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

bookmark

大漢淮東道,泗州,盱眙,渙口。

渙口爲渙水匯流淮河處,屬河道樞紐,正值秋高,氣候爽人,涼風吹拂着岸邊的植被,帶來河流的潮氣,有些溼冷。

水中有扁舟,兩岸河工密集,粗略一觀,足有上千人,正在進行清淤疏浚。大量的泥沙、墜物,被打撈裝袋轉運,伴有鄉間曲調,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岸頭,爲差役所佔據,以作護衛。一干官府職掌官吏將齊聚於此,爲首的正是淮東布政使王樸,這是他數度親巡一線了。

旱情襲來之時,以濠、泗、楚等地,情況最爲嚴重。此時,陪侍在旁,泗州的主事官員,基本都來了。

泗州知州,乃是王著,初履任不久。作爲天子身邊下放的人,升遷的速度慢不了,淮南又是用事之地,機會很多。當了不到兩年的知縣,便被拔爲泗州知州。

不算幸運的是,剛遷職就任,上下還未熟悉,就面臨着淮南大旱。這段時間以來,遵從朝廷與道臺的政令,救災撫民,王樸四下奔走,躬親其事,忙得是腳不沾地。

此番,王樸再度北上視事,聞召,他在州衙中是放下飯碗,就匆匆出城,渡河趕來了。對於王樸,他是一點都不敢怠慢。

不到兩年的時間,王樸在淮東,樹立了極高的威嚴,上下職吏,無有不懼者。只因他用法嚴正,從不手軟寬縱,再政令頻發,怠慢者皆爲其懲處,以致諸州官吏,腦筋裡都繃緊了根弦,生怕被王樸找到疏漏,申飭責罰。

王著因爲出身御前,又值仕途事業的重要階段,更加不敢怠慢了。

“王公,盱眙附近河段,下官已召三千餘人,進行清淤,分三段展開,如今已清理四十餘里!”此時,見王樸面無表情地盯着清淤的河工,主動稟報道,十分小心。

“進展不錯!”王樸點點頭,問:“淮水橫貫泗州,境內生民,多仰仗其惠,淮水若通,方能受其惠!”

“王公所言甚是!官府發出佈告,境內漁民、河工、百姓,皆積極應召效力!”王著說道:“百姓通過淮水討生活,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

“眼下,大漢境內,水患猖獗,黃河、長江,多發山洪。朝廷也發了詔令,旱情雖解,對水害也需加以重視,提高警惕!”王樸道。

王著主一拱手:“受令之後,不敢怠慢。另調有民夫、錢糧,尋河道易決處鑄塞加固!

偏頭看着王著,兩年的州縣治事的歷練,明顯讓其成長不少。王樸仍舊板着一張臉,但難得地點了點頭,說:“使民有所居,衣食有依,地不荒廢,解民以憂,斷事以公,再備災患,足可大治!”

這是王樸向王著提點了,王著會意,臉上帶着點笑容:“多謝王公教誨!在下必定,時刻牢記於心!”

微微頷首,王樸並沒有就此事上拿大,沒再多說什麼。

兩名屬吏與幾名差役,登岸快跑上前來,王樸即問:“水深幾何?”

當先一人,稟道:“使君,屬下等擇數處,測試其深淺。眼下河中,最淺的區域,已有近六尺,足可行船!”

說着,還將測量的標杆擡出,指着標記處,給王樸查驗。王樸還細心地看了看,方纔吩咐道:“可以通知,淮鹽發船北輸了!”

“是!”

“諸位也都別跟我站着了,遇此急情,州中當多事纔是。”掃了眼畢恭畢敬泗州僚屬,王樸擺了擺手,淡淡道。

衆官皆是一愣,還是王著見狀,輕斥了句:“沒聽清使君的話嗎?各歸其職,各理其事,還不快去!”

“是!下官等告退!”這才反應過來。

一干泗州職吏,繃緊着身體,恭恭敬敬地退下。待走遠了,方纔鬆懈下來,其中一人,眼神往河邊瞟,忍不住抱怨道:“這王使君,當真不是個好相與的,實在太過嚴厲,也不近人情,我等屈意相伴,卻被趕開。有這樣一位上官,難有好日子啊!”

“呵!”聽其言,旁邊一名從事,不由嗤笑道:“王使君難相處,那也是知州該犯難的,像我等這種州下職吏,豈能入使君之耳。此番若非旱情,能見其尊容?縱見其面,又豈知你名?所以,實用不着你來操心!”

“不過!”說着,這從事露出一抹戲謔:“兄若是做些違法亂紀、駭人聽聞、傷天害理之事,或許就名揚使君之耳了......”

【看書福利】送你一個現金紅包!關注vx公衆【書友大本營】即可領取!

