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必成大器

bookmark

山陽西城頭,漢將陳思讓正抱劍而眠,鬚髮張揚,形容疲憊,甲冑之上沾有血污印痕。數日的攻防下來,就以西門的防守壓力最大,他身爲主將,便一直待在城頭指揮調度,乃至親自參與廝殺。

陳思讓其人,仕後唐、後晉、北漢三代,二十多年的從軍生涯,歷河北、中原十幾任州使,青年時,還當過後唐莊宗李存勖的殿前班直。每履一任,有善舉,無惡政,口碑向來不錯。

北漢建立後,前後任淄、密二州,在劉承祐籌謀淮南戰略之時,郭威向劉承祐舉薦陳思讓,以其爲沂州團練使,同宿州趙匡胤一樣,此番南征即用上了。並且在前後作戰中,也立了不少軍功。

本書由公衆號整理製作。關注VX【書友大本營】,看書領現金紅包!

在城外殺聲響起的那一刻,陳思讓即從睡夢中驚醒,揉了揉頭,使睏倦稍去,他第一反應,便想到援軍了。

作爲一名老將,陳思讓的經驗很豐富,並且也知楚、泗漢軍的虛實,心知郭榮即便遣援軍,也不會來多少人馬。

“不知是誰領軍,竟有此膽識,敢夜襲唐營!還是自南邊而來,從哪裡渡過運河的?”腦中思索着,陳思讓動作卻不忙,嚴令守卒戒備,自快步往山陽南門而去。

至城頭,凝目眺望城外動靜,唐營之中,已是嘈雜一片,殺聲震耳,各處煙火肆掠,營亂已至沸騰。夜幕之下,分明能夠看出,有一支軍隊,就如一把利刃一般,正在穿鑿唐營,南寨已徹底崩潰,正在向東進擊。

“好!”疲倦的面容間,頓時洋溢起喜色,陳思讓當即下令:“整兵,隨我衝殺出去,襄助援軍!”

“使君,是否再看看局勢,萬一有詐,恐山陽有失!”有軍校勸阻。

陳思讓當即搖搖頭,指着城外唐營道:“交手這數日了,憑城外的唐軍,還演不出這般的動靜來。援軍人少,敵軍人衆,若讓唐軍反應過來,恐生佗變。戰情瞬息萬變,稍縱即逝,容不得遷延!聽令,自四門各抽調兩百卒,集於東門,隨我出戰!”

因前番攻防,拋開役夫不說,城中能戰者已不足兩千人,山陽防禦也確實到了崩潰邊緣。集中起八百人出戰,陳思讓已算是放手一搏。

就如陳思讓所說一般,在趙匡胤軍襲南寨時,東、北寨的唐軍確實反應過來了,雖然比較緩慢,再趙匡胤帶人轉攻東寨之時,受到了極大的阻力。縱使唐軍戰鬥能力弱漢軍一籌,聚兵憑寨而守,也不是趙匡胤軍短時間能突破擊敗的。

這等突襲,就怕攻勢緩下來,陷入鏖戰攻堅強。不惜傷亡、強行破寨與放棄攻寨、回襲南營,兩個念頭快速在腦海中徘徊,一咬牙準備帶人強來之時,陳思讓領軍自東門出,從暴襲唐營。

守軍的果斷出擊助戰,讓趙匡胤大喜,直贊陳使君有名將之資。旋即擲下嚴令,畏戰者死,同黨進一起,冒矢石,浴血攻堅。在兩面夾擊之下,唐軍東寨也步了南寨的後塵。

趙、陳兩軍匯師,臨陣決斷,由陳思讓與黨進率軍,驅趕唐軍敗卒,前去進攻北寨。而趙匡胤則自領一軍,轉向南寨,復攻之。

夜襲發動之時,唐軍的主將、援應都監姚鳳正在水寨,只顧得上傳一道軍令,讓諸營將校,彈壓亂象,聚兵迎敵。但亂訊傳來,南寨被破,城中守軍出,東寨失陷,北寨遭襲,一時間,姚鳳慌了手腳。

他很是疑惑,漢軍援兵尚在西岸,何以自南面來襲。但臨變之際,並沒有多少時間給他細思,考驗主將應變能力的時候,姚鳳顯然是不合格的。

有唐將建議,夜襲之漢軍,人數並不多,守軍出擊,城中定然空虛。山陽早是危敗之城,當趁機破了城,漢軍無所依仗,可循序整軍而敵之。

猶猶豫豫後,姚鳳選擇了拒絕,覺得攻城太冒險,若是讓漢軍將三座營壘都破了,損兵必然巨大。於是,姚鳳自水寨中,領一千卒,向南寨,收攏敗兵,彈壓局面。

效果自然是有些,然而,在面對趙匡胤回馬一槍之時,一戰再敗,狼狽逃歸水寨。姚鳳的敗退,也預示着他挽敗的努力徹底落空,唐軍步營,徹底陷入崩潰,兵敗如山倒。

眼見敗局已定,唐軍主將無奈,收攏了數千敗卒後,竟然直接揚帆南撤了......

後半夜,基本都在漢軍對唐軍敗兵的絞殺與俘虜中渡過,一直到拂曉時分,山陽城外,方纔恢復平靜。屍橫遍野,滿目瘡痍,捲刃的刀劍,訴說着戰爭的殘酷。

戰後,趙匡胤與陳思讓會面,自是一番開懷交流,商業胡吹,我贊你智略,你讚我英勇,氣氛很好。

山陽西城頭,看着滿城垣的破敗,刀傷劍痕,煙熏火燎,不少守卒,枕刀而眠,甲冑破爛,身傷多被創傷。看着一臉老態的陳思讓,趙匡胤朝其拱手拜道:“使君孤軍守城,力抗十倍之敵,堅韌無畏,在下敗服!”

