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母、妻、子

“二郎近日,怎麼有空來我這裡了?”慈明殿內,太后李氏,有點意外地看着劉承祐。

【看書領紅包】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看書抽最高888現金紅包!

太后眼中的詫異之色,讓劉承祐不禁汗顏,要知道當初他可是以孝聞名,但這些年,因爲各種原因,來慈明典的次數越來越少,根本難以做到日夜問安。

所幸,他有個賢明的皇后,時時到慈明殿侍奉,替他盡孝。此時,符後挺着微顯懷的孕肚,正在殿中,陪李氏敘着話。沒錯,符皇后在去年冬,又懷上了。

朝符後點了下頭,劉承祐上前,扶着其坐下,說:“聽聞太后身體抱恙,兒來看看,而今三郎與舅舅們,都不在京中。娘,還得保重身體啊!”

“我只是昨夜睡得晚了,受了點涼,太醫已開藥調理,無甚大礙!”聽劉承祐的關懷之語,李氏嘆了口氣,鳳容有所緩,應道。

看着他的黑眼圈,不由說道:“我在宮中,養尊處優,修身養性,又有這麼多宮人伺候,自不會有什麼問題。倒是你啊,這麼多年勤奮國事,日夜憂憚,才當保重!聽說你昨夜,又熬到子夜,方纔歇息?國與家,都繫於你身上,不要太過操勞啊!”

“兒子知道!”劉承祐點頭,露出點笑容。

見其狀,太后李氏卻不禁嘆了口氣,知道歸知道,就是不改不變......就態度而言,劉承祐對太后,是沒有任何可指謫的。

擡眼,迎着太后李氏那慈祥的目光,劉承祐心頭有所觸動。這幾年,母子之間的關係,難免有所生疏,但是顯然,母親終究是母親,對他的某些作爲,心中或許有所不愉,但仍舊是關心他的。

這些年,太后待在漢宮之中,實則並不怎麼開心。劉承祐忙於國政,劉承勳在長安,幾個舅舅,李洪威鎮青州,李業遠在原州,剩下幾人在洛陽快活,身邊缺少親人,難免孤單。

太后信佛,又以國政之故,強行忍着不樂,改修道學。唯一能讓李氏有所寄託的,只有她一直養在身邊的長孫劉煦了......

注意到李氏鬢角上明顯增多的白髮,劉承祐心裡有所觸動,露出笑容,對她道:“兒此來,還爲娘帶上了幾個好消息!”

“哦?有何喜事?”李氏來了興趣,略表好奇道。

“小舅在原州任上做得不錯,已然三載,年年考比,都在中上,已有棟樑之資,該當遷拔。我已令其回京述職,今後當在東京附近,另委他職,或鄭州,或相州,或汝州,再不受邊陲之苦!”劉承祐說道。

幾個弟弟,李氏最疼愛,最牽掛的,就是李業了,也從不避諱此事。此時聽劉承祐這麼一說,眼神之中頓時露出了喜色,不過轉念一思,稍顯剋制地問道:“當真?二郎是寬我心吧,我知道李業的習性,如此可使你爲難?”

劉承祐道:“舅舅在原州任上,確有政績,擢拔升遷,乃自然之事。娘也當了解我,不至徇私!”

聞言,李氏眉宇舒展開來。劉承祐則繼續道:“三郎在長安,觀政察事,禮賢愛人,民間多有讚譽,已有“賢王”之名,在關中揚我皇室聲譽口碑,我已召他回開封。”

“另,此番嘉慶節,各地節度、軍使入朝,姐姐(永寧公主)與姐夫(宋延渥)也一併來朝,舅舅洪威也在列。洛陽的舅舅們,我也打算將他們召到東京,一家人一起聚聚......”

聽劉承祐這麼一番話,李氏徹底開懷了,愁容盡釋,流露出濃濃的期待之色。輕舒了一口氣,目光慈和地看着劉承祐:“二郎的心意,我明白了!”

李氏是個聰明的女人,雖則喜悅,但心裡也清楚,劉承祐的這些舉動,基本上是爲了她。

“爹爹!”這個時候,大皇子進入殿中,規規矩矩地見禮。

雖只是黃口小兒,垂髫幼童,劉煦顯得很文靜,雖不苟笑容,但知禮。

“穠哥,來,讓我抱抱!”劉承祐招手,將他抱起,親暱地用胡茬紮了扎他嫩臉,使得他發出些輕快的笑聲。

注意到他靴子上有粘着泥土,劉承祐好奇問道:“去哪裡玩了?”

迎着劉承祐的目光,劉煦說道:“我去觀稼殿看莊稼了!”

“哦?”劉承祐,有點好奇:“你怎麼會想去觀稼殿裡?”

聞問,劉煦認真地答道:“我聽說,爹爹每年春季,都會帶公卿大臣,下田墾作,心中好奇。宮中新立觀稼殿,所以去看看!”

劉承祐不免驚奇,上下打量了劉煦幾眼,只見這小童,目光清澈,說:“有何收穫?”

劉煦伸出手,晃了晃,道:“我已經能辨識五穀!”

劉承祐興致愈濃,問:“是哪五穀啊?”

