!都下去準備作戰吧!”

“不過,爾等也不必過分顧慮,那郭榮,敢不敢與某擺明刀槍,對戰一場,都還是問題......”皇甫暉又捋須道。

來安城外,郭榮正親自帶領輕騎,在城郭外探察。來安只是座小城,城且不高,牆且不固,但唐軍人衆,想要破之,可不容易。

三面之敵需要應付,畢竟時間不多,郭榮還是深爲憂慮的,正在他考慮着接下來如何作戰之時,皇甫暉的信使來了。

帶着疑惑,拆信而覽之,郭榮頓時笑了,哈哈大笑,直接朝信使道:“你回去告訴皇甫暉,他之所請,本使應下了!”

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17章 鼓譟第12章 大朝會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405章 即將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22章 稱帝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20章 屯務廢改第172章 川蜀定製,鍾謨彙報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第149章 河東巡撫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27章 父子座談第305章 太子在遼東的最後時間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80章 春夜第184章 教訓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22章 稱帝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33章 西巡結束第240章 城塌了第141章 父子關係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64章 邊事不寧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83章 抉擇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77章 潘美請纓伐安南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417章 輕狂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9章 王峻歸來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95章 玩陰謀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41章 卷甲入城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56章 彌月之喜第256章 打仗打的還是後勤第39章 百年大計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99章 兩個人才第489章 不好收場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157章 《刑統》將成第184章 教訓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139章 王昭遠:此乃戰機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94章 汝公出山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220章 啖耳將軍第134章 回府第123章 劉煦使命,親自拜訪第377章 難知禍福的決議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1756章 海豐號半島史話·桓王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歷史第47章 陶谷自薦第116章 涼甘瓜沙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69章 東出太行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14章 外戚第418章 洗禮第31章 進軍令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第35章 瑤華春第465章 遼奸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125章 邢州事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92章 定州事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