“你這廝,嘴怎如此惡毒,是在污衊我嗎!”抱怨的州官頓時怒了。

“豈敢!豈敢!只是覺得,足下太過高看自己了......”

州吏們的議論,絲毫無干於王樸,他與王著走到清淤泥役夫,臨時搭建棲息的棚寮中。雖算不至髒亂差,但尤其簡陋,木排緊密相連以避風,竹牀上,鋪着厚厚的一層枯草以禦寒。

直接坐下,王樸看向王著,說:“將要入冬,氣候轉寒,凡應召之役夫,當備草木、炭火以祛寒,多備薑湯。另外,我猶見百姓,有圖便利而生飲河水者,要禁絕,免生蟲病。凡取水,皆需煮沸,再行飲用。你也隨陛下南征過,怎會在此事上疏忽?”

面對王樸的責問,王著感到一陣無辜,若是以往,他會有所辯解,但此時,他只是拱手應道:“是下官監管不嚴,必定加強!”

對王著的態度,王樸還是滿意的。當然,在此事上,王著實則也有些無奈,禁令他下了,初衷也是爲百姓自己好。但是,一般的愚民,哪裡聽得進去,也沒那個覺悟,當然是怎麼方便怎麼來,怎麼習慣怎麼來。

王著這邊,也不可能因爲民夫,生飲河水,就去抽他鞭子,罰他錢。是以,即便到如今,在大漢朝,能夠真正做到禁飲生水,煮沸飲用的,只有在軍隊之中,還得是禁軍......

王樸似乎也有些理解,是故也沒在此事上多做糾纏,命召來一名役夫,察問民情。在官吏們面前,威嚴肅重,令人生畏的王使君,面對一鄉野小民之時,終於換上了一副和善的面孔。

“老漢是盱眙本地人?家裡幾口人?作何營生?”

“正是。家中一妻兩兒一女一媳,共六口人!小人與大兒,在家種地,官府去年給我家分了二十畝地。二子不喜種地,在淮上給人當船工,南北跑船。此番官府招勞力,帶大兒,一起前來清淤......”

“六口之家,能足食否?”聽完,王樸輕聲問了句。

老漢一愣,有些不解其意。見狀,王樸恍過神,是他沒聽懂,換了個問題:“今秋旱情,田畝損壞嚴重嗎?”

提及此,有些拘束的老漢,頓時放開了,情緒有些激動,鄉音都重了些說:“麥子多壞死,足足少了七八成。這旱魃,哪怕只晚來一個月,也能搶收......”

“家中五六口人,可有餘糧過冬?”

老漢答道:“這兩年,朝廷減了秋稅,此番受災,又免稅,足以過冬!”

聽老漢語氣中的輕鬆之意,王樸也跟着露出了點笑容,又提出一個他問過很多人的問題:“老漢覺得,是如今的大漢官府好,還是以前的僞唐官府好?”

再是愚民,也知道該怎麼說,王樸雖未穿正裝,王著可是一身官袍在身。

不過這老民回答簡單而帶有幾分真誠:“當然是大漢官府?”

“爲何?是因爲分田?因爲廢除雜捐?因爲減稅?”王樸一連三問。

“都有!”老漢點頭,又提出了一點說:“兩年多前,淮南也生旱災,田裡顆粒無收,朝廷賑濟,卻要交完稅的人,纔能有救濟糧,小人記得清楚,當時有許多人都被逼得賣田,購糧。還是當時的大漢朝廷,准許淮南百姓,渡河到淮北購買口糧,救活了很多人。

今年又起旱災,朝廷免了秋稅不說,家中困難者,還有接濟......”

聽完老漢的回答,王樸又笑了,笑容愈顯和煦。

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115章 瀛州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347章 割韭菜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2章 王、鄭二公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1693章 安西王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73章 安東大開發4第33章 西巡結束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1773章 質問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232章 南口大戰1第310章 海路主將第38章 殿議第369章 找上門來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344章 打個賭第159章 還朝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109章 在長安第175章 軍略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41章 高麗國王第82章 殺俘第270章 騷擾,進攻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第142章 公堂之上第2章 登聞鼓響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5章 王樸走了第94章 善後第37章 新政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90章 安全脫身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1708章 格局第488章 真實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321章 瑤女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95章 真定府、壽國公第146章 黃羊平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進新時代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21章 禍從口出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82章 遼營之中的暗流第21章 西巡第11章 請教第177章 同榻臥談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313章 晉王一家子第3章 不宜擴大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54章 病虎獠牙第106章 誘惑第333章 養子、南征在即第26章 新政與人事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92章 兩京並重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233章 漢騎出絕域世宗篇38 安東王的遺囑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197章 剛愎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