“城中士卒,傷亡過半,丁壯更是難計其數,不容易啊!”陳思讓感慨一句,朝趙匡胤回禮:“不管如何,此番趙將軍於老夫及麾下將士,有活命之恩,此番惠澤,老夫記下了!”

“使君言重了!”趙匡胤發揮着他的交際屬性,顯得很謙遜:“在下奉命而來,破敵援應,本爲使職所在,豈敢受使君之禮。再者,昨夜若非使君果斷出擊,又豈能那般迅速,破唐寨,退敵軍!”

聞其言,陳思讓不由頷首,看着趙匡胤,更添感慨:“趙將軍不愧爲天子看重之青年俊才,勇略超羣,南征以來,屢建功勳,威震淮南,又能如此虛懷若谷,異日前途無量啊!”

“不敢當......”趙匡胤含笑答道:“似使君這般,忠勇持重,幹練之才,方是國家棟梁,中流砥柱啊!”

“哈哈!”陳思讓不由笑了,指着趙匡胤道:“實言相告。當初朝廷以你爲宿州團練,老夫輕你年小,不名一文。但如今看來,你趙元朗,何止一州之才啊!”

......

午後,經過一上午的休息,一夜之疲敝,有所緩解。查察、處置了一番軍政之務之後,陳思讓開始巡視城池,雖然唐軍退去,幾無破城壓力,但該有的謹慎,不敢有所怠慢。

山陽城南,隨趙匡胤援濟而的軍隊,就屯於此。一日夜的戰鬥下來,損失並不小,傷亡過半,即便唐軍素弱,但也不是完全任由漢軍屠戮的,尤其是攻堅作戰。並未選擇進城,唐營雖則已然破敗,但稍作拾掇,正可供趙匡胤駐軍,繳獲的物資也足夠補充。

陳思讓前來拜訪,正見營內,除傷兵、值守及羈押俘虜的士卒外,剩下近兩千兵集中列陣,趙匡胤則挎劍而高立。陣前,有數十名士卒,去甲受縛而跪,每個人背後都站着手執刑刀的甲士,場面異常嚴肅。

“話,本將前已講明,爾等可放心受刑,我會將爾等記於陣亡,爲爾等家人謀一份撫卹,安心去吧!”盯着那些人,淡漠地一揮手,不顧那些士卒的求饒,下令盡數斬殺。

數十顆人頭落地,爲剛取得一場大勝的漢軍,又增添幾分血腥與肅重。趙匡胤則上前兩步,高聲道:“本將再重申一遍,軍法無情,望自警戒,勿觸我法!”

“是!”士卒全軍齊應。

待士卒有序散去休整,得知陳思讓來訪,趙匡胤這才變了臉,面帶春風,迎了上去:“使君之來,未及相迎,還望恕罪!”

陳思讓自然不會託大,回一禮,對方纔的情形,盡收眼底,不由好奇問道:“甫獲勝利,便斬士卒,那數十卒,犯了什麼軍法?”

看了看正被收拾着的屍首,趙匡胤笑容微斂,道:“昨夜急攻東寨,我降下軍令,自我以下,畏退者者死,全軍將士,皆踊躍向前,冒死而戰。唯有這數十人,臨陣卻步,綴於後方。此懼戰亂軍之徒,不遵我令,自當斬殺,以正軍威!”

“如何認定是這數十人?”陳思讓問。

趙匡胤說:“我命親兵,於其頭盔、背甲,劃下劍痕。今日複驗,將士多面胸受創,唯有這些人,完好無損,甲有劍痕,由是可知!”

點了點頭,陳思讓不由嘆道:“趙使君,治軍有法有度啊!我觀這宿州團練,精銳已可當東京禁軍了!”

事實上,陳思讓心裡,對於趙匡胤的評價實實在在地又高了一層,此人智勇齊備,膽氣十足,又兼韜略,將兵有法,心性還這般成熟,異日必成大器。是故,對於這個差不多比自己小了兩輪的將軍,陳思讓語氣間,不由帶上了幾分敬意。

第26章 名將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60章 狠狠敲打第18章 請願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269章 愛將第18章 權謀手段第98章 山道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轉移陣地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197章 財計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58章 正面互懟第166章 一座莊園第25章 擬一份名單第56章 腹心之談第82章 遼營之中的暗流第67章 劉煦娶親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9章 公府密議第407章 麻煩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107章 深思熟慮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95章 掘地求生第481章 行宮第120章 折家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68章 撤了第60章 皇后進言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294章 唐粵問題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205章 遼國新君第100章 城戰世宗篇38 安東王的遺囑第176章 雍王第82章 矛盾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148章 還京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176章 去鄴都第56章 是非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4章 中原易主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324章 交代第80章 京觀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157章 《刑統》將成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1694章 鹽州第41章 探監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253章 其他戰場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第196章 楊邠案(4)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362章 分封?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淺談兩點第297章 新山陽第238章 杯酒釋權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12章 方略第95章 玩陰謀第59章 明貶實升第379章 蕭思溫第60章 狠狠敲打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1803章 運動第40章 荒唐太子第115章 瀛州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