劉煦扳着手指頭,應道:“稻、黍、稷、麥、菽!我讓宮人,取出五穀稼苗與穀粒,一一辨識。我還知道,平日所食的米、面,都來自稻與麥......”

“哈哈......”劉承祐笑出了聲,撫着其腦袋,左右環視,道:“觀此子表現,取其小名爲穠,倒也相應!”

太后李氏心情甚佳,將劉煦摟入懷裡,對劉承祐道:“二郎,穠哥也快六歲了,也該給他找個師傅,啓蒙入學。”

劉承祐稍作考慮,說:“也是到年紀了!娘心中可有屬意人選?”

“太子太保楊凝式如何?他是有名的書法大家,馳名內外!”李氏說。

劉承祐眼色一閃動,搖了搖頭:“楊公年紀大了,近來身體也不好,我都許久未召他入宮了!”

“禮部尚書和凝?”李氏又提出一個人選。

“和凝倒是頗有才學,不過他長於短歌豔曲,文辭華麗浮豔,不適合!”劉承祐說。

見狀,李氏直接道:“既如此,還是二郎你決定吧!”

略顯尷尬,劉承祐看着劉煦,見着其待在祖母懷裡,做着安靜的小郎君。斟酌幾許,劉承祐道:“張昭吧!他自鄭州任上歸朝,還未有所安排,正好,可入宮修史的同時,也給皇子們當老師。此公才情敏達,通曉歷代史策......”

告退,離開慈明殿,與符後相伴。劉承祐親自扶着她,二人信步而走,漫遊於宮室之間,這份難得的體貼,倒令符後頗爲享受。

摸着肚子,輕聲對劉承祐道:“才四個月,不必如此緊張!”

“應該的!我平日裡,也沒有多少時間與你相伴!”劉承祐說。

輕輕地依靠着劉承祐,大符:“我侍奉娘娘,許久沒有見她像今日這般開懷了!”

劉承祐聞言微嘆:“一直以來,娘都在背後,默默支持我。有些事,心裡雖然不開心,卻也顧及我的想法,配合我的決定,從未使我爲難。相較之下,卻是我這個做兒子的,有些不孝了。這兩年,我少去慈明殿,卻也是有些不好意思面對她。”

見他展露心扉,情緒略怏,符後握着劉承祐的手,寬慰道:“二郎既是一家之主,更是一國之君,所行所思,都有所顧忌。太后娘娘,也是理解的!”

“正因如此!反思下來,我才更覺愧疚啊......”劉承祐舒出一口氣。

見狀,符後轉移話題:“劉煦年紀雖小,卻是聰慧喜人啊!長大了,定是個仁人君子。宸妃早薨,這些年他長於慈明殿,看着也頗令人心疼,不過,有子如此,宸妃在天之靈,也可安息了!”

“此子卻確實聰慧!”提及劉煦,劉承祐應了聲。

方纔在慈明殿中,劉煦的表現,盡收其眼底。符後繼續說:“相較之下,劉暘他們,還只會嬉笑玩樂,好動不止。二郎,是否也該給劉暘,找個師傅?”

聽其言,劉承祐不由偏頭看了看符後,符後嘴角帶着淺笑,滿臉溫和。

劉承祐說:“四五歲的小童,玩鬧是其天性......”

符後顯然有其想法,道:“身爲天家之子,本身負重器,豈如尋常百姓之家。我覺得,劉暘可以入學了。”

眉頭稍微皺了下,劉承祐停下腳步,但見符後有點固執地望着他。與其對視了一會兒,劉承祐有點服軟的意思:“你既有此意,那便讓劉暘,也跟着張昭識字習文吧......”

“謝官家!”符後展顏一笑,親密地依偎着他。

劉承祐是親自,手把手地,將符後送回了坤明殿,一路上帝、後聊了很多,大符卻有很分寸地,沒有再提皇子之事。

自歸政殿,劉承祐步步凝思,恍然之間,他的皇子們,都快到入學的年紀了。他心中忽地警醒,以往,后妃們爭寵,日後呢?

今日,劉煦這赤子孤兒的表現,確實令他意外。同時,也不能不疑慮,此子早慧,不定是福是禍......

第270章 立場第52章 聯姻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155章 南唐來使2第14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1755章 良平島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1765章 三郡公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129章 漢師伐蜀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103章 郭王會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487章 “驚喜”第168章 忠奸難辨第81章 廝殺漢第149章 河東巡撫第196章 楊邠案(4)第407章 麻煩第28章 下獄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2052章 回京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轉移陣地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1773章 質問第2053章 終章第76章 視察第326章 再用老將第192章 遼帝南狩第372章 正常說話!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51章 耿淑妃薨第310章 海路主將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65章 君臣相宜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146章 驕將第7章 貴戚解權第128章 蜀中亂象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218章 進兵第121章 登乾元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31章 議治湖湘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471章 勞民傷財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120章 折家第21章 禍從口出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99章 兩個人才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174章 帝崩第14章 外戚第241章 “戲言”第321章 矛盾第336章 怪圈第55章 山上山下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176章 接風洗塵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159章 亂情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70章 衛公辭世第372章 封王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264章 孺魏王第30章 “寬刑簡政”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213章 帶着歡呼啓程第168章 金陵主臣